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美食趣闻

2017-06-16孔润常

烹调知识 2017年6期
关键词:梅干菜干菜东兴

孔润常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毕生创作出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他富于正义感和民族气节,思想深刻,忧国忧民,耐住寂寞,甘于清贫,富有才情,文笔犀利。先生虽然是伟人,但也和普通人一样食人间煙火,离不开衣食住行,人情交往,美食让鲁迅这样的大文豪也成了品味酸甜苦辣的平常人。

鲁迅在京期间,几乎尝遍京城著名餐馆,老北京著名的“八大楼”和“八大居”,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份与北方美食结下的不解之缘,让离开北京后的他也一直念念不忘。从1912年到1926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不难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就有65家!可以说鲁迅手中有一幅北京美食地图。

当时鲁迅住在北京的西城,吃饭就近,经常去西四牌楼路西的同和居,这也是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经营山东菜,其名菜有炸肥肠、九转大肠等。鲁迅最喜欢这里的炸虾球,这个菜是绍兴口味,是南北融合时北方菜馆引进的新菜。另外,鲁迅喜欢这里的烤大馒头,就是在馒头上刷一层油然后烤制。

除同和居外,在众多餐馆里,鲁迅去的最多、最喜欢的是广和居。该店有一道叫“三不粘”的菜,是用鸡蛋黄、淀粉、白糖、清水搅匀炒成的。这道菜讲究烹制时动作快,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不仅色彩金黄,味道甘美,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还有解酒的功用。爱吃“三不粘”大概也与鲁迅爱喝酒有关系,鲁迅属于每顿饭必喝酒的人。

现在北京城讲究“吃在东边”,鲁迅那时候,东城也有很多美食,但由于他工作在西城,去的比较少。日记中记录的比较著名的馆子有东兴楼。鲁迅和胡适在东边曾有两次饭局,都是在东兴楼。一次是胡适请鲁迅,另一次是郁达夫请鲁迅和胡适。鲁迅在1932年2月27日日记中记道:“午后胡适之至部,晚同至东安市场一行,又往东兴楼应郁达夫招饮,酒半即归。”看来这次吃的不愉快,或许为胡鲁两人纷争的开端之一。

鲁迅这顿饭没吃好,但东兴楼的菜还是很讲究很地道的。饭店1903年开业,原址在北京东安门大街,1944年停业,1982年又复业于东直门内大街簋街,是民国初年北京“八大楼”(东兴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正阳楼、新丰楼、安福楼和春华楼)之一。这些楼鲁迅去过大半,虽然各个楼都有重复的菜品,但是各有各的特色。比如酱爆鸡丁是鲁迅和胡适都非常喜欢吃的菜品,这个菜东兴楼做得最好。因为据说东兴楼是清宫一个何姓梳头太监开的,有很多从宫里面出来的厨师,像酱爆鸡丁、沙锅熊掌、燕窝鱼翅都是东兴楼从宫廷菜里传承过来的。

鲁迅爱请朋友下馆子,但他总去做家乡菜的店,也经常推荐朋友吃家乡特色,油菜蕻、梅干菜、臭豆腐等。他对家乡十分眷恋,那些美好的童年时光,相伴着农作物的香气,总能勾起鲁迅的回忆。我想鲁迅写《社戏》,想必跟他喜欢吃带着泥土气息的食物有关,吃罗汉豆时的场景,还有人物心理形象细致的刻画,让我们了解了他的家乡绍兴。由此可见,一个作家的艺术趣味,不仅与他的知识、阅历相关,更与他的饮食喜好有关。鲁迅的文章在当时也正如臭豆腐,有人喜欢,有人避而远之。

鲁迅先生爱吃故乡的梅干菜,他曾在小说《风波》中描写绍兴农村黄昏景色时,极有乡土风味地写道:“……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气腾腾地冒烟。”并借文中赵七爷之口,由衷地赞美道:“好香的干菜……”他还在《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中风趣地说:“听说探险北极的人,因为只吃罐头食品,得不到新东西,常常要生坏血病;倘若绍兴人带了干菜之类去探险,恐怕可以走得更远一点罢。”

梅干菜,常称干菜,相传最早产于古代越州(绍兴),故称之为绍兴梅干菜。

梅干菜制作的原料,以雪里蕻为佳。雪里蕻又分春菜与冬菜两种,产量以春菜为高,质量则以冬菜为好。加工梅干菜,要分堆晒、腌制、晒干三个步骤进行。鲜菜洗净、堆干、腌制半个月后,即成梅干菜的半成品。如果将半成品出缸,沥去菜卤,切短晒干,在坛子中贮存起来,就成了梅干菜。梅干菜越陈越香,独具干菜特有的风味。好的梅干菜,无粗茎、老叶,色泽墨黑,闻来有一股扑鼻的香气,入口又嫩又糯。用它烧汤、蒸鱼、炖肉或者浇上素油蒸了吃,老幼皆喜。其中尤以梅干菜焖肉最为有名,是绍兴传统名菜。它的做法是先焖后蒸,蒸的次数越多越香。做好的成菜,菜香肉糯,咸中带甜,肥而不腻,浓香扑鼻,别具江南地方风味。

当年鲁迅先生在外地生活时,他慈爱的老母亲常远寄家乡的土产给鲁迅先生和孩子们。1935年3月15日,鲁迅先生自上海寄给他母亲的信中说:“小包一个,亦于前日收到,当即分出一半,送于老三(指周建人)。其中的干菜,非常好吃,孩子们都很爱吃,因为他们是没有吃过这样的干菜的。”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于故乡所产的梅干菜是多么由衷地赞赏与喜爱。

鲁迅也喜欢吃东北菜,或许是东北乱炖的滋味适合他的胃口吧!因为鲁迅有胃病,质软的感觉能让他的胃舒服。可鲁迅又偏偏对辣椒情有独钟,他的家乡并没有吃辣椒的习俗,且吃辣椒对胃也不好。他吃辣椒就是为了驱寒和解困,在寒冷的冬季,鲁迅家里辣椒是必备品,随手可拿来。在读书写作时,经常是拿起辣椒放在嘴里咬着吃,那种大汗淋漓的畅快之感,会让他很快精神焕发。所激发出来的文字势必会跌宕起伏。

“鲁迅饼”白薯切片油炸而成,很普通的食品,因鲁迅而闻名。这就能说明一个问题,作家们艺术趣味的展现,与本身独特的饮食喜好是相互关联的。鲁迅平时喜欢吃什么,看上去像是非学术性的问题,但其实并不是。鲁迅一生翻译了很多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也如同“鲁迅饼”的制作过程。这种复杂的感觉方式带给我们的新意正如品一个作家的艺术趣味,本身有无浅薄、卑劣、荒谬之处了。而这,就是鲁迅思想能够让中国人接受的本质所在。

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朱安女士,是一个贤惠的绍兴女子。1906年7月,鲁迅的母亲鲁瑞和几个亲戚,包办了鲁迅和朱安的婚姻,使他俩在漫长的岁月中,承受了缺乏感情基础的旧式婚姻带来的痛苦。虽然如此,朱安这个忠厚善良的旧式女子,总是以与世无争的态度,尽量在家中做好一个媳妇和妻子的本分工作,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安排和折磨。

朱安女士出生于绍兴的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少女时代起,她在家中就跟厨工与母亲学会了烹调手艺,不但擅于煎炒,而且刀工也很好。她做的菜肴有着浓郁的绍兴地方风味,又由于善于观察和了解婆婆和丈夫的口味爱好,所以她做的菜,鲁迅先生总是很爱吃。

1919年,鲁迅在绍兴的故居卖掉后,全家搬到北京居住。朱安闲暇之时,经常给鲁迅做一种名不见谱传的饼子吃。那是用白番薯削皮煮熟后,切片晒干,和上用鸡蛋、面粉和少量糖搅成的浆汁,在油锅中炸黄制成的饼。这种家常饼,制作简易而香脆可口,鲁迅先生不但自己爱吃,而且还有时用之待客。由于此饼并不见载于食谱之中,亦无名道之,故后人戏称之为“鲁迅饼”。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故于上海家中,消息传到绍兴,朱安女士悲痛之余,穿孝在堂屋设灵位,供上鲁迅先生生前喜用的香烟、清茶,还有她亲手所做的、鲁迅先生生前爱吃的“鲁迅饼”,以表她的心意。

“鲁迅饼”,简朴而可口,充满了绍兴的乡土风味,也包含了一个贤惠的旧式女性的脉脉温情。

另外,蛋炒饭也是鲁迅先生经常吃的夜点。

蛋炒饭,是江南民间常吃的菜饭合一的便饭。由于蛋炒饭制作方便,炒好后,米饭油光闪亮、颗粒分明,鸡蛋灿如碎金、澄黄透香,再加上一碗清口的葱花紫菜汤,因此深受江南人民喜爱。鲁迅先生晚年居住在上海,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著,其中不少文章就是在夜深人静时,以蛋炒饭为点心,呕心沥血写出来的。

这期间,他生活简朴,无论穿衣、吃饭、都力求简单。平时,到他寓所找他的人很多,经常要到夜间十点以后,客人们才陆续散去。他还要趁静谧和安宁的夜间,再看一些书,写一点文章。每次文章写成后,先生总是异常兴奋。经过大半夜的辛勤劳动,他感到肚子饿了,而许广平能够为他准备的最好的东西,也就是蛋炒饭。鲁迅先生爱吃,他特别喜爱绍兴农家的那种吃法,即蛋要炒得老、饭也要炒得焦硬一点,软绵绵的饭他是不喜欢吃的。

猜你喜欢

梅干菜干菜东兴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诊断编码思路分析
冬天里的干菜面条
“没”干菜
东北虎放归东兴林场
梅干菜的芳香
梅干菜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兴小学作品集
一碗干菜肉
梅干菜炒四季豆
中国首个跨国医疗救助品牌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