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7-05-30陈爱华朱勇

职教通讯 2017年29期
关键词: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陈爱华 朱勇

摘 要:面对新常态下高技能人才需求特征,分析了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问题,以六年制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为例,提出“多元选择、工学交替、分级递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选择性课程体系,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通过校内分段施教,实现职业能力分级递进;通过深化校企共育机制,保障多轮工学交替实施。

关键词:新常态;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5年中国职协课题立项“新常态下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50101)

作者简介:陈爱华,女,金华市技师学院副院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工教育;朱勇,男,金华市技师学院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工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9-0005-05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1]技师学院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探索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明确技师学院发展方向,谋划十三五期间改革与发展目标,促进高技能人才规模化、系统化、高质量地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常态下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特征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经济主要呈现出不同于过去30年三大特征:首先,从经济发展速度上讲,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其次,从经济结构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第三,从经济发展动力上讲,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对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領域岗位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赋予了四个新的特征:(1)“手脑联盟”特征。现代高技能人才高超的动手能力不再只是传统的“手艺”和某些“绝活”,而是具有现代化专业理论知识的“手脑联盟”的技能劳动者;(2)复合型特征。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产品需要满足用户个性化要求,从大规模的“—条龙”流水线转变为“U”型工作岛,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复合程度越来越高;(3)创新型特征。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等;(4)学习型特征。学习不仅仅是指阅读书籍的知识学习,还包括信息搜集学习、社会观察学习等。

二、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技师学院建制培养高技能人才,发挥了教育以空间换时间的作用,缩短了技师成长的时间,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校内学习阶段和校外实习阶段,学生在校内期间完成各课程学习,完成高级工或技师职业资格鉴定,最后一年安排校外实习,为就业准备;(2)“双证并取”,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相融合,毕业生能获得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3)“分级培养”,分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三个等级培养,每晋升一级均需进行职业资格鉴定;(4)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课程安排呈刚性。例如,六年制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专业),5年在校内学习,1年企业实习,简称“5+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架构见图1。

(二)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经济新常态下赋予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当前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过早细分专业不利于复合性高技能人才培养。以机电专业为例,从广义上讲,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都属于机电设备,但在《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中,上述设备的应用、安装与维修,分别归类到“机电设备(普通)安装与维修”“数控机床装配与维护”“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三个专业中。从事这三类设备应用、安装与维修所需的知识、技能具有共性,过早细分专业,不利于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由于课程设置刚性,入学后学生没有选择专业方向及课程的机会,导之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2.“5+1”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精湛技能形成。“5+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也属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对技师班学生而言,这种模式存在以下三个不足之处:(1)企业实习1年时间偏少,精湛技能靠实践积累,校内再好的实训,替代不了企业真枪实弹的实践;(2)工学结合融入点偏少,由于实习后不再安排校内学习,缺少“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反复学习过程,不利于形成精湛技能;(3)技师研修课题安排在第10学期进行,由于缺少企业实习,技师研修课题创新乏力。

3.单纯注重技能实训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技工教育以注重技能训练为特色,以扎实技能基本功赢得企业高度认可。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操作技能难度随之降低,不少岗位被机器人所取代。企业要求高技能人才能完成机器人所不能完成工作,需要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实训课程的实训场所及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基本功训练阶段,但不适合技能人才在高级阶段学习,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三、“多元选择、工学交替、分级递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

“多元选择、工学交替、分级递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深度合作为途径,以培养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其基本架构见图2。

“多元选择”:(1)学生对专业能进行选择,采用按专业大类招生,三年后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以机电专业为例,先按机电大类招生,学生完成中级段学习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自主选择机电设备(普通)安装与维修、数控机床安装与维护、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三个专业,进入高级段学习;(2)学生能对每个阶段设置的选修课程进行选择;(3)学生能对升级与就业进行选择,即完成高级阶段学习后,学生可选择进入技师阶段学习,也可选择就业。

“工学交替”:第一轮交替安排在中级阶段,学生在以校内学习为主、安排为期一个月企业认识性轮岗实习,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奠定基础。第二轮交替安排在高级阶段,校内学习一年,企业定向对口实习一年,促进高技能形成。第三轮交替安排在技师阶段,校内技师研修安排半年,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经过多轮的工学交替,在反复“理论—实践—理论—实践”中熟悉职业规则、掌握专业知识、习得高级技能,锤炼综合能力。

“分级递进”:分职业基础夯实阶段、职业技能深化阶段、职业综合能力形成阶段,通过三个阶段学习,培养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以6年制机电专业为例,三个阶段具体安排见表1。

四、“多元选择、工学交替、分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构建选择性课程体系,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

根据企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根据分阶段培养目标,构建“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方向性专业课程”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按照高技能人才成长轨迹排列课序。以机电专业为例,中级段主要安排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金加工实训、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课程等,第6学期完成中级钳工、初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高级段安排方向性专业课程,具体见表2;技师段根据就业方向,设置技师研修课程。针对选择性课程体系,修订《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和《学分制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学生学业评价办法》体现过程控制、多元参与、立体评价。根据《学分制管理办法》,学生修完学分可提前就业。

(二)校内分段施教,实现职业能力分級递进

1.注重“双基”培养,夯实职业基础能力。注重“双基”培养,即重视学生基础能力、基本素养的培养。中级段是职业基础能力形成阶段,通过“应用、训练、养成”等方式夯实中级段职业基础能力。“应用”是专业知识的具体化应用,通过建立基础课程专业教室,创设“看一看、装一装、测一测”的学习情境,以形象化教学降低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难度,专业知识在具体化应用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训练”是技能基本功训练,钳工技能是各类机修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通过严格的锯、锉、配、钻、铰等训练习得扎实的钳工基本技能,在训练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养成”是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通过规范课堂学习行为、实施“7S”现场管理、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等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实施一体化课程,提升专项职业能力。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以下简称一体化课程),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3]机电专业高级段校内学习安排方向性专业课程,通过学习,学生能对所选专业方向的典型设备进行原理分析、安装调试、检测排故。每个专业方向,打造了5~6门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为了实施一体化课程,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1)提升“双师型”专业团队操作动手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2)打造“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学习工作站包括学习讨论区、工作(实训)区、信息检索区等多个功能区。(3)建设教学资源库,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每个学习工作站配置相关工具手册、专业用书,开发了一批学习式工作页。专业教师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通过“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任务、验收评价、总结拓展”等典型的学习活动流程,使学生熟悉职业规范、提升职业技能、解决技能技术问题,获得高层次的专项职业能力。

3.开展技师研修,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经过前两轮的工学交替,学生进入技师研修阶段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机电专业以小型机电产品的设计、制作、安装为载体开展技师研修,不仅能促使学生把所学专业技能及相关知识得到全面应用,而且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提供的机电创客空间,教师以引导文等教学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式学习,学生在完成产品研发的同时,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认识与实践学习统一。

(三)深化校企共育机制,保障多轮工学交替实施

建立校企共育领导小组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指导。通过三类校企共育机制建设,为实施多轮工学交替提供保障。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完善校企共育的工作机制,保持师傅与指导教师、车间主任与系主任等各层次的沟通,定期检查校外实习计划实施情况,及时反馈处理学生校外实习期间存在问题;(2)完善专业及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定期调整专业定位、调整课程内容;(3)建立校企相互激励机制,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奖励品学兼优或家庭困难学生,学校在企业设立奖教金,奖励岗位带徒成绩出色的师傅。

总之,新常态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需因时而变、应势而立,应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优势必,通过融合、创新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新常态下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 毕结礼.高技能人才开发探索与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2] 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经济体制,2015(1):34-38.

[3]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试论强化技师学院英语差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