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次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2017-06-13钱佳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课改感悟反思

钱佳

[摘 要] 为了寻求更加科学合理且契合当下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并在班级中进行教学实践,得到了丰富的课程改革教学经验. 本文试从苏教版初中数学“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章中的“三角形”部分入手,从合理定位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总结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点评与感悟.

[关键词] 课改;三角形;教学设计;感悟;反思

随着张家港市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改活动正在全市中小学热火朝天地进行. 教师秉持着“限时讲授”“合作学习”以及“踊跃展示”这三个基本要求进行有创新意义的课堂教学设计. 为了寻求更加科学合理且契合当下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并在班级中进行教学实践,得到了丰富的课程改革教学經验.

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初中数学“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章中的“三角形”部分为例,展开教学设计、实践以及反思.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45分钟的课堂时间十分宝贵,因此提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只有对课堂进行准确的定位和预设,才能使课堂发挥定向指导、合理调控的作用. 因此,针对“三角形”这一节内容,笔者根据本节重点和难点内容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概念以及三角形内角、顶点、边的定义;

(2)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证明方法,推广“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

(3)找出生活中三角形的具体应用,能够运用抽象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此外,还应明确本节知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点评与感悟 制定教学目标并不是手到擒来的简单事,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具体分析. 首先,笔者查阅小学教材后发现,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对三角形的简单概念有所了解,从而确定了本堂课的教学起点;其次,笔者翻阅了最新的中考考点以及典型例题分析,了解了三角形知识点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和级别,调整教学难度;最后,笔者又借鉴经典教案的教学设计原则,结合笔者自己的思考,罗列出以上几个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这种方法确定教学目标更加科学、严谨,也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三角形的知识有所了解,因此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了小学课本上的三角形图片,要求学生对比初中教材中的内容,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些小学学过的内容吗?与大家预习的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什么不同呢?”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三角形是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 ”有同学回答:“三角形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这时笔者再将问题推进一层:“那么,构成三角形的条件有哪些呢?怎样才能判断一个图形到底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陷入了思考. 笔者见状,拿出讲学道具,即若干特定长度的小木棍,先拿出分别为3 cm、4 cm和6 cm长的三根木棒,首尾相接拼成一个平面图形,学生很快便认出这个图形是三角形,接着笔者再将4 cm长的木棒换成3 cm长的木棒,再次尝试拼成三角形,但怎样都无法拼成一个三角形,并且两根3 cm长的木棒相接即与6 cm长的木棒等长. 最后,笔者将6 cm长的木棒换成8 cm长的木棒,这次不但无法拼接为一个三角形,两根较短的木棒相接,长度还小于第三根木棒的长. 笔者要求学生对以上三个现象做一个总结,给出10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模仿笔者刚刚的示范,用笔作为道具进一步尝试. 有的学生很快发现:“只有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相等和大于第三条边都无法构成一个三角形. ”笔者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回答,进而展示出教材给出的三角形的具体概念.

初中所学的三角形知识与小学阶段的相比,区别在于,初中知识更加趋于抽象化,因此想要让学生牢固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离不开对三角形抽象表达的学习. 因此,笔者给出一个标注着字母的平面三角形图片,并提出以下问题:如图1,A,B,C分别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用AB表示三角形的一条边,A和B之间的小写字母c同样是这条边的表示方法,与A对应的三角形的一个角称为∠A,那么模仿这种表示方法,说出该三角形还有哪些其他的边和角.

学生在有了范例之后,用抽象的方法表示三角形的边和角就简单很多,这时笔者趁热打铁,再给出一道例题帮助学生巩固三角形的定义.

点评与感悟 教学实践之后,笔者听取了其他老师对此教学环节的评价,有的老师指出,三角形概念的讲授更加注重对三角形概念的操作性说明,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三个顶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结论的含义. 笔者对此环节想要改进的是,在介绍三角形概念这一环节设置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活动,即让学生自主画出一个包含若干三角形的较复杂图形,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 为了防止学生将图形处理得过于复杂,笔者应引导学生参考课本上的习题图案来设计自己的图形,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将问题过于复杂化.

总结与反思

上一个环节中,笔者在讲授“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的运用和证明时,出示了一道具有一定难度的例题,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还处于初步抽象的阶段,因此全班只有一个学生答对了问题. 首先,这位学生的超前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值得教师表扬. 但笔者认为,仅仅一名学生答对了例题,那么这道例题的设置是失败的,因为其仅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难以解决,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设置例题的难度梯度,这就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 因此,笔者认为,在相对有难度的例题上,我们应当以学生思考为主,辅以教师的及时干预和逐层引导,以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经过对这一情况的反思,笔者对这一环节的设计做了一定的改进,可利用以下例题进行课堂情境创设.

例题 下面三组长度的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1)4,5,6;(2)10,8,6;(3)2,3,5;(4)4,5,10.

由于学生在以上环节已经有了解决该类题型的经验,所以不难说出正确答案,此时笔者进行问题的进一步推广:大家能否利用不等式来表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图2)?经过同学们的小组讨论,有的小组仅写出一个不等式,但更多小组写出了三个不等式,即AB+BC>AC,AB+AC>BC,BC+AC>AB. 教师对后一种答案予以肯定和表扬之后,进一步提出一个实际应用性问题:

实际问题 有一条18 cm长的绳子,现在要用这根绳子围一个等腰三角形. 问:

(1)能够围成一个其中一条边的长为4 cm的等腰三角形吗?如果能,请说出各边的长;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2)若三角形的腰长为底边长的2倍,计算出各边的长度.

给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刚才所说的不等式结论来解决问题. 学生们理解题意后拿出纸、笔进行条件分析和演算,教师可在学生计算和思考时巡视并观察学生的动态,五到十分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向组员展示,分析得出多种解法以及最终答案.

待学生完全理解了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结论写出的三个不等式之后,學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就不难理解了. 笔者只需要对以上三个不等式进行位置变换,就能顺利得出另一结论对应的不等式组,即将不等式左边的一项移到右边,得到AC>BC-AB,AB>BC-AC, BC>AC-BA,BA>AC-BC,CA>AB-CB,CB>AB-CA. 经过教师对这几个不等式的总结,学生立马就能感悟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待学生掌握了这两个重要结论后,笔者趁热打铁,利用例题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会运用. 试题为:在△ABC中,AC=5,BC=4,AB=x,(1)求x的取值范围;(2)若AB为最长边,则x的取值范围又是多少?经过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得出了答案,第(1)问的答案是1

点评与感悟 教师在进行例题的选择和设计时,应当重点考虑例题的难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教师应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对精彩的答题予以表扬.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适应课改趋势,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设计,通过各种课堂实践案例来分析和反思出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课改感悟反思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