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建模

2017-06-15郑素素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模型思想教学探索小学数学

郑素素

【摘 要】模型思想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同时,新课标指出,要通过对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能力。但教师不难发现,在生活中求经过的时间比较复杂,有多种情况,且例题承载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问题难度较大。本文从“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这一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出发,让“时间”在经历中“建模”,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型思想;教学探索

一、教材分析——内容涵盖丰富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是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中的内容,教材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从课本后续的“练习十八”和配套的《作业本》中,教师不难发现,其实求经过的时间在生活中比较复杂,有多种情况。笔者把它分成以下三大类。

1. 计算当天内经过的时间

如课本“练习十八”第4题:“春风饭馆营业时间:11:00-14:00,17:00-20:30,一天共营业多长时间?”课本例题也是求当天内经过的时间。

2. 计算隔天经过的时间

如课本“做一做”:“亮亮从晚上9时睡到第二天上午6时30分,亮亮一共睡了多长时间?”以及《作业本》第55页第4题:“小区门卫张叔叔从昨晚8:30值班到今天早上6:00,他的值班时间有多长?”

3. 求经过的时间的变式练习

如课本“练习十八”第7题:“表演从上午9时开始,预计需要1小时45分钟,带队老师决定11时带学生们乘车离开剧场,合适吗?”

从分类中不难看出,课本安排的这一例题承载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学生解决问题难度较大,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二、学情分析——新旧知识跳跃性明显

计算简单的经过的时间,在三年级上册《时、分、秒》中也曾涉及。但由于教材例题和课后习题都比较浅显,经过的时间段很短,学生可以借助钟面数格子找到答案。因此老师有可能忽视让学生掌握“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这一基本的解题思路。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求计算经过的时间”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类型,从简单到复杂,学生较难快速地理清思绪,难免似懂非懂、云里雾里。

同时这一单元教材安排的课时较少。本课前面安排的是《24时计时法》,要求学生能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但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一节课后学生对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仍不够熟练。其后的教学中又安排了“应用24时计时法的相关转化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这就导致学生不知所措了。

另外,计算经过的时间中还要用到时分转化的知识,时和分的进率是60,历来是学生容易出错之处。这一单元前面的知识学习中也没有涉及时间单位进率的转化,因此,时分转化的错误也是导致计算经过时间错误的一个因素。

三、模型思想在《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笔者认为,要突破“计算经过时间”的教学重难点,可以尝试从“引入抓铺垫——展开重建模——巩固练题组”来进行教学。

(一)引入抓铺垫

现在的课堂,很多教师把创设情景作为引入新课的唯一,而摒弃了传统的“复习铺垫”。其实教师不能忽视复习铺垫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学生学习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复习铺垫能唤醒学生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和经验,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为新知识提供“生长点”。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一开始,笔者设计如下的复习题进行铺垫。

(1)填空:

1时=( )分

105分=( )时( )分

1时30分=( )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下午6:06是( )

晚上8时是( )

晚上11:38是( )

凌晨4:45是( )

(3)小明早上7:30从家出发去学校,7:45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 )分。

第一题是复习时和分的转化,这些知识是上学期学过的,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可能会忘记。第2小题是复习24时计时法,是前一天新学过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巩固。第3小题是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是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类型,可以唤醒学生对解题方法的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这三题中涉及的都是本节课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二)展开重建模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来促使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1. 尝试解答,体验模型

当出现数学问题“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时,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后,再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基本上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借助钟面或者手指数时间。第二种方法是算一算,这里面也出现了两种方法,根据数时间的经历,发现9时到12时有3小时,12时到下午6时有6小时,一共9小时(3小时+6小时);也有部分同学做减法列竖式,但很快被其他学生指出了错误,其一,“6时-9时”,无法计算;其二,9时是开始时刻,下午6点是结束时刻,而且两个时刻的计时方法没有统一。于是,笔者趁机强调时间相减时,要先统一转换成24时计时法,将下午6时转换为18时,即“18时-9时=9时”。

2. 自主感悟,建立模型

有了上一題的经验后,笔者又抛出一个问题:“G56次高铁从台州10:58开车,到下午6时43分到达北京,问坐高铁到北京要多长时间?”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方法。笔者发现,除了个别学生外,都采用了转为24时计时法计算的方法。笔者追问为什么不用数时间的方法,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一题数时间不方便。这时学生自然地想到:减法是求经过的时间的一般方法。因而,笔者总结并板书:“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数学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同时,笔者让学生思考,用减法计算经过的时间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学生回答后,笔者补充三个注意点:(1)如果两个时刻都是24时计时法,可以直接求差;(2)如果两个时刻计时法不一样,要先统一转换成24时计时法,再求差;(3)如果分减分,不够减,要从小时数里退1小时作60分加上原来的分钟后再减。有了这个数学模型后,学生求经过的时间,只要找到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就可以解答了。

3. 比较分类,完善模型

上面两个问题都是求当天经过的时间,为完善数学模型,笔者又创设问题:“小区门卫张叔叔从昨晚8:30值班到今天早上6:00,他的值班时间有多长?”学生根据数学模型,分别找到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发现不能相减。笔者就让学生对比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有什么不同之处。进而,学生发现,这个问题中经过的时间是从第一天到第二天,即两个时刻不是在同一天的。那么怎么办呢?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先求第一天经过的时间“24时-20时30分=3时20分”,然后,再把第一天经过的时间和第二天经过的时间相加“3时30分+6时=9小时30分”。到此,求隔天经过的时间的方法也水到渠成了。即如果两个时刻不在同一天,分两步计算:(1)先求出第一天经过的时间,即“24时-开始时刻”;(2)一共经过的时间=第一天经过的时间+第二天经过的时间。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注意看清楚题意,先判断两个时刻是不是在同一天,然后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解答。通过这一题的解决,求经过的时间的两大类型都出现了,学生的数学模型得到了完善。

(三)巩固练题组

课堂中巩固新知的环节,其目的是“打好基础,促进发展,反馈教学”,历来为教师所重视。但如何在众多的习题中选择合适的习题,这就需要教师“精挑细选”。巧妙地设计练习题组则是“精”选习题的最好体现。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安排了这样一组题作为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1)足球比赛,从上午8时30分开始,到10时17分结束。这场比赛用了( )时( )分。

(2)学校足球赛第二场从13时20分开始,进行了107分钟。第二场比赛( )时( )分结束。

(3)晚上8时,学校第三场足球赛的下半场刚开始。问第三场足球赛( )时( )分开始。(备注:足球比赛上、下半场各45分钟,中间休息15分钟。)

利用题组的形式,学生不需要解答大量的习题,却可以在比较中全面、灵活地进行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完善知识网络。

猜你喜欢

模型思想教学探索小学数学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初探数学模型思想的构建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