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层次迁移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与实施

2017-05-30陆渊章

职教通讯 2017年29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摘 要:针对目前中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现状,提出改革目前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功能,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中高职彼此联系、相互渗透、有机衔接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层次迁移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16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专项课题(项目编号:Cb20160322)

作者简介:陆渊章,男,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智能电子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9-0018-03

普通的衔接分段培养往往忽视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阶段性规律。对中职学生过高要求的提出,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校提出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无法达到,部分同学培养效果也因产生消极自卑心理而受到影响。课程是无法完成职业素质培养的,职业素质培养是需要在职业体系中养成的,而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时间投入。[1]因此,中高职各阶段教学重点需得到明确,课程标准需制定,课程结构与内容需调整,教学管理与评价需完善,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衔接。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和就业等方面特色鲜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轮实践积累,培养模式成熟可靠,专业实践设置合理,校外就业基地不断拓宽,在专业建设上,以基于层次迁移的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有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工学结合对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的各项要求。

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将按照“分层化、分级别、模块化”的建设思路开展工作,遵循梯级纵深、层次迁移的原则,课程体系的设计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上升。中职培养注重单个技能, 而高职的培养注重技能多样与综合, 如何进行中职层次与高职层次之间的互相沟通, 应当将各自教学范围科学地划分,两者之间的重复应尽量减少,中、高职衔接应整体与全面地考虑,既要适应教育目标层次, 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奠定学生今后就业能力的基础。[2-3]

同时,课程体系设计要与中高职院校教学实施与管理较好地衔接,又要使学校教育显得灵活与规范。各类基础的平台模块需在中高职院校之间进行建立,各个学校与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应得到满足,针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层次与差异,实践课时增加,对学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岗位以及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中,水平能力测试仍应继续,测试中职阶段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符合测试要求即可进人后续专业平台直接学习,对于不符合测试要求的学生则强制完成专业选修模块,以弥补中职学校之间教学差异,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分模块、分级别教学。

(二)层次性课程体系,体现专业人才要求

职业面向由人才培养循序渐进的规律来决定。对于毕业学生,企业单位的需求能更好地符合对应,避免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更加凸显了职业面向的层次性。中职教育更注重的是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是以“技术工人”为目标进行定向培养,培养面向于生产、服务一线、管理的技能型、实用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则是以“技术员”为目标,注重培养高素质、高端的技能,培养面向社会建设、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职业资格内容衔接,突出中高职教育特色

在构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时,根据企业岗位(群)需求对中职、高职两个阶段职业能力要求,将工作过程确定为第一任务,整体设计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职业资格鉴定与职业教育内容衔接应得到重视,对应职业技能设计鉴定模块,之后,再将此深入于课程教学领域;对课程的开发、教学的管理、评价的方法与方式,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对体制进行创新;给予职业教育一个有层次迁移、梯级纵深特点的框架,使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标准能够互相衔接和沟通。

二、电子信息工程与技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实施

(一)人才培養目标的衔接

围绕中职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层化,统筹兼顾学生面向第一岗位的特定职业能力,以及行业通用与跨行业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见图1。按传统中职教育与传统高职教育划分级别,根据不同级别确定不同的教学的重点与范围。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工作岗位层次迁移的课程标准,并编制不同的课程和教材以适应不同级别不同特点的学生。

课程组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以最新产业发展需求为依据,选取主要就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确定“3+3分段”培养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准确定位并无缝衔接,保证中职学生的就业和升学需求协调发展。同时,构建以岗位知识和技能为要求的“能力本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体系,做好中高职阶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质量评价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衔接,推进核心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等建设。

针对中高职衔接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现状,前期切实做好专业调研工作,准确定位本专业培养目标,避免培养时人才培养目标混同的情况。采用“院(高职院)校(中职校)企”联合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充分利用中高职院校及企业单位各自在实训条件方面的优势,增加实训项目内容,做到资源共享互通。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构建模块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体系以岗位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彼此联系、相互渗透、有机衔接。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

针对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理念差异,拟采用基于工作岗位层次迁移的形式来进行高职阶段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既避免了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又减少了课时数量与课程门数,提高课程衔接质量,而且,凸显高等职业教学的特点,有利于中职学生的不同工作岗位层次就业和未来发展,见图2。

(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各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推动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课程的设置接轨职业技能的鉴定,使得中高职人才培养得到实质性的衔接。[4]通过基于工作岗位层次迁移的现代职教中高职衔接区域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更深层次对中高职定位:中职教育注重培养面向于生产、服务一线、操作型等中等技能人才基础作用得以发挥;高职注重培养高素质、高端的技能,培養面向社会建设、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得以发挥引领作用。[5]

此实践获得了许多实质性的成效,该教学成果获江苏信息技术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获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专项立项,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现代职教体系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工作岗位层次迁移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内,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有利于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完善,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拓宽了路径。

参考文献:

[1] 龙洋.“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2] 王红梅.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46-148.

[3] 陈忠仁,李占琪,张文庆.“三二分段”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27-30.

[4] 陈艳芳.对“3+3”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0):89-90.

[5] 王炜波,董兆伟,韩提文.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87-92.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