APP下载

振动训练与静态牵拉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缓解效果的比较

2017-06-19沈业辉

军事体育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训练组牵拉酸痛

沈业辉

(特种作战学院 军事体育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500)

振动训练与静态牵拉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缓解效果的比较

沈业辉

(特种作战学院 军事体育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500)

目的:利用地方院校的资源和训练经验,丰富官兵训练后的放松恢复方法,促进身体恢复和缓解运动后肌肉疼痛,为高强度训练后的即时放松恢复提供指导。方法:分析探讨不同恢复方法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缓解效果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分组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以北京体育大学30名男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蛙跳产生延迟性肌肉酸痛,分组并对其进行三天不同方法的恢复训练。结果:不同方法均对肌肉酸痛有缓解作用,但静态牵拉效果优于振动训练,复合训练组优于其他组。

延迟性肌肉酸痛;振动训练;静态牵拉

0 前言

延迟性肌肉酸痛是部队日常体育训练中常见的现象,延迟性肌肉酸痛后不仅降低了官兵的运动能力,而且当进一步训练时加大了受伤的风险。经观察,官兵在延迟性肌肉酸痛产生后多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缺乏科学快速的恢复方法。延迟性肌肉酸痛指的是人体从事不习惯运动后或强度突然增加所出现的肌肉疼痛或不舒适的感觉[1]。通常情况下,延迟性肌肉酸痛常伴有肌肉僵硬以及肌肉力量下降等症状,尽管肌肉酸痛感在7天之内即可完全恢复,但局部肌肉的僵硬状态完全恢复则需要数周时间[2]。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日常训练活动不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运动能力的提高和运动水平的改善;同时,延迟性肌肉酸痛降低了训练的质量。尽管延迟性肌肉酸痛具有自愈现象,且国内关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预防工作主要是通过药物疗法、物理疗法以及运动疗法。例如在运动前充好做好准备活动、把握运动训练的强度等方法实现的,但对运动疗法的研究尚不多见。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延迟性肌肉酸痛产生机制方面,相关学者和专业人士大多通过设计实验和统计数据对延迟性肌肉酸痛出现的时间、疼痛位置和恢复周期进行概括和总结。田野、马鹏鹏采用瑞典生理学家刚奈尔鲍格(Guenzel Borg)制定的判断疲劳的主观体力感觉登记表来评定受试者的主观感受,二人发现受试者在运动后即刻有明显的疲劳症状,肌肉酸痛在运动后24 h加重,72 h达到峰值,之后肌肉酸痛程度逐渐恢复,运动后第7天受试者的主观体力感觉和肌肉酸痛程度基本恢复到运动前水平[3,4]。在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产生机制方面,人们提出了很多假说,最具代表性的有乳酸堆积学说、肌肉痉挛学说、结缔组织损伤学说以及炎症反应学说[1]。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产生原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都不足以科学地解释其产生。但需要指出的是,专家学者对延迟性肌肉酸痛产生机制的研究为缓解、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提供了线索和方向。在振动训练方面,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振动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和爆发力[5]。如危小焰[6]利用自己设计的下肢力量训练的振动台,尝试对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对比参照组发现振动训练不仅可以较快地增长肌肉的最大力量,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在静态牵拉练习方面,郭生鹏认为运动后静态牵拉能刺激牵拉肌肉,紧张的肌肉可以挤压血管,促进肌肉四周血液回流,加速其周围血液循环,从而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加快肌肉组织中的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吸收或排泄速度[7]。

在国外,相关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全身振动训练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潜在影响[8]。Devries采用单极电极进行肌电检查,通过测试肌电幅度来评价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程度,发现延迟性肌肉酸痛的肌电波逐渐增大,进行放松后肌电电位逐渐下降,肌肉酸痛程度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肌电电位大小[9]。实验数据表明,全身振动训练可以有效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症状,这使得运动员可以持续进行训练,从而保证其训练效果[9]。Matthew R.Rhea通过分组实验的方法发现,全身振动训练可以有效地阻止和控制延迟性肌肉酸痛[10,11]。此外,全身振动训练可以加快血液流动,促进肌肉恢复和再生,增强肌肉协调性[12]。

综合来看,国内相关学者尚未把振动训练和静态牵拉练习应用到对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探讨上,而只是关注这两种练习方式对运动员肌肉力量、肌肉状况的影响。而对振动训练和静态牵拉关于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研究还是较少。为了比较振动训练和静态牵拉对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效果,本研究通过蛙跳制造被试者延迟性肌肉酸痛,然后对被试者进行分组实验,记录并对比两种不同方式对肌肉酸痛的缓解程度,运用延迟性肌肉酸痛产生机制相关知识,找出不同恢复训练方法在肌肉酸痛恢复的不同表现,分析其对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从而帮助官兵寻求科学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方法,进而改善官兵的训练效果、提高训练水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北京体育大学30名男性学生为研究对象,均无下肢损伤、患病史以及力量性项目的训练史。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五组,每组6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其余四组为延迟性肌肉酸痛后采用不同恢复训练方式的实验组:自然恢复组、振动训练组、静态牵拉组、复合训练组(振动训练+静态牵拉组)。受试者基本情况见表1,经检验各组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1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 n=30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过程

诱发下肢DOMS,通常使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做大强度离心力量练习。本实验采用蛙跳来造成被试者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实验四个组均进行一次训练课,以最大用力进行蛙跳,每组15个,共8组,组间休息时间 3 min。

训练课后第二天开始进行三天的恢复训练:振动训练组在振动台上进行振动训练,每次60 s,35 Hz 振幅2 mm,每次训练重复两遍,共6 min;静态牵拉组做牵拉练习,下肢不同部位的牵拉练习60 s,每次牵拉重复2遍,共12 min ;复合训练组采取两种运动形式向结合的方式进行恢复0艾请段进行振动训练,后半段进行静态牵拉,训练时间。在实验前、实验结束12 h、24 h、48 h、72 h和96 h后,分别记录每组被试运动员的肌肉酸痛程度。

1.2.2 测量方法

肌肉酸痛程度分级采用Visual Analogue Scale量表,从无疼痛到最大疼痛,共分10为个等级:0分,无疼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疼痛剧烈或难忍。

1.2.3 实验仪器

Power Plate Pro5振动训练器。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出各组数据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果

对照组的肌肉无酸痛现象,自然恢复组在72 h肌肉酸痛程度最大,其余三组基本都是在48 h肌肉酸痛程度最大;复合组肌肉酸痛指数变化最大,三天内基本恢复到1以下,做完振动牵拉实验前后对比明显;自然恢复组的数据变化比较缓慢,而且在48、72 h内肌肉酸痛感十分强烈,72 h后总体也开始呈下降趋势;48 h振动训练组、静态牵拉组与自然恢复组相比效果较好(p<0.05),静态牵拉组的减缓效果均略好于振动训练组,复合训练组缓解效果最好(p<0.01);72 h振动训练组、静态牵拉组与自然恢复组相比效果较好(p<0.05),且复合训练组恢复效果最好(p<0.01);96 h振动训练组、静态牵拉组与自然恢复组相比效果较好(p<0.05),且复合训练组恢复效果最好(p<0.01)(各组延迟性肌肉酸痛程度数据统计见表2)。

表2 延迟性肌肉酸痛程度统计表±s)

2.2 讨论

2.2.1 DOMS的症状

DOMS除了具有一般的疼痛症状外,往往伴随着身体疲劳肌肉僵硬酸胀和肌肉收缩力量和放松能力下降,触压肌肉有压痛感,重症者肌肉明显肿胀,妨碍活动。任何骨骼肌在激烈运动后均可发生DOMS,在炎热夏天进行极量运动后除肌肉疼痛外,还可出现脱水低钙低蛋白等症状[13,14]。本实验通过一定强度的蛙跳,使得肌肉在强度蛙跳后,一部分肌肉由于供氧不足而开始作无氧呼吸,产生不完全氧化物乳酸,并产生肌肉酸痛。实验数据表明,蛙跳运动后开始的24 h,疼痛程度不断增加,在24~48 h酸痛达到峰值,在运动后72 h开始逐渐缓解,一周后可基本恢复。

2.2.2 振动训练的影响

振动训练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机械性效应,概括地说弱的振动主要是引起组织和器官的移位、挤压,从而影响其功能[15]。对肌肉和肌腱进行局部振动刺激能引起肌肉收缩力量的增长。通过三天的实验记录,肌肉酸痛组在48 h和72 h疼痛感达到最高值,最大值达到4,对比之下,振动训练基本可以缓解到2—3,可见振动训练对肌肉酸痛的缓解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显著,酸痛缓解指数基本在2个单位内浮动。

2.2.3 静态牵拉的影响

静态牵拉是指人为的给肌肉一个反收缩方向的外力,使肌肉起止点距离变长并保持一定时间的放松方式。主要通过刺激人体外感受器以及运用其渗透力,通过神经系统的传统传导反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刺激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神经、血管等内感受器,而引起局部性、阶段性或全身性的反应。运动后静态牵拉能刺激被牵拉的肌肉,紧张的肌组织可以挤压血管,促进四周血液回流,加速其周围血液循环,进而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还可以加快肌肉组织中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吸收或排泄速度[7]。通过三天的实验记录,对比肌肉酸痛组的数据 ,静态牵拉对肌肉酸痛的缓解的作用较为明显,基本在72 h后就能将肌肉酸痛指数降到1以下,缓解肌肉酸痛效果比振动训练组的好。

2.2.4 振动训练和静态牵拉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对比

静态牵拉组的缓解速度较振动训练组更快,基本在测试24 h后就开始有明显缓解,其中振动牵拉组效果最好,做完恢复训练后身体素质下降比例最小,恢复的最快。静态牵拉组的缓解程度较振动训练组更高,实验前后平均恢复3个等级。其中振动牵拉组恢复程度最高,最后基本能恢复到1以下。

3 结论与建议

静态牵拉组对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效果较为明显,振动训练组对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也起到一定的效果,如果将振动训练与静态牵拉配合练习,对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最有效。当下部队实战化训练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训练强度和实战化水平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对士兵身体的刺激程度也相应提高,机体的反应和生理、心理的疲劳以及延迟性肌肉酸痛也会时常出现。这些现象特别是延迟性肌肉酸痛会大大影响士兵训练热情和训练心理,进而阻碍训练效果的提升。建议在部队的日常训练课后增加放松牵拉时间,有条件的单位针对性的对疲劳肌群增加静态牵拉和振动训练,加快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周期,提高机体的恢复效果。

[1] 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51—54.

[2] Angela C. Kosar , Darren G. Candow and Jessica T. Putland. Potenti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Whole-Body Vibration for Muscle Recovery after Exercise[J]. 2009,5:36—45.

[3] 田野,马鹏鹏,郭时杰.连续运动后延迟性肌肉损伤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3(3):37—41.

[4] 田野,戴维,聂金雷.不同频率电刺激对运动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肌肉收缩力量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3,(3):3—4.

[5] 傅磊.振动训练对北体大足球专业学生下肢最大力量、爆发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6] 危小焰,彭春政.振动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研,2004,25(4):53—56.

[7] 郭生鹏.运动后静态牵拉对运动员肌肉状况的影响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2(3):279—282.

[8] 罗兴华,王坤.延迟性肌肉酸痛症的国外治疗近况[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44—46.

[9] Matthew R. Rhea, Derek Bunker and Kregg Lunt. Effect of iTonic Whole-Body Vibration on 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 among Untrained Individuals[J].2010(9):103—118.

[10] Amenda A. Wheeler and Bert H. Jacobson. Effect of Whole-Body Vibration on Delayed Onset Muscular Soreness , Flexibility and Power[J]. 2002(10):85—92.

[11] 周桂琴,尹君.国内外振动训练在训练学领域比较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2):85—89.

[12] 魏建设,金文泉.延迟性肌肉酸痛及其防治的某些进展[J].四川体育科学,2002,6(2):76—77.

[13] 张双燕,张翔,任秀红.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机制及其理论研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24):161—168.

[14] 陈英杰.延迟性肌肉损伤机制的探讨[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8,4(4):56—58.

[15] 李玉章.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10:83—94.

Different Training Methods of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DOMS

SHEN Ye-hui

(The Editorial Dept. of Journal,Special Operations Academy,Guangzhou 510500,China)

Purpose: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effect of alleviating their DOMS. Methods: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grouping experiment method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and 30 subjects of the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with the leap frog to produce the 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 Then doing different degree of recovery training 3 days on each group including vibration training and static stretching. Results: That both of them can relieve the 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and static stretching comes the best.

DOMS;vibration training;static stretching

2016-10-20

沈业辉(1990—),男,安徽六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G804.55

A

1671-1300(2017)01-0048-04

猜你喜欢

训练组牵拉酸痛
新型抗阻力训练模式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
练肌肉不必追求酸痛
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方法及应用效果观察
跑台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肺功能及HMGB-1表达的影响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
运动可延缓衰老
不同牵拉技术在预防运动损伤中对不同运动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进展
肌肉酸痛不等于锻炼有效
热身中不同牵拉方式对高校网球运动员灵敏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