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堂PPT演示课件的生态解读

2017-05-30张睿思

高教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学大学英语教学

张睿思

摘 要:文章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分析目前PPT演示课件的生态危机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倡导PPT、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以构建课堂多媒体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体系。

关键词:PPT;生态学;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0-0027-02

Abstract: Based on ec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of PPT, raises some strategies accordingly and calls for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PPT, teacher and student, for the purpose of organizing a harmonious ecological system between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Keywords: PPT; ecolog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PPT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在高校外语课堂教学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素材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得信息传达得更迅速有效。PPT的多模態特征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操作性强、直观清晰、图文并茂、内容集成等,更受到外语老师和学生的青睐。

然而,信息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为外语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外语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PPT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效果备受质疑:如教师易患上“PT依赖症”,学生的思辨能力欠缺,学习惰性加强等。很多学者对此也提出了质疑。Adams[1]认为PPT限制了智力发展,思想被简单化,抵触高级分析推理,以一种等级性的、无背景的方式安排、规制。塔夫特[2]认为,PPT将复杂思想简单化,引发了线性思维,导致愚蠢,应该进行一个全球性的产品召回。王洪才[3]提出,多媒体技术全面控制了课堂教学,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可能演变为新型的PPT填鸭式教学。钟志贤[4]指出在我国当前的大学教育中,由过去的“照本宣科”变成了当前的“照片宣科”和“照屏宣科”。 作者认为:多媒体技术进入大学英语课堂,必然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学习方法等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诸多失调现象。因此,本研究将分析PPT演示课件的生态危机现状,倡导多媒体技术、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构建课堂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体系。

二、理论基础

生态学在教育领域内的拓展延伸,为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全面的视角。从20世纪60 年代开始,国外就开始出现了有关教育生态学的研究。1966 年,美国学者阿什比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认为“大学构造必须继续使它们自身适应变化的大学环境”,“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5](贺祖斌,2005:12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克雷明认为教育属于一个有机整体,生态学中的平衡观、动态观、联系观对于分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积极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尝试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去考察课堂教学,开展对课堂生态的研究,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我国学者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5年,我国学者方炳林的《生态环境与教育》拉开了我国研究教育生态学的序幕。之后的主要著作包括李聪明的《教育生态学导论》、吴鼎福和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任凯和白燕《教育生态学》、范国睿的《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等,内容包括学校教育生态、文化生态、课堂生态环境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教育生态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教育生态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英语教学PPT演示课件的生态危机

(一)课堂环境的生态失衡

为了使投影更为清晰,教师都会将多媒体教室拉上窗帘,因此,光线普遍较为暗淡。在这种不够明亮的环境里,不便于学生看书、记笔记,有些学生直接用手机来拍PPT课件已成为现代课堂上的一种现象。同时,较为昏暗的环境也让人容易疲惫走神,不利于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课堂活动。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大屏幕上,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视力的健康。教师如果长期近距离操控PPT,会影响到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把控和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的关注。多媒体教室因PPT 的使用而较为封闭,机器释放出来的“电子雾”和热量使空气质量变得很差。

(二)教师与PPT的生态关系失衡

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很多教师容易对PPT产生依赖心理,成为了被机器操纵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演示课件上,忽视对知识产出过程的讲解和对思维的启发。教师以PPT课件为课堂的主导,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节奏与接受状况,忽视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会导致教师的讲课节奏过快、教学信息量过大,增加学生认知负荷,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达不到学生对知识掌握和思维培养的目标。同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思路完全复制PPT的内容,教学进程被预设的 PPT 课件所限制,那么教师思维发展的过程也会受到限制,难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生成性、自然的灵感就少了,照屏宣科的结果会削弱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创意和激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极为不利。目前很多出版社的外语教材都附有做好的课件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为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部分教师没有合理运用资源,不结合自身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对象,不加任何修改就直接拿来使用,大大削弱了教师的主动性,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三)学生与PPT的生态关系失衡

由于声音、图像、文字的表现形式丰富立体,学生对PPT课件一般都很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往往容易只停留在表面,相反,过于花哨的图画和视频效果,强化了视觉的感受,从而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PPT课件呈现的知识信息之间是孤立,缺乏联系的,每张幻灯片之间不断的切换,使信息被碎片化。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和消化,思维发展的空间被压缩,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连贯性地掌握知识,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PPT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是封闭的,完整的,且确定没有疑问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把课件搬上荧幕,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知识成果,而不是和学生一起利用PPT为媒介来建构知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就无法体现,被动式学习就难以避免,更谈不上所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了。有些教师还会课后将PPT发给学生,把PPT上的内容当做考试内容的主要来源,这使得学生上课态度消极被动,依赖PPT,不愿自己动手写,不愿自己思考,只会背PPT上的知识点,严重削弱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教师与学生的生态关系失衡

在被PPT课件操控的课堂中,人机对话占主导,师生之间犹如设立了一道屏障,无法实现平等的师生对话,没有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然而,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一种活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放映PPT的活动。伊恩·帕克[6]对PPT的评价是,“没有段落,没有代词,世界被压缩成了一张张缓慢放映的幻灯片。它只给予了人们演示而剥夺了人们的交流”。师生关系的僵化,课堂中形成不了一种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对教师容易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和激情。

四、英语教学PPT演示课件的生态优化

(一)PPT演示课件的宏观设计

PPT演示课件要在设计、文字、内容、色彩等方面达到生态平衡。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不能让PPT喧宾夺主。首先,在整体的设计上,包括排版布局、文字字体、色调搭配、动画效果等内容要有统一的主体风格,简洁明了,不要过多花哨的动画图片,避免使人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分散学生注意力;图片的设计要以能突出内容要点为原则,过于复杂的画面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其次,课件内容应该提纲挈领,言简意赅、主题明确,不能满屏都是文字,突出讲解内容的关键点,有启发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去听教师讲解更多的东西。最后,在色彩的运用上,每一张PPT的色彩效果应该是统一和谐的,文字颜色要与背景颜色相协调,通过局部的色彩对比来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文字内容。

(二)PPT与师生之间的微观生态平衡

教学的目标不是向学生灌输和展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接受知识、建构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PPT只是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有利有弊,难以实时体现教师的思维过程。教师制作PPT要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符合学习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控,降低认知负荷。要充分发挥PPT课件的直观、渠道丰富等优势,抽象难懂的语言知识点结合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为突出教学目标,教师在课件内容的安排上要精简,设计“留白”,为学生思考和讨论留出充足的时间,并通过设置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来帮助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熟练掌握PPT技术,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在讲解时脱离屏幕,面向学生,掌控PPT的播放流程,又不拘泥于PPT内容。同时,学生也要摆脱对PPT的依赖和学习惰性,改变靠记忆PPT上的内容就能应付考试的心理,重视与教师的互动,与同伴的共同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永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是师生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开展师生互动交往的活动。教师要摆脱机器的限制,离开三尺讲台,延伸教学活动范围,深入学生,缩短与学生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和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将PPT演示、板书和口头讲述相结合,利用肢体语言、表情等来优化教学效果,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课堂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学生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进 PPT与师生之间的生态和谐。

五、结束语

教师、学生、PPT三者构成了课堂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生态体系。PPT课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促进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生态体系中,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不是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操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灌輸的容器;PPT课件是辅助工具,与其他教学手段一起为教学服务。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教学的理论素养和多媒体技术水平,探索如何把多媒体技术手段更好地融入到外语课堂教学中,保持现代课堂教学系统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Adams,C..Power Point,Habits of Mind, and Classroom Culture[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6(38):389-411.

[2]Tufte,E.R..Power Point is Evil[EB/OL].http://www.wired.com/wired/archive/11.09/ppt2.html,2006-10-18.

[3]王洪才.E 时代大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复旦教育论坛,2010,8(2):16-20.

[4]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3-127.

[6]Parker,I..Absolute Power Point[J].The New Yorker,2001,77 (13):76-87.

猜你喜欢

生态学大学英语教学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