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议程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7-06-09孙金铭施少东马艺珈陈宏鹏

高教学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孙金铭 施少东 马艺珈 陈宏鹏

摘 要:高校开展“两学一做”、“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新媒体时代,高校传统政治学习的方法实效日渐式微,借鉴和利用微议程,应充分把握微议程的特色和原则,充分发挥微议程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作用,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路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议程;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7-0018-03

Abstract: Education practice of the "Two Studies, One Action", "One Studies, One Action" is a routine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learning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s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new media era, the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political lear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declining. Introducing micro-agenda, gras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of micro-agenda,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micro-agenda in the guida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an reform the methods and pathways of innov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micro-agend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media

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是新媒体时代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根本遵循。

当前,高校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普遍在开展“两学一做”“一学一做”的教育实践。在新媒体时代,党团组织如何运用网络新媒体,将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既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需要积极破解的课题。微议程理论作为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发展,对提高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微议程理论与议程设置伦理的内涵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主要概念之一,其最为经典的定义是由伯纳德·科恩提出的:“在多数时间里,媒介或许在告诉公众‘怎么想方面不太成功,但在告诉公众‘想什么方面却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不同的人们看到的世界不尽相同,不仅是因为个人的兴趣差异,还因为他们所接受的媒介为他们描绘的蓝图不同。”[2]20世纪70年代以后,麦康姆斯和肖把议程设置概念化定义为一个过程。他们认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媒介所强化报道的主题和事务,会引起公众的重视。媒介的新闻和信息表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民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3]从议程设置的内涵来看,其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谁设置了公众议程”、“谁又设置了媒体议程”。在前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理论主要探讨了大众媒体对公共舆论影响能力的研究,认为政府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和媒介间的议程设置是影响媒体议程的两个主要方面。

(二)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微议程

微议程是新媒体出现以后议程设置理论的新发展,是个体或者社群对特定事件和人物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与扩散,较为一致意见的倾向。[4]微议程概念的提出者高宪春认为:所谓微议程,就是个体和社区就某一事件的观点、态度等倾向,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扩散,而这种体现个体及社群意见倾向的议程便是微议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通常微议程是由网络上的个体和社区互动而成,是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个体和社群倾向的议程。在自媒体时代,个人和社区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实现“议程”的设置,且越来越对公众议程产生影响,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从实践上来看,一个微博帖子、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帖子一旦引起公众参与,很多“微议程”成为一时的舆论热点,成功嵌入了公众日常生活,实现了虚拟和真实世界的有机统一。

(三)微议程的主要特征

1. 微议程的形成基于新媒体技术平台,依赖网络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议程设置必须要依赖大众媒体的格局。传统的议程设置所涉及的功能、模式及效果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发展。个体和社群融合入新媒体平台中,其影响力逐渐显著,特别是在公共人物、热点事件中,极易引发舆情事件。例如曾引发网络舆情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原本只是个体的一个利用微信平台发布信息的医疗求助事件,通过微信朋友圈的转发,形成了具有利益诉求的“微议程”,影响和塑造了大众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最终引发网络舆情。

2. 微议程体现的是特定个体和社群的意见和倾向,具有集合性和典型性特征

微议程的内容包含了信念、态度、意见、情绪、信仰等多种元素。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已经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个体或群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和传播观点已经变得非常容易,一些信息发布者的议程影响力变得十分凸显,其观点总是存在于实时交流的互动中。在新媒体上集结起来的社群并不一定是现实世界中的团体,往往是具有偶聚性和多元性的特征,是通过带有共同的强烈情绪倾向的信息和观点临时聚集起来的团体。在缺少现实世界的约束下,具有一定的冲动性、感染性和煽动性。

3. 微议程和网络舆论存在一定的联系,逐渐传播发酵后进而设定社会目标

从微议程建构的过程来看,需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是具有社会话题性的突发事件迅速引起网民关注,并参与评论转发,微议程的雏形形成。其次,网络社群根据其默认的价值认同体系过滤、整合无效信息,形成较为统一的倾向性意见,微议程框架形成。再次,议题向社群外部扩散蔓延,与其他社群发生碰撞。最后,议题持续发酵,引起各方对事件关注,并求证细节,引发网络舆情,微议程最终形成。[5]

二、微议程设置理论对医高校师生思政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微议程直接影响高校师生的公众议程,有利于掌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

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活动,具有传播的属性。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开放性特征使得任何个体或者社群都有参与传播的可能性,个体或者社群通过新媒体平台,以图文、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上传。微议程强化了同质性的社群互动,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正面或者负面的互动式传播修正信息,对话题逐步形成热议,最后直接作用于公众议程。对于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高校师生群体来说,热衷于使用新媒體技术,习惯于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情感、思想、信息,由于高校师生社群相对封闭,容易更加强化了议程设置,提升了微议程的可信度,反过来又促进了微议程的传播。[6]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下,高校师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产生偏差。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主动应用微议程理论和相关技术,在新媒体平台上设置热门话题,通过多媒体传播形式,牢牢吸引高校师生,引导高校师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把握住思政教育的主动权。

(二)微议程与大众媒体议程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在网络上的引导能力

大众媒体出于挖掘新闻素材的需要,往往对个体和社群形成的微议程十分关注。形成微议程的个体和社群利用大众媒体对微议程存在的高度依赖性,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描述个体和社群如何对该议题作出反应,或对某一议题提出争议,提供议程意向来影响大众媒体议程的形成。[7]同时由于大众媒体具有较好的把关经验,在议程设置上更具有权威性,反过来对微议程的走向产生引导作用,微议程的要对社会大众产生动员能力离不开大众媒体的把关和确认,大众媒体议程依然是影响公众议程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虽然微议程对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大众媒体议程的重要补充来源,但是大众媒体依然值得高校思政工作者重视。高校思政工作者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微议程设置,合理设置议题,及时反馈高校师生关注,发挥校园官方媒体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把关的作用,有利于提升高校师生对思政教育信息的有效接触度,增强思政教育的可控性。

(三)通过微议程设置贴近高校师生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对高校师生产生影响,多元化的价值和繁杂化的内容,给高校师生的思想引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议程设置,针对高校师生的关注热点问题、思想困惑等方面的内容,主动开展有计划的信息传播,引导高校师生开展议题讨论。在议题的周期中,主动介入,并进行疏导,为高校师生提供排忧解难和答疑解惑,可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微议程在高校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工作中的应用路径

(一)微议程依赖于一批有影响力的校园新媒体平台,应寻求媒体群的议程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不仅有书面文字,更有图像、视频、原音等各种类型的载体,为其广泛地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公众通过对信息的拥有来满足对自我和社会的理解、行动和交往的定向,个人和社会的娱乐这一社会化的过程。[8]当代大学生具有喜爱多媒体阅读、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开发多种新媒体的载体,扩大宣传教育的影响力,例如开发了APP学习软件、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比较受欢迎的载体形式,比较有名的有:团中央开发的“四进四信”APP、学习小组微信号等。然而,当前理论学习的新媒体平台众多,出现了关注度不高的、影响力不大的问题。

微议程的构建是建立在新媒体平台上,其效力的发挥有赖于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话语权之争,能否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成为能否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让高校师生对关注特定的新媒体平台的文化产品产生共鸣,就要准确把握住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规律。要坚持平台的功能定位要独具特色和个性,能细分不同的高校师生需求,赢建立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新媒体账号,服务不同的对象,增强用户黏性,牢牢吸引住粉丝。通过日常的点滴工作,在危机关头这些新媒体平台可以发挥重要的影响力。一方面,在高校可以利用“集群”理论,将高校自主管理的新媒体账号组织在同一个联盟体系内,通过集中地、大规模地、常态化、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教育,多角度、全方位地营造有深度、有思想、积极向上的信息,有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主体的认知中。

(二)围绕热点话题主动设置微议题打造一系列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议题

微议程具有偶发性的特点,当公众被某特定事件影响或刺激时,会引发舆论爆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主题涉猎广泛,一些最新的讲话往往能在一时间吸引广泛关注,引起师生热议。然而,部分的师生热议往往比较肤浅,且持续时间比较短,往往还没形成公众议程就失去了关注度,难以到达入脑入心的效果,这主要是宣传教育工作者没有很好地运用好微议程设置。高校思政工作者应主动、积极地选择合适的话题主动设置议题。在话题的选择上,应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在政治导向上应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为吸引眼球而迎合庸俗的趣味。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贯穿始终。在网络环境中,高校师生有了自由表达意见和情绪的自由,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功能被弱化。因此,高校需要利用微议程在新媒体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用主流价值观的声音占领网络阵地。

其次,高校宣传工作者不能闭门造车,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师生实际,有地气,要注意处理好个人话题与公共议题的关系。一方面要提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内容,可以是一个主题内容的专题、可以一句与师生联系比较大的讲话、也可以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片段,以碎片化的方式吸引阅读者。一方面要建立高校师生关注热点问题的收集和研判机制,动态分析当前师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收集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素材,通过宣传、策划和引导,善于将问题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议题。

再次,在表达形式上,要具有时代气息,符合当前师生的阅读习惯。建设一个受高校师生的欢迎的新媒体平台,要与严肃的纸质媒体区别定位。在传播形式上,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尽可能的采用图片、动漫、视频、音频等形式,在语言风格上要风趣幽默,接地气。

(三)重视网络意见领袖队伍的培养,促进信息的二级传播

微议程在对小众性话题的关注、梳理、讨论和发酵丰富了大众议程素材来源,而且补充了大众议程在高校师生身边议题方面的不足的同时,微议程往往也会引发“舆论爆点”,诱导社会舆论倾向。对广大普通师生来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对象似乎是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的事情。校园官方媒体的主题教育宣传很难和普通学生的新媒体账号产生信息的二级传播。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一支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引導高校师生对议题进行探讨,运用评论、跟帖、通讯、图片等形式跟进议程,在讨论中逐渐修正或者强化某一观点倾向,形成微议程,直接影响高校师生怎么想、想什么。

高校要把初步选择的话题,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泼的语言风格、贴近师生的内容进行包装,及时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吸引师生关注,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专题活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互动。但需要牢牢把握议程的发展趋势,要符合宣传教育的意图。高校可以从教师和高校师生骨干两个群体中重点培養意见领袖。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学校老师擅长理性分析、深度剖析的长处,入情入理的分析、生动活泼的语境容易引导成功高校师生。一方面,开展高校师生朋辈对话,有利于准确把握高校师生思想、心理的变化,顺利进行议程引导。通过意见领袖的培养,使校内信息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专题报道[EB/QL].https://www.sinoss.net/szzt/.

[2]Bernard Cohen.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M].Princeton,US:Princenton University Press,1963:13.

[3]沃娜·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45.

[4]张雷.传播理论与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28.

[5]李阳冉.新媒体视域下微议程的建构及舆论引导[J].新闻世界,2015(10):162-163.

[6]罗阵,等.议程设置理论视域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优化[J].求是,2014(6):187-190.

[7]郑寿.基于新媒体议程设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11):130-133.

[8]刘晓瑞.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聚疏模式建构[J].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32-34.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