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峻程音乐创作的分期及其风格特征

2017-05-30田可文

歌海 2017年5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作曲家

[摘 要]作曲家钟峻程是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资深教授,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的音乐创作分为四个阶段,涉及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室内乐、歌剧、声乐作品以及电视剧音乐等多种体裁,其创作内容丰富、风格迥异。他特别注重大型作品的创作,其作品运用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与西方技法相结合的音乐特征,体现出世界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相交融。

[关键词]作曲家;钟峻程;音乐创作分期;音乐特征

一、引子

对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资深教授,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钟峻程教授进行研究,本人是当仁不让的角色。这是因为对他的作曲风格、创作思路,甚至是行为举止,我都十分地熟悉:其一,我与钟峻程的认识,源于1984年冬季去湖北艺术学院(现今武汉音乐学院)考研的时日——我来自安徽,他来自广西。那时我们对武汉环境完全陌生,但相同的心理状态使我们惺惺相惜。其二,1985年9月,我们都进入了武汉音乐学院(那时,学院正式更名),对学术的共同追求、对音乐的相同爱好,以及我经常向他鼓吹西方现代音乐的精妙,使我们在研究生时光及后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其三,1988年他硕士毕业回到南宁,我们还经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电话里,他长久地叙述着他的爱情、家庭与创作。因此可以说,我是当今中国音乐学界最熟悉他的人。时过境迁,尽管如今他已经功成名就,其作品也在国内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是,我还是常常不客气地对其作品加以褒贬评说。

应该承认,在1988年他回南宁的一段时间内,对事业有所旁骛,但后来他突然大彻大悟,对音乐创作产生近乎痴迷的狂热,因此使他成为我国作曲家中音乐作品(尤其是大型作品)最多的人之一,他的创作涉及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室内乐、歌剧、声乐作品以及电视剧音乐等多种体裁,其创作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风格迥异。

二、钟峻程音乐创作的分期

回顾钟峻程从1981年从事作曲训练到2017年6月的创作生涯,我以为,其音乐风格的形成,除了自身不断进步与作曲技术不断完善等主观原因外,其客观因素,如其生活经历与后来的生存工作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产生影响。他从1981年到现今为止的创作,可分成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早期音乐学习与初涉创作

1954年,钟峻程出生于广西来宾。20世纪 70年代初,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也毫無例外地加入其中。 1975年,21岁的钟峻程离开农村来到桂林歌舞团从事乐队的小号、圆号、钢琴、电子琴等演奏工作。十年“文革”结束,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怀揣着对专业音乐学习的无限渴望,他于1981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师从徐月初教授,开始了专业的作曲学习。

1985年,他考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我国著名音乐学家、音乐理论家童忠良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学习音乐基础理论与作曲。这时的他广泛接触到现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如德彪西、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兴德米特等等,学习和掌握了近现代作曲技术理论知识,尤其是研习了序列音乐“十二音”的作曲技法,以及接触到当时我国大量的“新潮音乐”作品。那些前沿性、开放性的音乐思维与充满创新性、探索性的理论观念,促使他产生标新立异的音乐思想,逐渐形成推陈出新的理念。那时,他开放性的学术思维,得到充满探索精神的导师童忠良教授的认可。

然而在这一时期,钟峻程的创作极少。本科阶段他主要接受初步的作曲训练与对作曲技术的基本理解,研究生阶段,则以音乐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而不是以作曲为其主业。他在这初涉音乐创作领域的阶段性作品有:小提琴独奏《思念》(1982年)、钢琴独奏《爻》(1985年)、二胡与编磬《霓裳》(1987年)。此时,他的作品仅仅停留在对前人的模仿上。

(二)第二阶段:蹉跎岁月中的创作

1988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毕业的钟峻程,回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任教。那时广西南宁的音乐环境与当今繁荣的现状完全无法相比——人们沉浸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经济发展追求的初级阶段,脑海里都充满了经济大潮的躁动,钟峻程也不例外。尽管如此,他还是保有一份音乐家对本土文化的憧憬,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情怀。他总是觉得,应该用音乐作品来体现广西的民族特色,也想为家乡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有:琵琶独奏《木楼赋》(1988年),器乐合奏《踩歌堂》(1989年),民乐重奏《猎山之舞》(1990年),单簧管独奏《山祭》(获文化部举办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单簧管中国作品评选优秀创作奖,1990年),竹筒琴合奏《山之情》(1991年),无孔笛与乐队《盘王祭》(1991年),唢呐与民乐队《山葬》(获广西第一届民族器乐比赛创作奖第一名,1992年),合唱与打击乐《野山》(1992年),单簧管与钢琴《山暝》(1992年),人声与广西少数民族乐器《大山人》(获广西第一届国际民歌节展演作品,1993年),管弦乐曲《空间随想》(1993年),管弦乐队版《山葬》(1994年),管弦乐曲《花纸伞》(1995年),钢琴独奏《大山谣》(1996年),竹笛与古筝《山寨印象》(1997年),啵咧、马骨胡、琵琶、古筝与打击乐《哭嫁》(1998年),竹筒琴与马骨胡《喊山》(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创作三等奖、广西大学生艺术节创作一等奖,1999年),人声、古筝与二胡《阿妹谣》(2000年),民乐合奏《天地吟》(2000年),男高音、钢琴与打击乐《蜀道难》(获2002年第四届广西职工艺术节优秀创作奖,2001年),钢琴独奏《遥远的山寨》(获广西首届中小型音乐作品比赛二等奖,2002年),广西少数民族器乐合奏《欢庆吹打》(2003年),钢琴独奏《山歌调》(2004年),丝管五重奏《烟雨漓江》(2005年),打击乐合奏《鼓妹》(2005年),长号、钢琴与打击乐《酒鼓·酒歌》(2006年),为八位演奏家而作《刘三姐叙事曲》(2007年),女高音、男高音与七位演奏家《风雨桥回响》(2007年)等。

但是,整整20年的光阴,钟峻程总共只写出了28部(首)作品。一年只有1至2首作品的现实,实在与一位职业作曲家和高校教师身份不太相称,尽管他也获有广西的各种奖项。

(三)第三阶段:生活的震动与创作的热情

2008年,我国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其场面的惨烈与震撼,不得不使每一个人都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钟峻程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感到:自己人生的意义,还是在于用自己的音乐来反映我们的时代与自己的人生。大彻大悟的钟峻程,至此开始投入到忘我的音乐创作之中。另一促使他进行不断创作的原因,是由于在此时已形成相当演奏能力的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的盛情邀约,极大激发了他进行音乐创作的热情。

2008年,他为六位演奏家与民歌手创作了《虚拟四音列》,创作了钢琴独奏《山寨臆象》、铜管五重奏《山之祭》、琵琶与交响乐队《十送红军随想曲》、合唱与交响乐队《天堂的路》; 2009年,创作了钢琴与交响乐队《古寨门》(获广西第五届音乐舞蹈比赛音乐创作一等奖),第一琵琶协奏曲《木楼随想》(获广西第五届音乐舞蹈比赛音乐创作二等奖),木管、铜管与钢琴五重奏《风雨桥随想》; 2010年创作了单簧管协奏曲《长歌行》(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单簧管艺术节音乐创作金奖),第二琵琶协奏曲《骆越春秋》,交响诗《黑衣壮狂想曲》,交响诗《印象刘三姐》,合唱与交响乐队《北部湾组歌》,琵琶与交响乐队《红色经典随想》;2011年,创作第三琵琶协奏曲《内触的天堂》,五重奏《溯——观花山壁画而作》(获广西第六届音乐舞蹈比赛音乐创作金奖),琵琶与钢琴版《骆越春秋》(获广西第六届音乐舞蹈比赛音乐创作银奖),单簧管与钢琴版《长歌行》(获广西第六届音乐舞蹈比赛音乐创作银奖),钢琴独奏《侗族大歌》(获第五届广西音乐金钟奖)。

2008年至2010年三年时间,是他开始忘我地投入到音乐创作的开端。多年求学生涯和苦读历练、多位名师辛勤教育和培养,让他学习与掌握了大量音乐理论知识,为他的音乐创作奠定了技术功底,而广西地区民族民俗与民风使得他的音乐具有丰富的民族情怀,故而使其作品形成了自己一定的特征与品性,尽管还存在有某些这样和那样的不足。

(四)第四阶段:“中国-东盟音乐周”对其创作的促进

随着南宁这座城市与东南亚各国展开了深度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在广西艺术学院领导与师生的共同支持下,作为发起者和艺术总监的钟峻程,在2012年12月筹措了第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要办好“音乐周”,首当其冲地要有他自己和广西艺术学院教师们的作品。于是,他带领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们,秉承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世界的融通”这一宗旨,不断进行创作与探索。

从2012年到2017年6月,他每年以3至7部(首)的速度进行创作,共创作了27部作品,而且很多都是大型作品,如歌剧、交响乐等。2012年,他创作有四幕歌剧《大秦灵渠》(获中国第三届校园戏剧节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优秀作曲奖,广西第八届戏剧节桂花音乐创作奖第一名、桂花剧作奖,广西艺术学院院长特别奖),钢琴协奏曲《壮天歌回响》、双钢琴与打击乐《山寨土风》,萨克斯四重奏《十二月的阳光》; 2013年,他的作品有《第一交响曲·骆越大地》,竹笛协奏曲《海平线》,弦乐四重奏《嘹歌》(获广西第七届音乐舞蹈比赛音乐创作一等奖),弦乐四重奏《漓江素描》(获广西第七届音乐舞蹈比赛音乐创作二等奖),木管五重奏《苗寨印象》(获广西第七届音乐舞蹈比赛音乐创作二等奖);2014年,他创作《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长笛、萨克斯与钢琴《风之语》,《天边的山寨》(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花山壁画》(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与打击乐),《空山吟》(单簧管与钢琴)、《苗寨的风》(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2015年,他创作有《第四交响曲·新生命》《第五交响曲·中国命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弦乐四重奏《情韵苗寨》,大提琴四重奏《林中的阳光》,双小提琴与钢琴《云山》,小提琴、大提琴《风过瑶山》;2016年创作有《第六交响曲·Ai Ge Ai Wa》《远古的民歌》(小号、长号、低音单簧管与男中音),合唱与钢琴《山之语》; 2017年创作有《第七交响曲·尘I》(古筝与交响乐队),《尘Ⅱ》(高音萨克斯、中音萨克斯、钢琴、琵琶与古筝)。这些作品很多都由于“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演出需求而写就。“音乐周”对钟峻程音乐创作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第四阶段里,他尤其注重交响曲的創作,其作品常常表现出对我国传统思想与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精神。在他那些有深厚功底的作品中,无不表现出他擅长使用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与西方技法相结合的音乐特征,其音乐体现出世界性、现代性与广西民族性相交融的风格,这使他的作品在当今中国作曲家的众多作品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音乐秉性。

三、音乐风格及其特征

钟峻程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器乐作品中。他的作品整体呈现出现代性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风格,也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富于鲜明的抒情气质,作品具有传统与现代音乐结合的技法,体现出鲜活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音乐神韵。

从整体上讲,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广西“本土化”音乐创作风格,其作品的民族音乐气质中带有多样性的特征。他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通过采风,分析、总结民间音乐的典型音调,并运用到他的作品之中,使得作品充满了民族文化观念以及民俗文化的表达。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不仅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品格,也体现出对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吸收和运用。在他的音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继承传统的一面:他坚持使用传统的歌剧、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弦乐四重奏、室内乐等体裁,曲式上也以传统的三部性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经典曲式结构为基础。然而,他的音乐也勇于创新:没有一成不变的照搬严格的传统曲式结构,而是大胆地在作品内部加以改进,以适应新的时代与新的内容。

在具体的音乐作品技法上,他在音高的使用上多保持主导动机五声性调式的特点,保留自然音的风格,旋律句法尽量不强调方整性,而追求乐曲整体动态的均衡。根据不同作品、不同乐章的艺术表现需求,其节奏、节拍时而粗犷紧迫、时而柔和有序。在节奏节拍上,节奏技术中丰富的连音节奏、跨小节的节奏是他喜爱采用的形式,频繁变换的节拍、自由节拍等等技术摆脱了简单的节拍循环,打破了固定的拍子类型。在音高组织上,除了具备五声性调式风格以外,他还探索各种调式类型下的音高组织方式,如表现在横向进行中调性的频繁转换。此外,在音程使用方面,他也較大胆自由,尤其是大跳音程的频繁出现,使其形成棱角鲜明的音乐线条,成为他创作风格的重要特征。

在调性方面,他的作品几乎均为调性音乐。他始终坚持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不抛弃调性因素,在创作中他多采用大、小调式以及民族调式等多样的调式类型,显示出“向传统看”的倾向,但在调式、调性上进行不断地创新探索,如民间调式的直接引入、对民间调式的“嫁接”、异调拼接,以及双调叠置、多调叠置等技法,将调式进行横向或纵向的综合,使传统的调式调性风格带有鲜明的现代艺术特征。此外,从他多部作品中也可以发现其采用双调性与多调性等20世纪现代的音乐技法。

和声的民族风格,是我国音乐理论界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常常审慎地规避西方近现代和声技法,追求西方和声语言与中国民族化旋律风格的共融。钟峻程也在其作品的和声运用上尽量规避西洋大、小调式为基础的传统功能和声体系,但是,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还是多被采用,这体现出他较多对传统的继承。其支声性复调结构的运用与广西民间音乐的采用紧密相关,使他的和声在民族化方面显示出大胆的变化,表现出和声创新的意念。他紧扣民族审美心理,对西方传统和声技法与现代和声方法进行的改造,在具体运用上采用四五度叠置和弦、二度叠置和弦的使用,纵合化的和声方法、线性逻辑的和声方法、复合功能的和声方法以及十二音序列的运用等,形成了多样的音响色彩,构成了他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和声材料,丰富并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并借以表现出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20世纪交响曲音乐创作中,乐队编制主要的倾向是采用超大型的乐队抑或相对小型化的乐队组合,因此具有多元化的乐队编制特征。钟峻程在其创作的7部交响曲中,依然坚持使用传统双管交响乐队的编制,只在乐队音色方面进行创新。他擅长发挥铜管音色的作用,摆脱了弦乐音色的统治地位,并重视打击乐色彩等。然而,他并非不注重弦乐的音色,只是在整体上不太追求传统弦乐的音响效果与占据主导的统治地位,这体现出他对新音色的探索,也就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手法与理念。

他的音乐尽管有较多对传统的继承,但其创作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当代作曲技法与浓郁的“现代音乐”气息,使他的作品渗透着“多元文化融合”的创作理念。“多元文化融合”的创作理念涵盖“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的概念。其一,在创作技法上,其观念主要体现出一种传统作曲技法、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三者间的融会贯通。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到广西民族音乐的曲调被融合到西方作曲技法之中,短小精美的民间曲调被进行交响化的理解与解读,创造出较新颖的音乐风格。其二,他的作品不只是试图表现高超的作曲技法,也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都通过音乐感性的表达,感染着每一位欣赏者。作为中国作曲家,他扎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沃土,使作品在音乐语言的感知层面具有中国的色彩和味道;作为地地道道的广西音乐人,他对广西民间音乐素材产生出自小就有的偏爱,使他的音乐创作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也使他深刻地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的创作深深扎根在广西传统音乐文化土壤之中。

在钟峻程的创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多元文化融合”理念长久不懈地追求与探索。他的音乐通过娴熟的技法融合现代性的音乐创作思维,以及对广西民族音乐素材的巧妙运用,使作品将中国文化精神无形地溶化于作曲技法之中,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秉性,也具有相当的听觉冲击力。

四、结语

目前,对钟峻程音乐创作进行历史的分期显然是早了些,因为当今的他,还正处于音乐创作的高峰期。本文暂且对他的创作进行如上的分期,是便于大家了解其创作。我还对钟峻程到目前为止的音乐特征与风格,进行大致的归纳。至于他今后的创作如何,风格有何变化,那是后话了。应该说,如今他作品的风格是传统与现代的相融、广西音调与本土文化的结合、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民族音乐性格的多元化融合、“自我、自在”的内容表现,这一切都凸显出他音乐作品的鲜明个性。

参考文献:

[1] 田可文,刘睿. 现代性与民族性交融的音乐秉性——钟峻程的创作及其特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5(4).

[2] 田可文.中国音乐与东盟音乐关系探析——参加“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有感[J].歌海,2016(1).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作曲家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作曲家邓光华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著名作曲家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
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洛乃兹舞曲》的音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