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现状及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7-05-30李博

职教通讯 2017年29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高职教育江苏省

摘 要:从人才供给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两方面分析了江苏省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现状。在人才供给能力方面,非学历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和产业发展对职业培训的基本需求;在科技服务能力方面,由于技术知识转化能力较弱、技术交易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导致科技服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全省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提升路径,要以区域发展为服务对象,促进社会服务融合开放、以终身教育为服务理念,提高多元人才供给能力、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江苏省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政策咨询课题“‘十三五江苏省高职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研究”

作者简介:李博,女,南通职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9-0001-04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明确指出,高职院校须具备的社会服务能力,即“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核心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 [1]社会服务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成为高职院校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寻求自身更高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有效途径。笔者从人才供给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两大方面着手剖析江苏省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服务能力的路径。

一、江苏省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现状及问题

(一)人才供给能力

据《2016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对江苏省20所院校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2015年,江苏省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主要指社会培训)的人数规模和学费收入规模占比分别为1%和8%。非全日制教育(培训与成人教育)人数规模占比为26%,其中,非全日制学成人教育占25%,社会培训仅占1%。根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规模基本保持一致的教育发展目标,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规模相比差距显著,非全日制教育规模偏小,供给量不能满足产业社会发展对职业培训的需求。

(二)科技服务能力

全球商务和专业智能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s)”基于对专利标准的研究,提出专利是创新的代表,可体现出一个国家或次国家(地区或地方性的)经济增长动力。[2]江苏省高职院校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情况(见图1),2014年分别为26 771件和13 003件,“十二五期间”各增长了1.37和1.15倍,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从科研经费投入情况来看,受企事业委托的横向科研经费增加了2.5倍,在科研总经费中的占比也从39.2%提高到48.6%(见图2),说明企业在高职院校科研创新中的科研投入不断加大,创新主体作用更加凸显。同时,“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积极开展“四技”(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服务,推动高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如图3所示,江苏省高职院校各项技术交易额较2010年增加了0.89倍。从技术交易类型比重情况来看,2015年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占比分别为45.6%和44.1%,但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的占比仅为9.1%和1.7%,技术交易形式相对单一,技术知识转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 江苏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

(一)以区域发展为服务对象,促进社会服务融合开放

根据高职教育的地方性和实用性的基本特点,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活动的指向鲜明,必须紧贴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科技服务等都要与区域市场实质性需求相紧密结合,只有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供给,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职业教育社会需求者,提高服务对象对高职院校的依赖度。另外,高职教育还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高职院校作为经济社会主体组织,应牢固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与其他主體组织要保持深度合作,充分开放课程、师资、设备和场地等教育资源的同时,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把融合开放作为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关键。[2]

(二)以终身教育为服务理念,提高多元人才供给能力

江苏省终身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非学历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规模远不能达到全省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难以满足江苏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需要改变学历教育单一的教育模式,以满足学习者学习发展需求为导向,把终身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目标,建立学习—就业—再学习的通道,提高非全日制及非学历高职教育规模占比。(1)除了为经济社会建设直接输送人力资本以外,可借鉴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编入学制度,满足一定条件的社会人员可以编入生身份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第二年或第三年继续深造,满足其学历和技能提升的需求。(2)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在高职院校内部成立专门职业培训中心,发展终身学习培训。同时,以组织机构作为中介平台,主动挖掘外部企业、行业、政府等社会经济主体组织的培训需求,通过引进项目的形式,加强主体间的合作培训,扩大社会培训的人数规模和学费收入,以缓解近年来由生源严重不足带来的招生和办学经费压力,并通过聘请技能大师、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和外部资金等方式,提高职业培训层次。(3)要根据社会培训的差异化需求,设置多元化培训课程体系,提供特色化服务。社会培训需求大致分为:①转岗就业需求,主要是指以剩余劳动力为服务对象,进行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在岗转岗培训、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等社会培训,帮助其进行岗位技能提升,获得相应的技能资格证书;②技能再提升需求,主要是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深造的课程服务,帮助其进行技能更新和再提升;③高级专业人才需求,主要是为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发展,进行前沿技术等内容的授课,以及某类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人才培训服务;④定制培训需求,根据企业、行业、政府等对人力资源的特殊需求,进行量身定制,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在提高服务精准性的同时降低企业等主体组织岗位培训成本;⑤社会(社区)建设需求,设置音乐、美术、外语、艺术设计等文化素养学科,以及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开设养老护理等培训课程。同时,积极举办科技讲座、义务技能培训等活动,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社区相关活动中,不仅可以树立院校在当地的良好声誉,也可以借此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提高服务社会意识。[3](4)要探索完善终身学习制度。打通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的通道,破除唯学历教育和一次性教育的障碍,建立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段学习、线上线下等灵活、多样和开放的终身学习制度。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终身学习的网络资源平台,提供共享学习资源、信息管理等信息化服务,形成面向全社会的终身学习教育网络。

(三)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新主体质量。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共有89所高职院校,院校数量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千亿GDP拥有高职院校数1.27个,仅次于天津,位居第二,科技创新主体数量较大。但从科技人员数量统计来看,全省高职院校拥有科技人员共计1 799人,占教师总数的12.3%,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1)要扩大科技人才数量,完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奠定良好的科技创新主体的数量基础。(2)要提高创新主体的质量,通过提高高级科技人才占比、吸引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加入科研队伍、实施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措施突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高水平。[1]同时,支持教师适度兼职兼薪、鼓励科研人员公益性兼职,提高教师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动性,主动参与到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等科技服务活动,以及决策咨询、科学普及、学术组织等公益性活动。

2.加速科研平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江苏省高职院校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的占比较低,科研服务平台建设和知识产权转化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高职院校由于科研平台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科技人才、资源、成果无法实现充分共享,教师承担和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条件受限,无法承担较大的科研项目,并且资源分散,尚未实现效用最大化。[4]因而,应加大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通过平台建设,围绕国家及区域科技发展战略,依托高职院校应用性科研优势,进行创新性应用科研研究,培育高水平创新科研项目,使高职院校能够在科技创新领域也能展现与本科院校等同的“高等性”。同时,要做好平台建设规划,避免高职院校重复独立建设,导致设备重置,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配置,提高对外开放率和利用率,扩大科技服务受众范围,开展有效且多元化的科技服务。

江苏省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数量增长显著,但其知识产权质量和产业化运用情况并不理想,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拉动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知识产权管理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操作,而江苏省高职院校普遍是由科研处代管,产权管理主要局限在成果管理,缺少对产权申请、保护、运用等全程化的管理和有关知识产权规章制度的建设。[5]因此,应注重知识产权组织建设和人员培养,提高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性。除了院校内部组织建设外,还应由政府部门牵头积极筹建科研机构和高校下属的技术转让机构,作为中介平台连接学界和产业界,代替高校进行专利申请,并向企业进行成果介绍,通过谈判转让给企业,向企业提供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所得利润再回馈给高校进行科技创新,从而降低科技成果信息的不对称性,促进科研成果有效转让。[6]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涉及金融、法律、国有资产管理等各个方面,因而,必须从宏观层面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指导作用,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环境。

3.构建多方协同系统,融合科技创新要素。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各生产要素主体要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协同作用,通过创造性融合,集成各要素优势,形成互动协调的网状创新体系,实现创新功能。[7]科技协同创新系统构建是建立在产学研官合作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所处的地缘优势,加强高职院校与当地行业企业、政府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建立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有机集成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高职院校须从满足市场各主体组织的需求出发,促进科技服务商品化,创新开发多样的科技服务商品类型,依托高职院校“实用性”,通过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另外,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校企雙方互通合作平台,由行业企业用户和高职院校为责任主体对科技创新服务过程进行全程有效管理,形成资源互补、功能互动、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以满足双方最大需求。[8]除了校企协同外,还应加强与本科院校的科技创新协同力度,依托本科院校更强的科研力量,承接其在科研成果产业过程中,涉及实际生产的衍生科研项目。同时,借助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推动作用,最终通过多方的有效协同互动,形成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系统。

参考文献:

[1] 吴一鸣.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思维起点与战略把握[J].教育与职业,2013(20):15-17.

[2] 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9):83-85.

[3] 马斌.新加坡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路径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20-22.

[4] 闫健.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376-380.

[5] 宋河发,曲婉,王婷.国外主要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4):450-453.

[6] 平力群.日本《TLO法》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2):32-36.

[7] 李建求,卿中全.协同创新与高职教育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18-122.

[8] 孙兵.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科技创新的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9):32-33.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高职教育江苏省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江苏省纪委
江苏省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