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分析探讨
2017-05-30周兴峰陈志彬
周兴峰 陈志彬
摘 要:实现中国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渠道,培育“工匠精神”是其应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高职院校理应通过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未来“大国工匠”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职业精神 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1(b)-17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以适应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根据《纲要》的指导精神,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较高职业技能的专门型人才。这其中的职业素养大致包含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两大层面,而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职类院校往往比较重视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产生于特殊职业实践基础之上的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操守、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要素。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高级表现形式,不仅是一种职业态度,更是一种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升华。作为高职院校,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教学体系,既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用时也有利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
1 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历史溯源
1.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对创作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随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被人们熟知,“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它的主要内涵如下。
(1)精益求精。十分注重产品的细节和品质,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不断完善,为此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
(2)严谨、细致。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产品,追求细致、周全,从最细微处下功夫,采取最严格的检测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决不投机取巧。
(3)专注、耐心。特别专注产品质量和品质,不急不躁,持之以恒,永不止步,始终保持对产品品質的高标准、严要求并不断完善改进。
(4)专业、敬业。努力创造本行业乃至全行业无法匹敌的最为优质的产品为最终目标,专心致志,不懈努力,不断进步,始终对工作持认真、负责的态度。
(5)淡泊名利。不图名利,只为单纯的把产品做到极致完美,并且这种行为源自内心的热爱和灵魂的本身。
1.2 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
在西方,工匠(artisan)一词源自拉丁语中的“ars”,意为把某种东西“聚拢、捏合和塑形”,后逐渐演变为“技能、技艺”(art)、“artisan”工匠、手工艺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人们对工匠认知的不断突破、工匠价值评价标准不断完善和工匠影响力不断扩大才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工匠精神。这其中以德国式的工匠精神最具代表性,得益于职业教育发达和手工业行会制度的形成,家族传承、师徒相授的职业教育传统在德国传承有序并落地发芽,最终成为德国制造的精髓。
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工匠精神正是一代又一代工匠孜孜不倦追求的“技道合一”,将对产品的虔敬、对人情的体察和对自然的敬畏,以匠心之巧思,倾注于产品制作过程。我国自古以来传承相序的师徒关系正是传递着这种工匠精神。而它所体现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无论在西方社会还是中国其实都是相通的。
2 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趋势
2.1 社会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我国在经济形势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的重要软件支撑,缺少这个“软件”,再高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犹如断弦之弓,发挥不出任何价值。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能取代劳动者的双手,从制造业大国变为制造业强国,需要这些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业精神人才,而这正是高职院校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2.2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最新的教育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教育的导向也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服务社会,引导学生更好的就业;同时高职学院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近些年来对参加高职院校双选会的多家企业调查,大家一致认为工作责任心、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必须在学校期间培育完成,至于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可以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的最新教育方向在于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精神的培育,这关系到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认可程度,更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持续发展。
2.3 工匠精神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高职学子们进入高职院校求学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三年的辛勤努力取得一技之长并依次安身立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更多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从过去单一的唯技能取才到注重工作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从注重外在素质到更加关注内在职业精神。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应以工匠精神作为自我提高的方向,努力提高自我技能的附加值,将具有良好职业精神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3 实现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
3.1 引入企业文化到高职教育管理中
校企合作,企业与院校共同培养学生,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把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渗透、融进学生课堂、融进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样就能够不断将学校的理论与企业的管理结合到一起,帮助学生提高对企业的认知,加深对企业要求的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严谨、诚毅、尚德、厚绩的精神。
3.2 高职院校要注重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模式为主导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当中,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同时具备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的作用,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手段和不可代替的重要环节。
老师通过“心传身授”、“体知躬行”以实践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传习技术主要还是通过传统的“师徒制”演变而来,是通过行会认定从业资格的旧式技术教育模式,在切身性、实践性具有一定优势。理论具备了,院校还需要提供理实一体的教学场所,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边学边看,实践效果会在职业技能方面有所表现,这便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践环节。
3.3 强化校园宣传是主要手段
校园宣传伴随着大学生校园生活,是宣传、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重视發挥校园文化宣传主阵地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在丰富高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校园宣传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创造条件。同时邀请社会企业在校园举办相关的技能竞赛,虽然学生不能参加,但竞赛也能够让学生懂得未来的工作还是要不断的学习,更能够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技能活动,通过实地观摩相关技能精神进而了解企业的相关知识,提高高职学生的技能意识和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进步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变化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寓教于活动当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弘扬。
3.4 更新教师理念,注重教师工匠精神的发挥
职业教育相比本科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它更加关注的是应用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教育理念,尤其是高职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真正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这对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该主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岗位性、技能性、职业性等传播相关知识,通过教师自我工匠精神的发挥影响广大学子,才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3.5 努力实现工匠精神的社会化、具体化
作为当代制造业强国的德国正与由于之前不断摸索工匠精神的社会化、具体化,通过建立工匠认证制度,统一职业培训标准,提高培训质量并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从而实现德国在全社会营造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为德国二战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工匠精神的社会化、具体化,将工匠精神化为具体、可操作的东西。现阶段我们急需加强对现行职业教育法的相关修订工作,不断强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刚性,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职业荣誉感,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入职宣誓等形式,将工匠精神的精髓社会化、具体化,以提高大家对职业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培育良好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 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 2012(6).
[2] 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