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造船基础下船舶生产管理流程的分析
2017-05-30赵玉磊夏东蕊��
赵玉磊 夏东蕊��
摘要:良好的船舶生产管理流程,能够提升船舶制造的速率,确保船舶制造的质量,是精益造船工作良性周期循环的保障。基于此,本文结合船舶制造生产的实际,着重对精益造船的生产管理流程进行分析,为我国航海事业发展提供产品生产管理保障。
关键词:精益造船;船舶生产管理;行政管理
随着我国船舶制造技术不断发展,现代船舶领域发展全面优化,一方面,船舶制造技术精益求精,通过缩减船舶制造中无效工作时间,提升船舶制造的效率;另一方面,船舶生产管理工作也逐步加强,做好船舶制造人员分布、降低船舶生产周期,现代船舶制造中双边性发展,成为引导我国船舶制造体产业对接转型的必然性选择。
一、精益造船生产流程管理的横向流程
精益造船工作的开展,是在传统船舶制造的基础上,引导船舶制造结构紧凑性安排、制造水平全面提高,达到船舶制造工艺精湛、高质量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现代船舶转型时期的实践,将精益造船生产流程整体流程概括为程序管流程和人员分布两部分。
船舶制造工序较繁杂,且制造要求较为精确,为了保障船舶制造工作高质量发展,一般程序管流程主要分为:初始设计、设计细化、传播生产三个环节。初始设计主要依据船舶市场的销售需求、分析船舶加工所需的材料,是船舶制造工作的基础部分;设计细化阶段是借助多方数据进一步确定船舶加工的步骤;生产部分就是进行船舶实践生产。
精益船舶制造工作有序进行,也应有相应完善的人员分布作保障,主要包括项目设计、项目编排、项目管理部分、项目施工部分。项目设计主要负责传船舶制造中重要技术综合性掌控,项目编排主要针对船舶制造的设计方案进行规划、审核;项目管理部分,进一步细化船舶制造各个环节的对接工作;而项目施工部分则负责船舶加工、制造。
通过以上对现代船舶制造横向构成分析可知,船舶制造各个结构都负责相对应的工作,而项目生产流程管理则作为关联船舶制造各个环节的中介,因此,全面把握好船舶生产管理流程的总体结构,是船舶制造精益化发展的基础部分。
二、精益造船生产流程管理的纵向分布性解析
船舶生产的技术、材料以及环节对接的要求都较为严格,一旦船舶生产中某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对船舶制造造成影响,为了确保我国船舶制造向着高精化方向发展,就必须做好船舶加工各个环节技术的综合加工,发挥造船生产流程管理的过渡引导作用。
(一)船舶生产工作开展初期管理精细化实施
船舶制造初期主要依据计划处项目拟定的加工制造计划,形成全面性船舶制造方案。
首先,船舶制造人员应对船舶制造产品、应用企业具有初步了解。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合作方提供的相关材料,对即将生产的产品需求有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一般而言,船舶制造初期的管理人员,需要按照产品生产的初步预定方案,将获得的资料加工重新整理。如,船舶制造的规格、产品生产的应用方向等等,为后期船舶制造工作实行提供理论参考。
其次,船舶制造初期管理人员按照其工作的需求时间、交货时间,分别对船舶制造的管理团队和制造团队进做出分工计划。举例分析,船舶制造的时间为120天,其中船舶制造设计为15天,分析15天,生产75天,后期检验与审核15天。
最后,做好船舶制造中材料构面计划、制造任务书、生产策划书、产品检验审核标准以及船舶制造的设计图纸整理分配。这一部分主要是依据初期以上两步骤准备的相关性材料,重新对船舶制造后期应用到的资源进行按部门整合。因此,管理人员为了确保各部分材料准确无误,可以采取各个部门分发数据核对,一旦发现各个部分中存在不合理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更改,这一步骤也是船舶制造初始部分工作开展的关键链接部分。
(二)船舶制造工作过度阶段的多元化实施
传统的船舶制造环节中,船舶制造的初始设计与制造模型分析在统一流程下完成,由于两者在后期数据核对上存在较大的工作量,同时开展船舶制造信息管理,经常会出现工作节点核对错误,对后期船舶制造产生影响。我国实施现代船舶制造精益求精化发展,提升船舶制造的质量,将模型审核与分析从初始部分中分离开来,实现船舶制造模型对接阶段多角度、精细划分。
一方面,生产管理人员在开展船舶制造模型分析时,应结合船舶制造的初期审核资料,与项目编排部,计划处核对相关管理计划,并依据船舶制造的计划书,形成船舶制造各个部分的团队结构框架。一般而言,船舶制造的人员框架为:经营处设计项目编排部项目主管生产车间,其中项目设计计划处、经理部为多个船舶制造部分共用,而项目管理主管、生产车间则按照船舶制造具体分配。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现代船舶制造精益化发展,管理人员也可以借助数字化模型技术建立船舶制造的初始分析模型,将大量的船舶制造数据信息转换为直观的船舶结构图,结合图形再次进行船舶制造审送图纸资料、设备选择材料、任务书、计划书的科学性分析,并对存在数据与设计而结构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调整。多元化、宽视角的船舶制造生产信息过渡方式,将成为打开工作全面推进的保障。
(三)船舶制造工作生产環节的宽领域服务
现代船舶制造工业实现精益求精式发展,应实施全方位的船舶制造生产管理流程,传统的船舶制造过程中,生产流程管理理论部分准备完成即可,但往往在船舶制造生产环节也会出现生产问题,因此,精益化船舶制造生产流程在传统生产流程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延伸。生产管理人员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将生产人员合理进行分配、进一步突显船舶制造生产人员的技术优势。例如:某船舶制造过程中,生产流程管理人员依据船舶加工机械制造、船舱制造以及船舶附加部分制造环节,将生产人员进行制造部分分配,同时,采取“一带一”的生产人员分配方式,保障船舶制造中新老员工工作技术上的对接。
同时,船舶制造管理人员的工作也应用网络技术平台,在船舶制造生产人员管理体系中建立信息交流渠道,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一渠道进行船厂生产环节问题交流、企业发展各个方面的意见交流,为充分发挥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管理调节,完善企业形成管理中的不足提供了完善的渠道。这一渠道的建立,也能够实现保障船舶制造各个环节的信息交流畅通,从而确保船舶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高精化船舶产业建立实现全面性引导。
(四)船舶制造工作后期归纳整理性整合
精益造船基础下船舶生产管理流程整体
性把握、管理体系的分布性解析,是船舶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工作全面推进,做好船舶制造后期信息的归纳整理,是推进现代船舶产业周期性循环的重要保障。
其一,船舶制造生产管理人员要结合船舶制造的基本需求,将所需资料进行数据审核,并对工程数据结构图、船舶制造技术书、制造数据等相关性信息实行整合存檔,做好船舶制造工程数据的后期整体与存储,为企业未来船舶制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参考资料。
其二,船舶制造生产管理人员应将各个部分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并与船舶制造生产项目管理者重新进行资源管理,对船舶制造审核过程中的修改率、数据任务计划书完成比例进行的比率计算出来,最后得出本次船舶制造项目实施过程中统计数据,做好船舶制造中的问题优势与不足的综合解析。例如:某船舶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人员按照计划比率,计算出审核过程中的修改率为7%,数据任务计划书完成比例进行的比90%。从数据来看,本次船舶制造工程开展的实践效率性较高,精益造船的目标能够实现。
三、结论
综上所述,精益造船基础下船舶生产管理流程的分析,是高精造船技术炫优势得以发挥的外部保障。在此基础上,精益造船基础下船舶生产管理流程综合把握,使得精益造船制造的初期工作理论整理效率提升、过渡阶段的数据多角度解析、生产人员综合评价、以及后期审核综合性评估,为现代精益造船产业结构全面优化提供了辅助性保障。因此,精益造船基础下船舶生产管理流程的浅析,促进我国船舶产业内部管理优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成郊.精益生产在D船厂龙门吊车运行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23):187188.
[2]李友竹.基于TRIBON系统的船舶焊接物量/工时系统开发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28):321322.
[3]张杨.CD造船厂生产过程中绿色精益物流管理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4]蔡奕.精益生产在WGQ造船公司船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14):255256.
[5]郑志波.基于精益造船模式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09,(16):234235.
[6]陆南耀,梅清晨,等.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推进方法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2):1517.
[7]王茂荣,周云.用精益擦亮眼睛(1)——兼谈英惠尔公司的精益生产案例[J].材料广角,2010,(1):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