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微课开发
2017-05-30范亚凯丁双丽��
范亚凯 丁双丽��
摘要:微课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让教学特色资源库建设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是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文以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检修为例,对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进行相应分析,并且重点介绍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微课的制作过程,并就职业院校微课程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微课开发;发动机电控技术;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教育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从事汽车维修的技术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中,很多教学方式方法都不能够完全去满足企业对优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对广大师生群体和社会自学者提供的高效有用的教学资源也是微乎其微。《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作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核心专业课程,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内容全面、紧扣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特点,从而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各大控制系统、基本的工作原理及波形检测分析和故障排除的操作,最终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本领,扎实的职业素养。因此,设计并开发《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微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发动机电控系统零部件工作原理与检修等的讲解,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
1微课程开发
为了更好的在教学环节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有趣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权。同时将微课程的开发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使它不仅仅满足于广大在校学生深层次学习的需求,也为众多社会自学者提供方便高效的网络学习。具体的微课程开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1课程的选题
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是由电子控制技术对发动机点火、喷油、空燃比以及废气排放性能等控制,使得发动机能够在最佳的工况下运行。课程采用的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对零部件的测试、数据流和波形的分析以及汽车发动机维修相关的故障诊断排除的能力。
针对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常见故障,我们从课程中的各大系统结构特点、不同传感器以及相应的故障诊断操作等,会选取一些重点的内容作为微课创作的课题,比如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故障检修、点火系统高低压电路的故障检修等,重点对这些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1.2利用微观教学法将知识碎片化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主要包括燃油喷射控制、点火系统控制、怠速控制、废气排放控制、增压控制等。因此,我们在整个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思想的基础之上,利用微观教学法拆分成若干子任务,有针对性的将燃油喷射控制系统这一大内容分解成传感器、执行器的检修。
根据选取分解后的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内容进行教学规划,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又称水温传感器,位于汽车发动机的后端机体水套上或气缸盖上,一般靠近上水管的位置,它的作用是检测发动机循环冷却液的温度,及时准确的将测出的结果以电压信号的形式送给ECU,从而修正喷油量和点火提前角等参数。教学中所使用的卡罗拉轿车上的1ZR发动机,采用的是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式的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即电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检修在《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中是基础技能训练的一重要环节。
1.3微课程教学设计
整体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程导入、理论知识讲解、故障检测诊断阶段、归纳总结(包含育人环节和小组互动)等几个环节,充分发挥每一部分的特色和作用。
第一阶段:以“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坏了会有哪些故障现象”进行导入,然后通过试车让学生发现仪表盘上的发动机故障指示灯点亮,以及发动机有明显抖动现象;
第二阶段:对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结构、位置、类型、功用及工作原理等详细讲解;
第三阶段:检测阶段,使用金德KT600故障诊断仪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其次通过万用表检测线束的导通性和传感器本体的阻值检测,考虑到冷却液温度传感器位置比较隐蔽,一般会用博世208线将检测端引出;
第四阶段:验证,起动发动机并轻踩一下油门,确认无故障现象且诊断仪系统正常,发动机运转平稳;
第五阶段:分析故障原因,总结归纳相关内容。
2 微课开发的实施过程
2.1微视频的录制
综合前期所整理好的素材,按照教学设计撰写好脚本,如各传感器、执行器及控制单元等相关零件的位置和详细的检测操作流程,一遍遍修改保证微课展现的内容的准确性,而并非是照本宣科的罗列出书本上的内容,视频制作过程中加以剪切标注等配合到位,最终保存源文件并生成微课视频。
在微视频导入的形式上我们也有着很多种类型,但大多数会利用一些生活相关的小常识或现象进行引入,从而达到富有感染力,生动有趣等目的,并且导入的创意力求新颖,最关键的是要和课程题目紧密相连。
2.2制作微课件及开发微练习
微课开发的目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最终得到且掌握学习某一内容的方法、过程和思路,从而能够有效的与学生交流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同时在开发微课程中的工单即微练习,一般都是以习题的方式呈现,包括操作过程、数据的采集方法及具体实施过程,应当充分涵盖微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微课视频的配套下,我们利用Focusky和Power Point等相关多媒体软件制作出微课件,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适量的微练习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总结和自我测试。
3 微课程制作建议
根据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的不同特点,在发动机电控技术微课程的制作也有以下一些建议:
(1)在制作之前需要考虑好教学环节的需求,以各学习单元教案为核心,使得教学设计思路能够得到满足,让教学过程更加清晰突出。
(2)根据微视频的脚本进行微视频录制的時候,录制过程要做到讲解内容逻辑清晰,图像清晰,特写镜头配合到位,能够通过画面充分表达出来,使用最简短的时间,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讲清楚知识点,实事求是,最终解决问题。
(3)微课件的制作要基于教学目标及内容,可以采用一些短小的精悍的视频作为课件素材,使微课表达更加生动具象;
(4)微课制作时应当严格检查图片、文
字、动画、语言等素材的准确性,确保内容的针对性、简洁性。另外,考虑到微课的内容比较碎片化,所以制作出来的作品也应当内容精炼,配音和讲解声音响亮,做到吐字清晰,声调抑扬顿挫,语言通俗易懂,思路清晰。
(5)注重视频拍摄后期的制作,利用动画和图片等衔接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在背景音乐、旁白配音以及片头片尾的处理方面也需要严谨。
(6)微课制作过程中,不能够机械化的照搬车辆的维修手册,而应该注重学生对诊断仪器等工具的使用、不同车型维修资料的查阅以及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内容利用微观教学法拆分知识点,最终制作成微课,把教育教学环节中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从简单的各大系统的构成,到不同传感器的作用和检测方法,不仅帮助学生熟悉各个执行元件和控制元件的工作原理,而且掌握了分析故障原因的方法及检测工具的使用和排除故障的方法,真正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2]李亚鹏.微课在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5(10).
[3]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06).
[4]朝宏.微课程: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J].中国教师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