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学院智库建设初探
2017-06-11徐军
摘 要:社院开展智库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统战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院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社院开展智库建设的最大优势是学员,最大短板是自身研究力量薄弱,要解决好智库建设主体、机构、领域、队伍、资金、渠道、基础、制度等八个基本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学院;智库建设;研究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7.02.021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7)02-104-05
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60周年庆祝大会暨第十一次全国社院院长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学院(以下简称“社院”)建设成为统一战线高端智库,中央社院也明确将“高端智库”与“联合党校”“教培主阵地”并列为自身的三大职责。社院究竟为什么要开展智库建设,其真正优势和不足是什么,包含哪些必不可少的具体内容,笔者拟从系统要素角度进行分析。
一、社院开展智库建设之必要
社院开展智库建设,不仅仅是因为领导的要求,而是“势”所必然。这个“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宏观层面来看,这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我国首次将“智库建设”纳入协商民主建设内容并正式写入中央文件,是执政党切实认识到智库的“集体智慧”功能与协商民主制度对于公共政策的影响力高度吻合并高度肯定[1]。我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迫切需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而统战智库由于有基本政治制度作坚实保障,有广大统战成员作民意基础,有独特的研究内容和表达方式,因而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社院由于自身在统战系统内的独特地位,是统一战线的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方针政策宣传基地,开展智库建设不仅是统战智库建设的一个基本组成方面,而且因其以统战政策为主要研究方向,对统战智库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目前,国家已启动代表国家水平的百家高端智库建设,统一战线历来号称“中国最大的智库”,如何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社院作为统战系统内少有的专门研究机构,自然应不负众望、勇立潮头。
二是从中观层面来看,这是统战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以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为标志,统一战线事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那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再现法宝作用、凝心聚力汇智的新阶段。同时,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统一战线自身也面临着许多重大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政策问题亟待解决。过去,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统一战线各个单位自己在寻求破解之道,社院参与度是很有限的,即使参与,多半也局限在理论层面,很少能深入到政策层面。但现在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更多方面的参与,就像国家治理主体需要多元化一样,社院作为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当然责无旁贷。这就需要社院从单纯的学术研究更多转向对策研究,更多地突出前瞻性、对策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发挥思想库、人才库、资料库的作用。
三是从微观层面来看,这是社院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自从1956年我国第一所社院在北京建立,60多年来,社院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已发展到400多家。在这一发展历程中,社院自身性质、功能也在与时俱进,从最开始的单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逐步发展到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再到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从开始仅是培训的基地到现在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基地;从开始培训对象仅是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到现在扩展到统一战线其他方面代表人士、统战干部和理论研究人才。2015年中央明确将社院定位为“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为此笔者曾撰文提出衡量主阵地的三个“80%”和一个“100%”的标准,即其一是統战人才接受的各类统战性质的培训中至少有80%是在社院完成;其二是社会上开设的各类统战方面课程至少有80%是由社院提供;其三是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完成的统战理论政策研究文章至少有80%由社院教研人员完成;其四是作了实职、政治和社会安排的统战成员以及担任副科以上领导职务的统战干部100%应参加过社院的任职培训[3]。而要达到这个水平,不仅需要社院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加强班子配备、充实师资队伍、强化教学组织,也需要社院在功能上进一步拓展,那就是开展智库建设。因为只有开展智库建设,教学才能接地气,不断开发出充分反映统战工作实践需要、深受统战成员和统战干部欢迎的新课程;科研才能上水平,使社院科研与统战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做到服务大局、服务决策。
二、社院开展智库建设之优势
关于这一点,近来有不少学者论及,无外乎政治优势、学术优势、社会优势、平台优势等[4] 。笔者认为,讲优势,一定是别的单位智库建设所不具备,或虽有但不强,而社院独有或特强的地方。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社院最大的优势是学员,因为社院要建设的智库是统战智库,而统战智库是以统战成员、统战干部为本原研究对象的(统战工作是通过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来开展,统战理论政策是在这之上确立的)。正是在这点上,社院具有其他统战智库以及统战外智库所不具有的特点。
一是人数多。现在各地只要是单设的社院,每年培训量至少在千人以上,中央社院甚至高达6 000余人,自建院以来举办各类班次1 500多期,培训学员8万多人次[5],如果能在这些班次建立有效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机制,将会为开展各类统战工作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这恐怕是除党校(行政学院)外一般智库所不具备的。
二是层次高。社院一般都设在地级市以上,单设社院更是集中在个别地级市、少数副省级城市和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社院学习的学员一般都是按一定标准选拔产生的统一战线中上层人士。在社院学员队伍中,可以经常看到不同高校的教授、院长,不同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这一层次甚至比同級的党校(行政学院)都要高,至于其他智库更是很少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这么多高层次的精英人士。
三是种类全。尽管社院最开始定位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但实际上随着功能的扩展,现在单设社院基本上都扩展到各类统战成员、统战干部,甚至是统战研究宣传人才。武汉市社院近年专门举办了统战理论研究骨干培训班,学员不仅来自统战成员和统战干部,还有社会上有志于从事统战理论政策研究的人士。在这里汇集的社会各类阶层人员种类之多,是一般智库难以想象的,也是其他统战智库很难具备的(其他统战智库往往集中在某一类统战成员中)。
四是思想活。社院一贯的教学方针是“三自”,即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近年又提出了新“三自”——自觉、自主、自为,这一点不同于党校、行政学院。因此各类统战成员、统战干部到社院来学习,往往能畅所欲言,为社院智库了解学员真实意愿创造了宽松条件。同时,又由于一个班学员往往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甚至不同体制,可以经常碰撞出思想火花,这无疑为开展相应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五是宜集中。其他统战智库很少能像社院这样有各方面的统战成员、统战干部集中在一起学习,这为社院智库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社院开展智库建设之不足
关于这一点,目前论者多半是从咨政体制不顺、视野不宽、能力不强或定位不准、力量分散、缺少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来观察,也有不少指出人才不足[5] 。笔者认为,讲不足,一定是别的单位智库建设所具备的有利条件,而社院不具备或特别欠缺的地方。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如果说学员对象是社院开展智库建设最大的优势,那么研究主体的短板则是其最大的劣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人数较少。除了中央社院外,各地方社院的人员编制大多在50人左右,有的甚至只有二三十人。其中行政后勤人员占了相当一部分,教研人员比例普遍不高。2003年颁布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教学科研人员一般不少于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但真正达到的不多。社院系统教研人员从来都不是“多了”的拘谨,而是“少了”的拮据[6]。这样少的专业力量势必影响社院的智库建设。
二是专业偏弱。一般智库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基本上都来自学历领域,但社院统战智库由于统战学科刚建立,教研人员的专业多半为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他们进入社院后往往要从零开始系统学习统战理论和统战知识。
三是经历单一。目前我国智库研究人员普遍缺少实践历练,社院尤甚。其他智库的研究人员通过挂职、课题合作、承接宣讲任务等渠道进行实践,多少与实际工作部门有所联系,社院教研人员除了少数领导干部外,大多直接来自高校,缺少在统战工作部门一线的实践。这就导致他们在从事统战政策研究时往往理论结合实际不够,作出的研究报告针对性不强。
四是动力不足。长期以来,社院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忘咨政现象,对“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往往误读为“硬任务”与“软任务”,决策咨询是“难任务”[5] 。
四、社院开展智库建设之内容
社院开展智库建设,应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中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当具备的八条基本标准来建设,切实解决好主体、机构、领域、队伍、资金、渠道、基础、制度等八个基本问题。
一是主体,即“谁来建”。社院智库,当然是社院来建,这也许是初看这个问题的第一反映。但如果真想把好事办好,恐怕就不是这样简单,因为各地社院情况不同。中央社院规格高人多力大,当然可以自己建,少数教师编制多、研究基础好、在某些方面有较深咨政历史积淀的社院也可以自己建,但是对于多数省级社院和副省级城市社院来说恐怕得采取“共同建”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党委统战部门支持下,与民主党派、统战系统其他单位或系统外单位围绕某一方向共同来建。如湖北省参政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就是由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发起,八个民主党派省委会参与而组建的。对于那些非单设的社院,恐怕更多只能采取“参与建”的方式,因为他们那里往往就是一个统戰教研室,缺乏基本依靠力量。
二是机构,即智库载体或组织形式。《意见》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第一条标准就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对稳定、运作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对社院来说,这就意味着首先要建立一个与社院现有内设机构相区别、相对独立的专门开展咨政研究的机构。这一条对多数社院来说是个难题,因为现在各地社院建有的中心,基本上都还是挂靠内设处室,真正能建起独立的实体性研究机构不多,而对绝大多数副省级城市和几乎所有地级市社院来说,最好是参与其他智库,努力成为其中能起作用的一员。
三是领域,即智库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重心。《意见》的要求是特色鲜明、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毫无疑问,社院建设的智库一定都会以统战为主攻方向。从全国绝大多数社院现状来看,开展统战以外领域的研究不太可能;就算以统战为主攻方向,由于统战本身包含了许多领域,除了中央社院能够建成综合性智库,大多数地方社院都只能建成专业性或地域性智库,如广东社院地邻港澳,建立了“港澳台与海外统战工作研究中心”[7]。
四是队伍,即智库的核心。任何一个真正能有效运作起来并产生影响的智库无疑都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这也是《意见》的要求。现在全国绝大多数副省级城市以上社院都有了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但须注意的是,一位好教师并不一定就能成为好的智库研究人员,因为教学与研究本身就是两个不同领域,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因此,建设社院智库,首先是社院自身要有一支稳定的核心的研究队伍,在社院现有教研人员中培养致力于应用对策研究人员;其次是开门纳贤,在所在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尤其是统战工作部门中聘请兼职研究员,如果能在统战部、组织部等部门支持下,有意识安排一些富有实践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理论功底的实务部门中层领导干部或骨干人员到社院来任职,建立起类似国外智库的“旋转门机制”则更好;最后是努力在统战成员和统战干部中培养一批有志于长期从事统战政策研究的中青年人才,特别是要把社院开展智庫建设的最大优势——学员充分运用起来,让他们既做研究对象,又做研究人员,从而有效克服最大短板。
五是资金,即经费保障。《意見》要求要有保障、可持续的资金来源。现在各地社院多数经费并不宽松,能投入智库建设的经费有限,而且智库开展研究需要大量的调查和实证分析,比纯学术研究耗费更大更多。如此一来,除了社院自身要挤出经费外,恐怕要进行社会化筹资。可以面向社会建立起专门的智库基金,调动社会各方面特别是统战成员的积极性,比如专门建立一个以两新组织及其从业人员为研究對象的智库,争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其组织成员的支持。
六是渠道。《意见》要求建立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目前,全国社院系统学术交流平台数量不算少,成果转化渠道也有一些。但平台绝大多数都是社院自身的,社院举办的全国性研讨会,参会人员绝大多数都来自各地社院,这不利于社院研究成果向外传播,也很难实现社院的社会认同。社院智库建立的交流平台应是面向整个统战系统的,而不是社院自身的;应是面向社会开放的,而不仅仅局限在统战系统内。
七是基础。《意见》要求建立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院应建立信息采集分析系统,首先把学员数据库建立起来,并可每年发布学员基本情况分析报告。同时,还可考虑建立整个统战系统的资料室、档案馆以及统战理论研究宣传的人才库,争取党委统战部门的支持。
八是制度。《意见》要求健全治理结构及组织章程。这是社院智库区别于其内设处室的一个重要标志。社院智库建设,在内部治理结构上,至少应建立决策层、监督层、执行层三层架构。决策层可采取理事会形式,由智库的各个建设单位派出代表组成,决定智库的发展方向和重大问题;监督层则尽可能外派监督形式,让智库的成果评价和经费收支在阳光下运行;执行层可采取主任负责制。另外,有条件的还应建立独立的咨询层,制订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以确保规范运行。
以上八个方面问题的解决则是社院智库建设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俊,付伟. 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温州市为例[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
[2]徐军.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研究初探[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
[3]徐军. 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社会主义学院的新定位、新使命[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
[4]张毅.以社会主义学院为依托的统战智库建设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
[5]刘少华. 建设新型智库:社院科研的新目标[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5).
[6]林耕.破解人才瓶颈,发挥社院统战智库作用[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6).
[7]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关于加强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
责任编辑:任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