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音乐的耳朵”

2017-06-11彭婕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艺术实践审美能力以人为本

彭婕

摘 要:中学音乐课堂作为普及型音乐教育,没有要求学生有非常具体的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引导学生能够学会正确的鉴别和欣赏。培养“音乐的耳朵”就是从观念教学转变,拓展教学内容,具体训练方法,改进评价机制,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审美能力 以人为本 音乐想象力 艺术实践

我们的音乐欣赏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听懂音乐,通过感知音乐,体验情感,从中提高审美情趣,同时发展学生对音乐得理解、鉴赏水平,增强其表现力与创造音乐的愿望,提高全面素质。

但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如何培养这些“音乐的耳朵”呢?

一、将课堂还给学生,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以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音乐欣赏课不能只是空中楼阁,不能只限于老师的讲解,以前的欣赏课,通常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还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学生应该先具有音响感知能力,在对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有一定的听辨能力的基础上,再对音乐的主题、旋律、乐段、完整的乐曲等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在有了这些对音乐的总体感知后,才能有情感体验以及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

二、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适当的扩展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主要就是抓住“听”这个重点。在《音乐的线条》一课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感知音响变化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提高欣赏水平。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平行、上行、下行、波浪四种旋律线条的走向与其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在选择欣赏曲目的时候,除了乐曲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明显的特点意外,还要考虑到尽可能的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作品,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例如平行音乐线条的乐曲可以选用《马刀舞曲》,此曲中有一连串的同音反复,是平行音乐线条的典型范例;好莱坞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多来咪》,这是音乐线条波浪起伏这一种较好的例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主题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上行线条的例子;下行线条多半是一些忧郁的伤感的乐曲,如《二泉映月》等。 这几首都是耳熟能详的作品,学生不会感觉到不熟悉,而没有兴趣。然后我又选了一些外国作品如:《邮递马车》,《两个犹太人》,《小步舞曲》这些都是有较明显的音乐线条的代表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不能只用耳朵,还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思考,开动脑筋。欣赏时的问题不能提的模糊,目的一定要明确,但是要简捷明了,有针对性,养成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非常重要。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如《多来咪》,《邮递马车》等,还可以要求大家跟着作品一起唱,让学生动起来,亲身体验这些音乐的内在变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实践与创造是培养“音乐的耳朵”的主要途径

实践对于提高艺术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音乐的耳朵”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除了要安静的聆听,积极的思考,发挥想象,还需要亲身实践,主动参与进行再创造。实践分“模仿性学习”和“即兴性创作”两个方面

1.“模仿性学习”,是在认真倾听乐曲后,对乐曲主题旋律有所记忆,然后分析了音乐主题的线条走向,节奏特点创作动机,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以后,进行模唱的训练。这时候的模唱就不是一般的练习,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学生能够较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音乐。

2.“即兴性创作活动”是更高一层次的实践方式。作为教师,要学会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检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不光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来描述欣赏的感受,或者是“为图片选择合适的音乐”等方法,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再创作,进一步表达他们的想象,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比如我曾经在课堂上要求同学们,用其他的非音乐形式来表现他们听到的《伏尔塔瓦河》,结果学生们想了很多种方法,比如进行配乐诗歌朗诵;表演一段小品;还有用简单的粉笔图画的形式表现所听乐曲的内容等。这比以前仅仅采用“口头表达”的方法要有意思,学生都是在认真听音乐后,结合自己的联想,进行的再创作,使一些有其他特长的同学得以发挥,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课后学生总结:各种艺术种类之间是相通的,都是作者由于表达心理情感的手段和方法。这比以前由老师来做小结要有意义的多!

四、改变教学考核方法,鼓励学生的自主评价

培养“音乐的耳朵”即是培养学生具备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开展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是二期课改中的又一新内容,也是检验 是否具备“音乐耳朵”的途径。传统的考评机制被学生看作是一种负担,而现代课程的评价机制,首先改变了學生的角色。以前的考试方法是“学生对老师”,开展互评后这种关系变为“学生对学生”,角色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学生考试的心态,学生马上会用一种表演的状态来演绎作品,而不是用像往常对付考试时的心情。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音乐表现倾向性,而欣赏的同学,由于要参与评价,所以也会带着欣赏,辨别,比较的心态,在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梳理知识的过程,能清楚地指出好与不好;不好在哪里;该如何改进等! 而不是事不关己,不予理睬。这样一来,老师便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效果就会截然不同,更进一步达到教学目标。

最后,学生经过动机设立,学习获得,提高练习,自主创作,概括总结后已有一定的音响感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外部听觉训练达到最终能领会、接受、理解音乐作品甚至评价音乐作品的目的。相比较以前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学习的效果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也力求通过训练“音乐耳朵”培养学生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其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使每位学生能够享受到音乐之美。

猜你喜欢

艺术实践审美能力以人为本
大学生舞蹈专业艺术实践教育的设置及意义分析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与实施方法
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艺术实践的思考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