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考
2017-05-30卓晓波
卓晓波
摘 要:文章以“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的教育特征,结合目前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现状为分析出发点,从教学内容、课程的交流平台建设、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师的转变、教学资源的建设、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阐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0-0056-03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Internet +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review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reform about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eaching content,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platform , assessments of course, teacher's changes in teach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Stimulating interests in learning.
Keywords: "Internet + Education"; college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reform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从最初强调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知识、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到后来开始强调“计算思维”的培养。它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目前,该门课程多以老师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机房单向传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其中出现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偏弱、计算机素养难以形成等问题有目共睹。当今社会进入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形成,迫切要求老师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大胆地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来进行课程变革。
一、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时代背景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既有一部分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零起点”学生,又有中学开设过“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许多知识点是计算机学科知识的一个“压缩饼干”,而相应的开课课时较少,使老师在教学知识点上不能展开和深入;许多院校为了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把该课程当作一门“狭义工具论”在教援,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意识和能力任重道远;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不强,老师讲的内容相对较陈旧、滞后,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二)“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的教育特征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倡要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的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互联网+教育”正是在“互联网+”理念的推动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与传统教育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和发展教育新生态的背景下产生。如随后出现的幕课、教育APP、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都是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为教育和教学提供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各种服务形式。“互联网+教育”推倒了传统意义上的“围墙”,将已有的教育内容、方法、模式等进行了重新设计与组合,使教育资源充分流动[3]。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以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为代表的优质教学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学习者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习成了无时不可、无地不可的事情。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老师的作用由以前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如何构建学生的学习舞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实施都将给老师带来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前所未有的变化,向老师提出教学能力的更高要求。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结合专业定位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在发展过程中新概念、新知识层出不穷,而教学课时有限,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要懂得取舍。比如在讲操作系统章节时,不仅要讲windows的內容,更应增加常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和手机常用APP软件使用的讲解;在讲网络和Internet章节时,应涉及电子商务平台中的网上支付、网上购物、甚至网上开店流程以及网络安全的讲解;讲解信息检索内容时,要培养学生快速地进行图文信息的检索和查询的能力等。当前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超级计算机”等新技术和新概念对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认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各专业的专业课程与计算机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这就需要任课老师要充分调研学生的专业特点,分析专业计划中后续课程用到的计算机知识,有选择地讲解与专业结合较紧密的实例和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把计算机应用于本专业的能力。
(二)老师要建设好与课程配套的同步交流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要打破传统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模式,要认识到教学交流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不能简单的再以老师为中心,要求学生被动地学习;或老师在一个网络平台上放一些教学资料让学生去访问而不进行交流互动。这些都将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首先,老师应充分利用好学生手中的手机资源,利用公共开放的平台来搭建一个在线学习社区,如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班级QQ群,或通过微信公众号建立相应教学班级的课程交流平台。交流活动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或课后的交流活动中,使教学不再有时间、地域、交流的限制。老师在交流互动中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的监督和引导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其次,老师要加强个性化地指导,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学生面对海量的知识会无所适从,老师要引导学生提高信息识别、过滤和整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和内化[4]。老师常感叹智能手机“入侵”上课课堂,学生上课时不停用手机刷微博、上微信,聊QQ、看视频、玩游戏。对这种现象,老师不应视为洪水猛兽,而要加以引导。通过学生的手机平台,组织发布与教学同步的微视频,课堂作业、问题答疑等。
(三)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教学评价应是多元化的。仅靠期末考试或平时的课堂测验往往不能反映学习的真实水平,而要结合与教学更紧密的过程性评价。在网络学习平台下,学生学习的全程记录都将得以保存和跟踪,如学习报告、提交的作业、提问情况和师生交流的次数等。老师要利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各种评价技术和工具,制定好评价标准,把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把卷面考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把课堂考试和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相结合。“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办公软件应用实践环节中,老师一般以项目案例或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综合性的作品。如学生个人自荐书、一篇长论文的排版、一个基于Excel的数据管理操作,一个基于PowerPoint的演示文稿制作,一个基于Photoshop的图片处理等。对于这些作业的评定完全可以以学生互评或学生自评的形式来完成。学生通过观察其它同学设计完成的作品,并不断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评论和建议,不仅课程实践上得到了锻炼,而且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批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自评则是在老师给出评价标准后,对自己的完成情况和满意度进行评价,这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过程,对学生的自身修养也是难得的锻炼。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和科学的评判。当然老师也需要关注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四)教师在教学中的转变
“互联网+教育”时代,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应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动,敢于钻研、不断探索、充实自己,才能迎接挑战,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才能得以在以下方面进行转变: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老师要不断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用信息化、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和视野来看教育行业的变化,不能再满足于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其次是老师角色的转变,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导者和监督者。老师不再局限于课堂知识的灌输,更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学习。再次,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教学应是课堂与课下、线上与线下、虚拟教室与现实教室的有机结合。
(五)处理好课时与内容的关系,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课时偏少而内容多。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收集优质的共享资源,不断完善课件库、素材库、视频库、习题库等的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精品共享库”资源和“立体化教材”资源在网络中出现,特别是一些名校、名师的资源。对这些资源,老师应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进行动态地整合和优化。特别是新知识的及时呈现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比如在清华“学堂在线”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就及时地出现了我国“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微课视频,具有很强的及时性和教育性。
(六)处理好交流平台与学习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在开放的交流平台和网络中学习,老师们会担心学生学习分心、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有的老师甚至禁止学生在课堂上拿出手机或断掉机房中的互联网络。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探索视野和学习激情,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要大力加强“智慧校园”和开放实验室的建设,特别是无线WIFI和交流平台的建设,鼓励老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开放资源进行教学改革和设计,让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地查询资料和上机实践。只有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再加上老师的正确、及时地引导和管理,学生才能主动地获取、探索知识,主动地在课程交流平台上进行讨论和交流,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最终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目的。
三、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技术和方法手段得到了空前地推动发展,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老师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敢于探索和进取,勇于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為他们创造更好的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和交流平台。这样作为一门通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才能更具特色和得到学生的喜爱,才能为后续专业课程与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淑霞.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9.
[2]杨卉.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及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64.
[3]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5.
[4]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