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造要素资源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7-05-30刘根正贺浪萍钟新波

高教学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模式创新

刘根正 贺浪萍 钟新波

(广州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摘 要:确立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成功的标志,也是其优化培养过程、提高质量的核心任务。而确立与创新的关键,则是对培养要素进行相对优势资源整合。广州商学院实践探索表明,从培养要素改造开始,努力优化培养环节,形成独特“价值链”,才能创新多样化、有成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要素;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5-0031-04

Abstract: Establishing and innovating the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is the symbol of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core task of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proces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crux of which i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resource integration of training elements. Guangzhou Business School's experience shows that the reform of training elements and 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links generate a unique "value chain" and a diversified and effective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Keywords: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cultivation factors; mode innovation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和创新,不仅关系到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能否实现成功转型,同时也是真正实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虽然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但具体实现路径和方法,则需根据各校及其专业等自身特定条件,进行培养要素资源改造,才能逐步形成有针对、有特色和有效果的多样化模式,才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行动方式。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核心任务

从学校管理层面上,如何实现成功转型?可以看到,从本世纪初开始,特别是2005年以来,理论界众说纷纭,实践工作者各行其是。对于转型过程的重点或难点问题,如理念认识、目标方案、路径与做法、质量与评价标准等,更有不同视角的阐述。但最近有学者概括为“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涉及地方本科高校向哪里转(目标与标准在哪)、为何转(转型的合法性与必要性)、转什么(转的内容)、如何转(高校如何领导转型、政府如何引导),以及如何评价这五个维度”,并進一步指出“在上述五个问题中,最核心的是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问题”[1]。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到转型过程中的核心位置。

虽然树立正确的理念认识是任何行动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但现阶段对地方高校转型的认识理念问题,甚至大方向目标确定,都已基本解决。如果说本世纪初以来,地方高校对向应用型本科转型,还有一定程度争论与怀疑的话,那么,随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出台,其中特别要求“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等,使得地方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已是大势所趋[2]。各地大张旗鼓地进入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快速发展阶段,不仅多省市加快推进有一定办学历史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试点,同时各地新建本科院校也纷纷加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列。

因此,从实践工作基本流程观察,“向哪里转”和“为何转”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主要任务已经转移到“转什么”和“如何转”的阶段。实际上,在上述教育部等“指导意见”的文件中,已经提出了可简要概括为“一路径、三对接”的关键工作任务指导,即“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和“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而“一路径”与“三对接”落实的首要工作方式,从高校管理如何领导转型的要求角度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也就成为转型的核心任务了。

从理论上说,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专门人才,而向应用型转型依然是围绕根本任务进行,只不过培养人才的具体目标和方式、方法发生变化,而这些目标与方式的变化,即可简单归纳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因此,现阶段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其实质与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或者从转型的根本要求理解,就是地方高校需要在确立应用型人才模式建设的基础上,提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下的人才培养质量。

毫无疑问,转型的理念是存在不同的层次,上述的理念认识,当然是主要是指转型的方向性目标理念。至于转型过程中的路径、内容、方法、质量或评价等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来解决。现在,全国多省市推出了向应用型转变的部分高校试点,试点本身就表明,具体理念认识的提高,应有探讨和摸索的过程。

二、改造培养要素资源状态,是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路径

研究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分析者因改革基础相关性等原因,往往对比“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或“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从地方高校自身发展历史与转型现状,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及其局限,更适合对比分析。

虽然对“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有不同的视角,如有学者综述后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 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 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3]这是一种概念式解释方式,但我们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可简要表述为,是一种人才培养方式的相对固化表现。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比较盛行,其基本特征是:由于培养目标主要偏向知识本位等原因,培养环境主要是在“象牙塔”式校园内进行,培养要素如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条件和手段)等,基本局限在学校课堂内部。如此,就形成了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培养环境——学生等5要素的基本校内循环模式。如此的要素分析法更能说明问题,有助于指导实践。

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需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而突破局限的必然路径,从改造培养要素的资源状态开始。否则,创新人才模式只能是做表面工作,俗称“换汤不换药”,起不到应有的创新效果。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体的生存发展,都需要通过获取周围环境中相应的资源来维持发展,与周围环境相互交换、相互作用,才能达到自身组织目的[4]。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而言更是如此,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其培养要素改造,更需要与周边环境相应的优势资源进行交换,才能突破自身的要素资源局限和培养模式局限,才能真正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虽然在学校内部进行培养要素资源整合,也会对人才培养产生影响,但内部资源毕竟有限,外部资源又十分广阔,创新的时空条件充裕。广州商学院实践印证,从具体培养要素改造出发,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就会形成了下列具有局部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企业真实设计任务教学——任务目标改造模式

目标改造是培养模式建设的第一要素改造。学校在培养过程中,逐步落实以具体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替代系统知识体系学习的培养模式,不仅是理念转变的结果,同时也是转型工作的开始。传统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知识目标体系,虽然也提倡能力培养,但传统模式下的能力多是指理论知识的加工能力,或以掌握理论知识为出发点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而应用型的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与具体目标(或任务),就是着眼于专业实践能力。产品设计专业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根据一线厂家的需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常见的手工首饰设计、户外家具设计任务中,取得明显成效。相关专业在培养过程中结合服务机器人研发、电商网站服务等,也是一种培养任务目标改造模式。实践中,任务目标改造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上升为产品开发或技术创新带动模式。

(二)系统引进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师资队伍改造模式

师资队伍是决定人才培养包括模式建设的主要力量。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师资主要是学校内部教师,而广州商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在开设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班后,其专业教师系统引进了具备较强行业背景的一线专业人员担任,改造原先只是校内理论教师为主的状况,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石;酒店管理专业的国际酒店管理方向,引进国际酒店的管理团队——广州白天鹅宾馆五星级酒店专业管理骨干,协助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三)引进实际工作任务——培养内容改造模式

课程内容的改造是培养要素整合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培养过程中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难点。因为上述的目标要素和师资要素改造,都是通过具体培养内容变化与实施才能实现成效。广州商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跨境电商业务培训,就是更改了单纯的宽泛商务英语教学,引进实际需要的跨境电商内容,使得培养过程有了明确的内容针对性与应用性。另外,学校与省政府下属的广东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合作等,也是创业教育的内容改造模式。

(四)加强实践环境——教学条件改造模式

一些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的创办企业背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践场所以及创新创业环节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资源可利用,但是内部资源毕竟有限。在广州商学院的办学实践中,除了一般院校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进行专业实习的常规实践教学之外,还采用了一些培养过程的部分课程环境多样化模式,如法学专业的真实法庭进校园、电子商务专业的京东客服进校园等。特别是京东真实客服中心进学校后,提供了200多个真实岗位,并派出相应专业人员培训学生,上岗训练,让学生真实操作,并提供可观报酬,使学生获得普通课堂难以学到的内容,包括情感和意志的磨练。

虽然对多数地方本科高校而言,转型初期的任务,只是建设或确立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对该校来说,确立也是创新,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其本身就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超越。但实践工作中,一些地方高校往往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单特征表现,忽视基本要素改造,因而,在没有多少培养要素发生内外整合的前提下,其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与水平,也就可想而知。

三、要素改造之后的过程优化,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步骤

当然,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着眼培养要素改造只是基本方式,所确立的模式也是单要素模式,在此基础上(或与要素改造的同时)进行培养过程整体优化创新,则是更高水平的综合改造,是根据专业培养特定要求的模式优化,是利用相关资源创新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这里的过程优化,首先也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过程优化内涵。因为传统教学过程优化,是主要局限于校内的教学条件下,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重点是整合相关校内外培养资源的优化。虽然优化的方式有过程再造和重新设计流程等,优化的内容有增强理论教学的指向性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针对性等,但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其模式的建立与创新,主要是优势资源在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表现与特征问题。

广州商学院在上述要素改造的同时,注意整合合适的优势资源,在优化创新应用型培养模式方面努力探索,并取得如下初步成效:

1. 名企深度介入育人模式。如电子商务专业与京东广州公司紧密合作,在初期培养要素(主要是实习实训场所)协同的基础上,双方研讨并明确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协调各自的优势专家师资、课程内容、培养环节与环境,甚至共同研发教材,开设了订单实验班,并取得成功。受到此案例的影响,现在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与蓝盾公司合作、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广东巨轮集团的合作、环境设計专业与山水比德集团的合作等,都在积极推进之中。

2. 政校联合社区服务育人模式。虽然校企合作是基本路径,但不同专业在向应用型转型时并非都得如此。学校法学专业转型就是根据地方实际人才需求,与学校所处区域的黄埔区司法局、九龙镇政府、九龙人民法庭等合作,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知识进社区、法庭进校园等形式和途径,联合培养基层法律人才,取得可喜成效。

3. 行业协会团体协作育人模式。因有些专业在寻求合作方时发现,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人才需求迫切,但因资源有限,特别是优势资源不足,无力承担起更多要素合作的条件,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学校与行业协会团体协作便是一种多方共赢的方式。学校的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与广东户外家具协会合作,进行委托设计、会员培训、共研教材、参加产品会展、组合多方优势资源共同培养人才等,使得整个协作扬长避短,成效显著。

4. 中外合作分工育人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主要是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体培养过程当然是利用区域相关资源,但是在有的专业优质资源缺乏时,必需有更大的选择范围。中美合作2+2两段式培养方式,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协同育人,如物流管理专业,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贝佛大学(Bellevue University)合作,让学生在国内主要学习相关基础知识,到美国后再借助该校丰富的专业资源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的几个实践案例可以发现,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总体而言,需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多样化模式创新。从国际视野看,在非研究型的普通本科院校中,不同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呈现出多样化模式的,典型代表如,美国的通识教育+主修方向模式和德国的校企融合模式。可见,应用型是仅是方向,并非单一类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多样化呈现的多类型的集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倡和创新多样化模式,简要而言,从学校服务面向看,不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不同,从学校内部看,各个专业服务的社会行业与企业不同,加上学校可利用的资源及尊重学生个性等成长需要,皆需要创新多样化模式。也可以说,创新多样化模式的根本,是寻求社会发展与学生个性成长的有效对接。

理论上,应用型总体过程优化,需要以课程内容的改造为关键环节,但是课程内容不是孤立因素,前面提到的各要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会发挥各自的价值,课程内容的价值作用,需要凭借教师和环境等条件,在目标方案的指引下,才能实现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成长。现阶段的地方高校,建立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加注重整合校内外要素资源的培养过程优化。

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在于地方高校各种价值活动的集合

就地方本科高校的根本任务来说,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确立与模式创新只是手段。或者说,创新多样化模式的目的,是凝练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否则,创新模式就毫无意义。因而,地方本科高校无论是成功转向应用型,还是转型之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整体管理层面,既要关注培养要素的改造,进行培养过程整体优化,同时,还要重视一些相关辅助活动与质量活动因素的配合提升。

如此,简单参照“价值链理论”分析,如果把上述的培养要素类比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活动”因素,是在确立与创新应用型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直接作用于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的基本活动,那么,支持基本活动的“辅助活动”因素,以及在各种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活动类型”中,除“直接活动”之外,“间接活动”与“质量保证”活动,也起到重要影响,是人才培养“价值链”不可忽视的一部分[5]。

正因为如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成效,虽然要素改造是基础,过程优化是关键步骤,但从整个人才培养“价值链”角度,并不能保证各个建设过程与效果的顺利实现或达成,这既是“如何转”的问题,更是地方本科高校的整体管理条件与水平问题,或者说是学校培养人才整个“价值链”活动水平问题。

简单理解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活动,在实现上述的目标、师资、内容、环境等改造的基本活动中,需要急切配合的辅助活动中,领导活动的支持作用显而易见,学校领导层的理念认识及其对转向目标等要素改造支持,实际上直接决定了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动的启动与进展,如学校人事政策决定师资队伍改造的成效,资产设备的投入与措施决定了学校培养环境改造的水平。而且,无论是基本活动或者是辅助活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质量提高,各种要素活动都必须有“质量保证”。

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各自的条件与环境差异,在建立与创新优良人才培养模式时,不仅整合培养过程相应的要素资源不同,整合方式有差别,而且辅助活动的支持或管理配合方式,也会有各自的侧重点,更应从实际出发进行区别对待。广州商学院最近提出的管理支持活动:围绕学校发展实际,积极推进应用型教研教改工作;加大来自企业、行业一线教师的聘任力度,加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加强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在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考核要求,并使毕业论文(设计)要更好地体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完成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虽然基础工作是培养要素改造,这是转型的首要核心任务。而优化培养过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质量,才能真正体现培养模式的价值以及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建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7(1):1-11.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5]7号.

[3]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5-8.

[4]Pfeffer, J. and Salancik, G. R..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Harper & Row, New York.1978.

[5][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第一版)[M].陈小悦,譯,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8:33-59.

猜你喜欢

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地方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机制优化与载体创新研究
创新模式设计打造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先行城市
探析档案管理模式在大数据时代的变化之路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统计模式创新
传统媒体全媒体转型之路研究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