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降低硬式内镜受损率中的应用
2017-06-05刘蓉俊向艺
刘蓉俊,向艺
(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浙江宁波315012)
风险管理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降低硬式内镜受损率中的应用
刘蓉俊,向艺
(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浙江宁波315012)
目的应用风险管理降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硬式内镜受损率。方法通过风险管理措施控制硬式内镜存在的受损风险因素,比较开展风险管理前后硬式内镜受损率差异。结果未开展风险管理期间,897件次硬式内镜受损率为7.6%,开展风险管理期间,784件次硬式内镜受损率为2.7%,两组受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10,P<0.01)。结论实施硬式内镜消毒供应风险管理降低了内镜受损率。
硬式内镜;风险管理;清洗;消毒;受损率d oi:10.3969/j.i ssn.1671-9875.2017.05.024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硬式内镜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重要的检查和治疗手段。硬式内镜器械是集机械、电子及光学技术于一体的先进设备,其中镜头是内镜摄像系统的重要部件,极其精细、贵重,其复杂结构和使用特点给消毒供应中心带来了严峻的管理问题。如何保证镜头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质量的控制,降低镜头的损坏率,延长使用寿命,为手术提供安全保障,是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重要课题。风险管理是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预防及降低财产损失或安全威胁,对医疗、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1],是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本院自2013年3月开始将所有手术使用后的硬式内镜集中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期间由于对镜头在清洗消毒、检查包装和灭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估计不足,措施不得当,使内镜受损较为严重。2015年5月起,本院消毒供应中心针对硬式内镜受损情况分析原因,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实施降低硬式内镜受损率的风险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硬式内镜:0°光学硬镜10mm,30°光学硬镜10mm,30°光学硬镜5mm,30°光学硬镜3.3mm,30°光学硬镜2.9mm,12°光学硬镜4mm。清洗用材料:3M全能强效多酶清洗液,电导率≤15μs/cm(25℃)的纯化水,内镜清洗工作站,硬式腔镜专用刷、纱布、擦镜纸等消耗品,75%乙醇。
1.2分析硬式内镜处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原因
1.2.1 内镜的特点镜头为棱镜光学系统,由玻璃柱状组成,易破碎,是整个内镜器械中最易损坏的部分。因镜头是内镜摄像系统的重要部件,出现损伤会影响成像质量,给术中操作带来风险。
1.2.2 没有合适的运输工具和装载容器硬式内镜和其他内镜器械堆放在一起,相互之间碰撞,或者无专用镜盒、运输容器过小,内镜不能平放,产生滑动,极易造成运输过程中受损。
1.2.3 清洗操作不当用普通低频超声波清洗机清洗镜头,超声震荡导致镜头内柱状晶体的损坏。手工清洗动作粗暴,清洗工具选择不当,造成镜面、镜体受损。
1.2.4 无固定的清洗人员清洗内镜人员不固定,操作流程不熟悉,清洗质量和安全不能保证。1.2.5与手术室交接制度不完善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之间只有口头交接,出现问题责任不易划分。内镜使用后预处理不及时,血液、有机物凝固,交接时看不清镜面和镜体完整性,同时也增加清洗难度,加快内镜的损坏。
1.2.6 对内镜受损情况评估方法不当包装工作人员包装时只重视清洁度及外观上明显的损伤,而对视野成像质量关注不够,无法及时发现内镜在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3 制定硬式内镜风险管理措施
1.3.1 建立硬式内镜档案将每一个镜头按名称、编码、目镜端、物镜端、镜体、成像效果进行查看登记,现有的损伤记录以及成像效果登记在案,配以文字描述,制作成表格,形成该镜头档案,出现新的损伤及问题及时更新[2]。表格一式两份,去污区和检查包装区各放1份。硬式内镜档案格式见表1。
表1硬式内镜档案样表
1.3.2 加强质量管理控制每月科室召开质量管理小组会议,针对集中出现的或新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落实改进措施。
1.3.3 技术培训在购入新的镜头时,邀请厂家专业技术人员重点进行清洗操作、功能检查保养等方面的培训。指定专人负责内镜的管理,落实操作流程,并将责任分配至个人。
1.3.4 加强术后预处理手术室在手术完毕后将内镜拆下在流动水下冲洗,防止血液、有机物凝固,处理后尽快送到消毒供应中心。
1.3.5 完善内镜运输与包装使用专用装载盒,盒内用软硅胶支架固定,防止滑动。手术室护士用有护栏的推车运送,器械与内镜均平放在推车台面上,不堆放,不侧放。推车选用带框有盖的三层推车,防止运送过程中装载盒滑落。
1.3.6 细化交接制度与手术室当面清点交接,
根据硬式内镜档案查看其数量、编码、完整性及功能完好性,有新的损伤问题在备注栏内登记,查明原因。清点时发现的问题由手术室负责,清点后出现的问题由消毒供应中心负责,交接后双方签字确认。
1.3.7 制定标准的清洗流程清洗镜体选用质软、低纤维絮棉质布类,镜面选用擦镜纸擦拭,导光接头处拆卸清洗,镜头边缘处用细软毛刷轻轻刷洗。清洗流程:流动水冲洗→多酶清洗液擦拭→纯化水冲洗→软布擦干镜体、擦镜纸擦干镜面→75%乙醇纱布擦拭消毒→放入内镜专用装载盒。为防止超声震荡导致镜头内柱状晶体的损坏,禁止使用普通低频超声清洗机清洗。不使用等渗盐水清洗镜头,防止产生锈迹[3]。轻拿轻放,单独清洗。
1.3.8 建立正确的功能检查方法正确的功能检查方法能及时发现镜头受损[4]。检查镜头外观:检查镜头清洗质量后查看镜体是否完整,有无磕痕,目镜端结构有无裂纹、缺失等,镜面有无裂痕、划痕,导光束接口处和光纤是否有烧损的情况。检查镜头成像质量:右手持握目镜端导光束接口处,左手持握镜身前端,将镜头对准参照物缓慢旋转360°进行目测,图像应清晰、无变形。为保证查看镜头成像质量,参照物应距离物镜5 cm之内,若图像不清晰,可用75%乙醇清洁镜面,若仍不清晰,则用放大镜仔细查看镜面有无裂痕、划痕等情况。对照内镜档案检查:如有新增加的损伤,要记录发现损伤的日期,损伤的部位及程度,汇报并向清洗人员反馈。出现影响镜头使用的损伤及时联系厂家维修。
1.3.9 选择合适的灭菌方式根据厂家说明书选择灭菌方式,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是选择低温灭菌,不混选灭菌方式,不同的灭菌方法交替进行会对硬式内镜的光学试管造成损坏,导致镜头模糊、裂缝,影响手术视野[5]。
2效果评价与结果
2.1 评价方法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硬式内镜的清洗受损率。数据分析采用S P SS 13.0软件,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2 结果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未开展风险管理期间共处理硬式内镜897件次,其中受损镜头68件次,受损率为7.6%。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开展风险管理期间共处理硬式内镜784件次,受损镜头21件次,受损率2.7%。两组镜头总受损率比较,x2=18.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硬式内镜镜头受损情况见表2。
表2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硬式内镜镜头受损情况件次(%)
3体会
通过分析开展风险管理前硬式内镜的受损情况,笔者认为造成镜头受损这种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和对内镜的物理接触所致。因此本文采取通过对内镜建档、质量管理控制、加强培训、优化内镜使用和清洗流程等措施开展风险管理。首先,对内镜进行建档管理和交接过程管理,强化各岗位的责任意识。建立硬式内镜档案提供了镜头资料的详细记录,为镜头的交接、功能检查保养、评价受损程度起到了参考作用。细化交接制度,明确责任划分增强了所有经手人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其次,加强培训,保证每位工作人员熟悉各种内镜的结构、容易受损的部位和原因,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人为因素损坏。开展技术培训,建立正确的功能检查保养方法,为消毒供应中心培养了专业的内镜技术人员。最后,对使用和清洗的全流程进行合理化评估,配备合适的运输工具和装载容器,选择正确的清洗工具,制定合理的清洗流程,加强手术室术后预处理,避免在运输和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的损坏,提高了清洗质量。固定专人清洗是保证器械良好性能、延长器械使用寿命的关键[6]。合理选择消毒灭菌方式,以延长镜头的使用寿命。本院通过以上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对硬式内镜在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减少了内镜损坏的发生,延长了使用寿命,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研究结果显示,本院消毒供应中心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对硬式内镜开展风险管理明显降低了硬式内镜受损率。
[1]胡艳宁.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4.
[2]赵蓉,王艳花.硬式内镜镜头档案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J].现代医学,2015,43(2):243-244.
[3]钟秀玲,郭燕红.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理论与实践[M]. 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584-585.
[4]黄浩,张青,李卡.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操作常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35.
[5]汪四秀.探讨硬式内镜镜头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处置方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7):2375-2377.
[6]闻军.专人清洗硬式腔镜与器械效果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2690-2691.
R197.323.2
C
1671-9875(2017)05-0474-03
刘蓉俊(1979-),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201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