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引导性思维突破中考难题

2017-06-13姚正江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数形结合

姚正江

[摘 要] 中考题型的变革趋向于层次递进性,立足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深层思维结构,培养递进推理能力,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现以辽宁一道中考题为例,先进行思路突破,再开展教学思考及相关讨论,以供研讨.

[关键词] 突破思维;数形结合;分层递进

近年来,各地的中考题注重考查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题目设问也趋向于递进式,在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层次性地思考问题,这其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中考题,这些题对我们引导教学、转换思维、层次思考有充分的探讨价值.

解后反思

1. 逐步推进,分层突破

本题分三个小问,各小问之间关联并递进,第(1)问中求点D的坐标;第(2)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求解抛物线的另外两个关键点,再求抛物线的解析式;第(3)问则在第(2)问成立的基础上进行求解. 问题难度依次叠加,我们也应递进思考,结合题目全面分析,巧妙假设未知量,逐步突破,最终求解.

2. 数形结合,化解疑难

上述求解过程,第(2)问和第(3)问均进行了图形分离,结合图像进行求解,思路清晰,高效准确. 第(2)问将抛物线的三个关键点进行分离,将其放在三角形中单独作图,通过特殊的关系求解. 第(3)问通过绘制特殊圆,发现抛物线和圆之间的关系,巧妙求得符合要求的点,同时避免了漏点. 借助数形结合,可清晰地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对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帮助.

3. 活用定理,发掘特性

第(1)问在求解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勾股定理求点D的坐标;第(2)问则灵活构建相似三角形,通过相似三角形边的比例关系求解未知量;第(3)问利用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将已知条件与圆的特殊性质相结合,发现符合条件的点,最终利用圆和抛物线的轴对称性质,简化繁复的求解过程,直接推导出符合条件的另一点.

教学思考

1. 注重引导,重视读题

这道题是一道中考题,难度中等偏上,在教学中首要的是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静下心来一步步读题,明确题干中关键语句的意义和要点,然后结合图像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条件;题干分为三个小问,在阅读时要抓住设问的条件,代入题干信息,知道条件给图形带来的进一步变化,然后重新构造图形,利用准确的图像信息来帮助求解(如图2、图3). 此外,要真正理解待求问题的关键,第(2)问要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因抛物线方程中有a,b,c三个未知量,则本质上只需知道抛物线上的三个点即可;第(3)问要求满足条件的点,则只需在此条件下构造与抛物线相交的圆,圆心为点M即可.

2. 转换角度,启发思维

对于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试题,一定要尝试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本题则结合三角形和抛物线,通常情况需要学生进行数形结合,将数字和图像进行互通互补,加深空间感. 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双向思考,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在融会贯通的基礎上发散思维,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这样就不再是解一道题,而是实现了“解一题,解一类”,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习的精髓. 例如解第(3)问,则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求解点P就是求以CD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交点,如果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则是一次失败的讲授,费时而无成效.

3. 承上启下,递进思考

现今的中考综合题一般都会设置2~3个小问,这是主流命题的趋势,也符合递进思考的模式,利于扩展、递进求解. 各小问之间有关联也有递进,逐步强化,综合性强,上一问的求解成果对后一问的突破有启发作用,但条件的使用需要注意是否可以混用. 辽宁卷的这道综合题也是这样设计的,前两问较为简单,对最后一问的解答起着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勾股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思维方法,为破解最后一问打下了基础. 讲解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多设问,引导学生一步步体会出题人的意图,通过追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第(2)(3)问的解题技巧和策略,真正做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结

中考题是初中试题的精华,汇聚了众多出题人的智慧,对于中学教学也具有指导意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设问思考,数形结合,逐步递进,培养思维层次性,同时加强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让其体验解题的乐趣.

猜你喜欢

数形结合
简析高中数学不等式易错题型及解题技巧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浅析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解析几何
妙用数形结合思想优化中职数学解题思维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