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有效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在我国的 适用

2017-05-30覃榆翔

中国商论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国经济需求

覃榆翔

摘 要:供给理论与需求理论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经济治理方式,而在我国经济问题的定性上两者却一直纷争不断。但从我国产业格局固化、结构失衡和供需传导机制遭到弱化以及货币刺激政策的失效这三大方面来看,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对我国是不适用的。因此,化解我国经济发展所呈现出的降速现象与产能过剩现实之间的矛盾应通过解决有效供给的不足来完成。

关键词:中国经济 有效供给 需求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b)-157-03

1 有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逻辑关系

市场使得交换行为得以顺利进行是依赖于价值规律的作用,而该规律的核心则是因交换而产生的供求关系,没有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供求关系也就无所谓市场经济。但是,当我们讨论作为一对矛盾体贯穿于市场经济社会的供给与需求的时候,如果不将其纳入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或阶段去进行研究,那么这就将陷入到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困境,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馬克思关于需求与供给关系的概念是,“要给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反复。”所以,本文将要讨论的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有效供给不足还是需求不足,有了一个时间作为限制,又有了确定的社会背景作为前提条件,我们的思路便豁然开朗。

因此我们有效避免了鸡蛋的先后次序的问题,进而讨论是什么鸡下什么蛋或者有什么蛋才有什么鸡,这是一个内在的本质问题,也就是说,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有许多的人仍然认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瓶颈是需求不足,扩大内需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关键,而提高居民的消费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作为政府一方应该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其中的逻辑是,在消费层面政府运用经济等手段,提高民众消费能力,刺激其消费动机,使其做出消费行为,稳固甚至增强了生产商的利润来源从而强化了生产商的生产行为,最终拉动经济的增长,这无非是利用需求来刺激生产,使生产得到提高,这是凯恩斯的货币主义学派理论的观点在现代的体现。但是该观点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有能够满足需求的供给。因此,我们认为,有效供给才能满足需求,消费者需要的是他所想要的供给,此时的供给是有效果的,但如果生厂商由于市场中固有的信息不对称、滞后性,导致其所生产出来的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当然这时候所说的供给就是多余的供给,并且此时厂商的生产能力业已集中在这部分产品的生产上,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产能过剩。让我们顺藤摸瓜,寻找问题的理论逻辑,我们注意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很显然“决定”是“反作用”的本质,纵使“反作用”很有用,但“决定”的因素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依据其方法论,我们应该重点着眼于生产,一种能够被消费的生产,即有效供给。我们解决了本质的问题,那么当我们运用运动的目光,“随时”“随地”地分析这个问题,并且结合《资本论》第三章中的资本剩余导致利率下降的结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总量/全部预付资本总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前期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主要以投资为导向,造成财政的产业聚集、以及私有经济因投入的时滞性、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出现因产业的有效供给不足而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简单来说,依据前者需求理论的逻辑,需求对供给是具有刺激性作用,但是什么样的供给是消费者需求的呢?那就是合适消费者“胃口”的供给,我们称之为“有效供给”,如若生产出来的另外一部分是不符合消费者“胃口”的,那么这部分产品就没有办法被消费,最终成了厂商的沉没成本,行业中的产能过剩也就随之而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因此受到阻碍。产能过剩的缔造者们,也就是厂商,会碍于生产中的沉没成本以及厂商之间在是否进入某个行业而陷入的囚徒困境,让资本自然地流向利润率高但门槛低的行业中,加之国家在生产环节的扶助以及财政对经济建设的需求刺激,政府成为市场中最大的买家,使得投资行为倾向就变得更不需要犹豫了。那么厂商不再是创造出消费者所需要的,而是制造出可以被消费的,当具有购买力的消费者有效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一国的消费资本便自然而然地流向国外市场,此时还可能促使本币对外币的汇率下降,加强本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因此,刺激需求便无助于供给,更无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讨论至此,我们从逻辑的辩证中明白了一点,正如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对于我国当今的经济发展,需求不足只是表象,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才是根本原因。其实,在2015年的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表明中央对原先经济政策的态度的转变,这一时事动态与本文观点不谋而合。因此,笔者将在后文中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辩证地分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能过剩与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其实是经济“转轨”中形成畸形的资本结构而遗留下来的问题。

2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有效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的辩证关系

2.1 我国“需求不足”观点的由来

追根溯源,需求不足的观点其实产生于1929年~1933年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凯恩斯理论,凯恩斯根据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产生危机的原因,解释了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是偶然的,而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是经常的,即“有效需求不足”是经常的。因此,凯恩斯认为只有扩大消费需求,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才能消除失业和危机,使经济实现持续的繁荣。该理论同时还主张国家干预,最终使得资本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摆脱危机,并达到了经济上的“黄金时期”。正因如此,凯恩斯本人被推崇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之父”。因此,凯恩斯的刺激需求政策符合政治家们的短期功利的目的,见效快,效果显著,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青睐。

结合我国实际来看,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景气,导致出口和外资利用方面的压力,使得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社会消费需求趋缓、固定资产投资增发乏力、失业率居高不等。于是,1998年2月25日至2月26日,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在会上强调“要努力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 《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103页)。与此同时,十年后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给长期以来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欧盟、美国等经济体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致使其对华投资及与华的进出口贸易大幅度下降。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并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三大马车”之一的“出口”遭受创伤,给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因此,“扩大内需”促使投资与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并使依赖于外部经济体的出口贸易的地位下降,是稳定甚至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及速度的题中之义。

但是“扩大内需”并非只是用货币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而是因有需求而导致的生产投资,此时有效的供给是消费需求的结果。在这个程度上说,其实有效供给不足才是这个“扩大内需”政策实施的内涵。

2.2 为什么根本原因是有效供给不足

从概念的界定上看,有效供给不足是有着其深刻的理论来源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历经了二战以来30多年的持续繁荣之后陷入了经济停滞而通货高涨的“滞胀”时期,曾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捧的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失灵,但却以“里根经济学”的伟大实践很好地成就了供给经济学。正如经济学家萨伊所说的“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因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此供给经济学的精神实质是“小政府,大市场”,同时该理论认为,为改善供给的关键是提供恰当的激励:第一,减少政府的管制,促进企业家的创新;第二,降低税负,提高个人和企业家工作的積极性。这意味着对于政府而言,政府应当是奥尔森所提出的“强化市场型政府”,即政府应当是市场的维护者而非主导者。供给经济学所提出的有效供给的“有效性”就体现在上述两个措施中,一是减少政府管制以使得市场中的信息趋于对称、市场主体的地位趋于平等,使得产业资本、人力资本可以在产业间充分流转、利用;二是减少税负,这旨在增强供给与消费的传导机制,使得供给以符合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所供给的能被市场消费。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产业的供给才能称之为有效供给。

从历史发展层面上看,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枷锁,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国市场经济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在钢铁、电力等能源和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行政权力”挤压“私有经济”的竞争局面,这一结果是我国经济发展在“转轨”过程中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产能过剩便在垄断市场中形成了。因此历史遗留的固化局面便导致了经济社会中市场传导机制的失灵。

转轨之后便在生产中遗留下产能过剩以及出现国民不惜远渡国外进行消费的资金外流现象。这个现象其实是由三个因素导致,第一个问题是生产环节的失衡导致的产能过剩;第二个问题是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居民对于供给的需求因税负而弱化了;第三个问题即是国家的财政刺激政策收效甚微更加突出了有效供给不足这一问题。

2.2.1 生产环节的供给失衡

我国供给是过剩的,但过剩的却是无效供给即产能过剩,其原因有市场失灵说,又有体制弊端说。首先从微观上分析,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直接导致了产能过剩。正如一句古语所说的“: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不能令它饮水。”对于一个缺乏技术支撑和市场信息支持的企业而言,其他未开拓的、新的、不成熟的领域的收益预期都不可能很高,相反因此遭遇的风险还可能很大。所以,即使是在边际效益递减、规模不经济时期的企业,即便他对当前所占据的市场再悲观,也不愿意承担许多新的投资项目,因为负隅顽抗总比重头再来更令人有安全感,这就是产业中的囚徒困境。其次,从宏观角度上看,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是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变并且还尚处在进化转变阶段的,所以政府留下的身影便随处可见。现在的数据表示,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在七大行业中均有出现,以钢铁为例,2005年钢材价格最大跌幅每吨达1000元左右。众所周知,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巨头均是国有企业。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由于其内在的“公家”性质以及垄断地位,即使原来所占据的行业市场饱和,利润率变低,但固定项目的稳定投资也远比开拓新的领域要保险,至少对于国企中的管理者而言是这样的。而对于政府而言,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反复建设以及当地政府靠“卖地”为生,大量“抛售”土地给地产公司进行大规模的房屋建设“,炒楼炒房”让一部分人富了起来,先下海的一部分人也因起初的规模经济收效搭上了赚钱的“便车”,钢铁、石材、木材、房地产等行业的迅速发展给政府官员的绩效画上浓重一笔。对于想要进入这些行业的民营企业而言,这些行业里的市场高度成熟以及似乎前景是一片光明的假象对于进入资本来说颇具吸引力,也是由于此种原因使得民企进入的启动资金的融资难度大大下降,一时之间无论是国企的还是民营的资本大量进入此类行业。至此,我国的经济高增速显现,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弊端开始显现,原先已经在行业中的企业囿于已有的沉没成本,便打算对于将要来到的困境进行负隅顽抗;对于准备进入的企业之间与原来已在的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双双陷入囚徒困境,失去了最优行为,最终爆发了行业的资本过剩从而转为如今的规模不经济,致使这部分生产的量超过了其能被消费的量,资本利率下降,产能过剩因此而来。

这一种生产并不是有效市场机制中的生产,而是在政府宏观调整下逐渐聚拢的生产,更不用说是面向广大消费者的生产了,如此一来,失去消费能力极强的民众消费者的行业,唯有政府的大量支出才能保证供给与需求的再平衡,显然,这一种生产方式是内置动力不足的,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2.2.2 税负弱化了供给的传导机制

为供给与消费提供交换场所的是流通环节,当流通环节畅通,符合“胃口”的供给就可以很快地被消费了,但是当流通环节存在阻碍即消费者对于价格信号的敏感程度不够,这将会大大削减供给与消费之间的传导性能,而在流通环节作为关卡的虽然有很多种,但是税负是较为关键的。对于消费者而言,经过货比三家认为一种商品的价格过高时,会选择其价格较低的替代品或收缩消费行为;对于企业而言,生产过程中以及销售过程中的流通环节更是极其重要的,税负较高会导致企业失去创新的动力、增加用工成本以及生产以税收的多少而不是以市场选择为标准,从而影响企业的效益。而生产往往决定着消费,消费者的购买力来自于自己所在企业的产出,因此一个企业效益的好坏、税负的轻重又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力产生直接影响。在税负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双重影响下,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联动性就不再那么的敏感,企业难以按照需求生产,需求碍于供给的不足而难以满足,最终的局面将是因缺乏有效的供给而使得经济动力锐减。诚然,适度的税将有助于国家财政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发展,而过于繁重的税收将会阻碍生产与消费的均衡,从而限制有效供给的生产,使得消费能力失去了来源。

2.2.3 货币刺激的道路坎坷

货币刺激政策的原意是要解决因需求不足而产生的经济发展缓慢问题。但1996年~2002年先后八次降息,以至于2009年~2010年的“四万亿”甚至是2015年以来的五次降息降准,中央所采取政策的现实收益远远低于预期收益。我国对经济发展所采取降低利息率的货币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其类似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中的货币流动性偏好管理以及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原理,但却事与愿违,不但未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反而制造了一次暴漲暴跌的股市大泡沫。我国不适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模型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实际与其理论模型建立的前提不相符,简而言之就是在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环节相互之间的传导机制存在缺陷,其缺陷是由于原有格局的固化导致的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制度的不健全、竞争的不公平。货币刺激政策是要提高市场主体的消费能力,刺激其需求,进而扩大生产,但是由于我国原有的经济格局固化,流通到市场中的货币“有目的”地寻找原有的经济格局中的高利率行业,加之国有企业与银行“天然的”合作关系,更进一步巩固了原来的产业结构。准确来说,货币的确对产业起到刺激作用,但这个刺激是建立在货币“逐利性”的基础上的。

3 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竞争格局固化和货币传导机制不通畅的情况下,无法运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去分析目前的状况。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要想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供给学派所提倡的在有效供给层面的关注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是充当“强化市场型政府”的角色的理论更为合适。本届政府正是看到了这一方面,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并首次提出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调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地位,这将从本质上解决历史遗留的格局固化问题;同时将营改增等减税措施大范围铺开,这将有助于减少因税负而对供给传导机制的弱化,增强企业、消费者的生产动力和消费能力,从而使“对胃口”的供给能够被消费,以及消费者能向生产者传达其需求,真正体现出供给“有效性”的含义;不过最为振奋人心的应当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项目,在信息多元化、爆炸式的年代,将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相联合,这不仅解决了因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不对称的而产生的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生产者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矛盾,使供给方能够挣脱“囚徒困境”,这不但可以促进“去产能化”,而且还可以使今后的生产围绕市场进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本在已有行业中难以挣脱边际效益递减的束缚,其原因是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缺乏创新的驱动。资本恐惧进入到新的领域,如果创新技术不够硬,投资者就无法憧憬未来;对于原来的行业龙头,创新意识不够强烈,没有纵身一跃的勇气,不能摆脱基于现有地位的幻想、突破现有的局限利益而去追逐更大利益,就是在榨干自己的再生能力。缺乏了创新,对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而言就是失去了经济活力、发展动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彼得斯就曾说:“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不要只想着分享市场,而要考虑创造市场;不是取得一份较大的馅饼,而是设法烙出一块较大的馅饼,最好是烘培出一块与众不同的馅饼。”

参考文献

[1] 约翰·梅纳德·凯思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 钟祥财.供给学派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J].上海经济研究, 2011(01).

猜你喜欢

中国经济需求
浅析“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三元悖论”的中国抉择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基于云端的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的研究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