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评析英文电影名的翻译
2017-06-09张会洁高阳
张会洁+高阳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开展与深入,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愈发频繁。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媒介,被各国之间相互引进,电影名称的翻译也变得愈发重要。优秀的电影译名不仅能够反映电影的内容,折射出电影的主题与所蕴含的文化特色,而且符合目的語人群的艺术审美。在翻译电影名称时,以目的语受众为中心,兼顾目的语和源语言中的文化特色,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从而翻译出完美的电影译名。
【关键词】归化;异化;语言归宿;英文电影名
现如今,电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大家闲暇时分的一种休闲娱乐,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媒介,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的一种方式。电影名称与电影制作团队、演员阵容一样,是人们了解一部电影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好的电影名不仅能够反映电影的内容,折射出电影的主旨与所蕴含的文化特色,还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将电影名翻译的准确并不容易。例如2016年于中国上映的电影,“Zootopia”,“Zootopia”是由“Zoo”和“Utopia”构成的混成词,指“动物界的乌托邦”。国内将其翻译为《疯狂动物城》,其实并不准确,没有体现出电影所要表达的“理想世界”的含义,那么,怎样才能够完美地翻译电影名称呢?
本文创新性地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两种方法的语言归宿为出发点,结合实例分析英文电影的译名。
一、归化和异化理论
归化和异化是对两种相对的翻译策略的称谓。美国翻译学者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首先将这两个词语在翻译研究领域内作为术语进行使用[1]。归化指的是一种以目的语作为归宿的翻译,采用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并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进行的翻译。著名翻译学者朱安博认为“归化的翻译原则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2]。而异化翻译指的是一种以源语言为归宿的翻译,迁就并保留源语的语言特点,使读者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原汁原味”,使源语言文化的异国情调得以延续。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翻译已经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它与文化有着紧密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因此翻译不只是一种语言行为,它更是一种文化行为[3]。作为整个电影标志的电影名称往往是一种文化在某方面的缩影,对其进行的翻译则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转换。
二、归化现象
英文电影是在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他们的引入就像从英美文化中采撷一颗种子播种到我们中国文化中,如果不对其进行一番“改造”是很难存活的。我们这里的“改造”就是对其进行归化处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品,如果我们翻译时只追求含义的一致的话,那么无疑它们的艺术性将会丧失。中国市场中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对英文电影译名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电影翻译者对于电影片名的归化处理习惯,即趋向于使用四字格,进行意象改造以及套用系列电影名的格式。
1.四字格
观察豆瓣网上所提供的25部经典英文电影,我们发现11部的片名翻译都是以四字格的形式呈现的。四字格是汉语中极具艺术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将汉语措辞简洁,节奏铿锵,句法对称的特点完美体现了出来,而且短短四字包含深刻含义。将英文电影名译为四字词语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符合国人的审美。例如,电影“flipped”的中文片名为《怦然心动》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flipped在英文中本意是快速翻动,而在英文的环境下,我们可以体会到它含有一种心跳加速,入迷的意思。在这里如果我们不处理直接把题目翻译成“快速翻动”就很不合适,即使是熟悉美国文化的人看到这种题目也无法体会到其中意思。译者巧妙地把这个词归化,把其中的引申义表现出来,并把其译成四字结构,既反映了原作意思,又增添了其艺术性,是一个很好的翻译。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Intouchables”《无法触碰》,“Frozen”《冰雪奇缘》等。
2.意象改造
在对片名的翻译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翻译时需要遵循汉语的审美。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差异,我们翻译之中往往需要进行取舍或改造[4]。中英文中都有意象这个概念,而且中英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于同一个意象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如果我们不顾观众的接受能力,一味地追求与原体的相对应,那么这样翻译出来的题目往往会误导别人。经典电影《飞越疯人院》的原题是“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cuckoo”在英文中的意象是疯狂的、傻的。而在中文中“cuckoo”是杜鹃鸟,它的意象是悲苦、哀愁。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为“飞跃杜鹃巢的人”,就会给人以误导,认为其是一个讲述乡愁的电影。没有把其原来疯狂的意思表达出来,所以这里翻译者直接以舍弃这个意象,以“飞跃疯人院”为题,虽然在艺术性上差了点,但把原题意思表现了出来,不失为一种办法。另外,“Escape Plan”《金蝉脱壳》等也是这类翻译的典型。
3.套用
在这个国际化的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些外国文化已经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而英美国家宣扬他们文化的重要媒介就是电影。早期一些电影在中国大红大紫,为后面的电影铺好了路。对于一些电影名特别是卡通片名的翻译似乎已经有了固定的格式。经典卡通片“WALL·E”的翻译为“机器人总动员”,这和原片没有一丝联系,只是套用“......总动员”的格式而已。这种方式在艺术性上并没有可分析的,他们只是单纯的一种符号,表示着这个卡通片是某某公司出品,并以此来打造口碑。
三、异化现象
异化翻译是以源语言为归宿的翻译,通过努力尽可能保持原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色,使目的人群能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总体来说,虽然归化翻译在英文电影名翻译中的使用远远大于异化,但是,异化翻译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也逐渐开始被国人所接受,在翻译时不需要完全迎合国人,将异域文化完全归化变成国内固有的形式。在翻译时适当地采用异化的方法,或许会更加出彩,更加引人眼球。
根据近年来国内引进的英文电影名称翻译来看,异化在电影名称的翻译中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电影其名称本身就能够体现出电影的主旨,这类电影名主要采用直译法;第二类是以时间、地点、人物命名的电影,多使用直接翻译的方法,例如直译和零翻译;第三类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作品,多采用名著的中文译名;第四类电影名称中包含英文中所特有语言文化意象。
1.一些电影名称本身就已经足够具有概括性,直接進行直译即可,不需要进行另外的改动。电影“Saving Private Ryan”,讲述的是美国军方在二战时派出军队拯救一位被困于敌方的士兵瑞恩的故事,英文电影名“Saving Private Ryan”已经完全反映出了电影的内容与战争背景,不需要译员在翻译电影名时进行改动,直译为《拯救大兵瑞恩》已经足够。另外,电影“Puss in Boots”《穿靴子的猫》以及“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都是这类翻译的代表。
2.纵观近年来中国引进的英文电影,很容易就会发现英文电影多趋向于使用时间、地点和人物作为电影名称,而中国的电影一般只有在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人物时才会使用人物,时间或地点作为电影名称。在翻译符合中国人习惯的,以人物命名的电影名时,国内一般使用零翻译的方法,例如电影“Steve Jobs”,苹果公司的创始人,Steve Jobs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时,将电影名称直接译为《史蒂夫·乔布斯》不仅与电影的英文名相照应,同时也告知了观众电影的主角,而且一代传奇乔布斯能够引起大家强烈的兴趣。
另外,“Hotel Rwanda”,这部电影的名字来源于事件发生的地点,如若将电影名称译为《卢旺达饭店》,人们的第一反应就会将其与卢旺达大屠杀联系起来,比根据内容所翻译电影名《难民营救》来说更具吸引力。将“Wall Street”直接译为《华尔街》也具有同样的效果。还有,一些以时间命名的电影一般也会采用直译的方法,因为译名简单明了,例如“One Day”《一天》,“Independence Day”《独立日》等。
3.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在翻译时一般直接采用名著的中文名,而不会擅自采取归化等手法翻译,例如“Great Expectations”《伟大前程》,“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以及“Lord of the Files”《蝇王》等。
4.还有一些电影名取自英文语言文化环境下特有的一种意象,如“godfather”、“mummy”、“mermaids”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该意象在英文中的含义,创造一个新的词语。例如:电影“The Godfather”,中文中并没有与“godfather”对应的词汇,译者结合其英文含义将其翻译为《教父》。该电影自上映以来,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译名《教父》功不可没。除此之外,“Mummy”被译为《木乃伊》、“Mermaids”被译为《美人鱼》。
四、总结
电影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媒介。当外国电影打入中国市场后,它们或多或少都会向中国观众展现一种他们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我们必须加倍注意,一方面不能归化过度,英语电影有英语电影的特色,如果过度的归化,以目的语为唯一归宿,就会丧失异国文化的特色,电影也就起不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对于原作的忠实程度相应地也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任由其往异化的方向发展,仅以源语言为归宿,太多的外文语言文化不经修饰地就进入到中国文化当中会造成一种文化入侵,对我们中文的语言习惯很可能会带来冲击。总的来说,英文电影名称的翻译与文学翻译方法一致,其基本目的都是以目的人群为中心,都是为了目的人群服务[5]。而译者则需要在观众和作者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将源语言的内容用目的语完美并合理地表达出来,避免造成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1]Lawrence Venuti.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4-35.
[2]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
[3]瞿平,贺丽琪.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翻译中的视点转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5):97-99.
[4]孙艺凤.《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0-131.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