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之我见

2017-06-04严晓南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生活性创造能力人文精神

严晓南

【摘 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探讨了如何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 生活性 人文精神 创造能力 自主体验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并且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一、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给学生看,很轻松。其实不然。可能很多小学美术教师上欣赏课时都有以下感受:一是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很沉闷;二是教师很容易把课堂上成“一言堂”,学生对教师提问茫然不知所措或回答得不全;三是课堂时间把握不到位,欣赏内容过多或单一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首先,造成学生对教师提问茫然不知所措或回答得不全的原因在于,有的教师在美术教学时把美术作品从被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创作条件及创作构思中孤立出来,只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上。殊不知,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的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即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专题欣赏课的艺术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他们很多都“没见过”“看不懂”,更不用说理解其精髓,感受其魅力了。

其次,造成教师“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在于,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教师单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或者用投影仪不停地播放各种艺术作品,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教师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角度来看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采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没有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当中。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不只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

再次,课堂时间把握不到位,欣赏内容过多或单一的原因在于,教师对欣赏重点把握不准,各环节没有衔接好,时间也没有控制好,有的内容讲得过多,从而出现什么都想讲但什么都讲不好的现象。

二、如何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一)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欣赏要求

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国外优秀古今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二)欣賞中体现生活性

为了增强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有一些教师常常准备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如世界名画等让学生欣赏,但学生看后却说不好看,看不懂。这主要是因为有的教师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一般对强烈的色彩感兴趣,他们对作品的第一印象较深刻,并且注重局部或少数细节的观察,并且受情绪的影响大,对于与他们生活接近的作品,则更容易接受。所以,教师课前应对收集的欣赏资料进行挑选、归类,也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题材,注重作品的思维性和趣味性。教师可对作品进行加工处理,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如画图画、讲故事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作品精彩的地方,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发表见解,增强其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三)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注重作品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作品”随处可见。教师教学中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之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在欣赏《伏尔加河纤夫》这幅画时,教师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或让学生观看与作品有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并理解作品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

(四)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力

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教师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深刻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悬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于浓厚的中国画环境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学生联想,并播放相关的古诗词影视片段,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古典音乐和中国画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这类经典作品既可以渲染良好的学习气氛,又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中国画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才会活起来。要做到这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让学生有备而赏。例如,在上小学五年级《门画》这课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传统门画和现代门画这两方面去课外找资料,了解有关知识,并找出它们的相同和差异之处。

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结合课前了解的与作品有关的历史背景,说一说对作品的初步感觉。

3.教师用“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这幅画的色彩线条如何?”等等这些思考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4.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这样就改变了学生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六)角色参与,多种感官体验,感受艺术魅力

在欣赏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让他们根据作品背景要求,用动作、语言再现画面,甚至鼓励学生现场发挥。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在美术作品欣赏中,视觉器官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但仅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恰当地辅以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感知美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提高学生视觉审美感受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生才会学得最好,学生才会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就是一种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当教师充分意识到这些时,美术欣赏课就会越上越好。

猜你喜欢

生活性创造能力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