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艺术园地中遨游
2017-05-30席华王云杉
席华 王云杉
编者按:
2017年4月28日至5月18日,当代艺术家席华在桂林举办个人作品展。这次展览被命名為“一席之地”,不仅意味着席华首次在花桥美术馆举办个展,还寓意席华已经在美术界取得一席之地,并且这块艺术土地的面积还将不断扩大。如何欣赏席华的美术作品?它们的艺术价值在哪里?2017年5月3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黄伟林教授带领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5级、2016级研究生前往桂林花桥展览馆,参观了席华作品展,并与席华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与评点。本期“美术评论”特推出一组与席华创作相关的评论文章。
王云杉:您能否简单介绍自己的创作历程?
席 华:1999年,在桂林进行城市大拆迁之后,我开始从事当代艺术创作。我之前有过国画、水墨画方面的创作尝试。1999年以后,我渐渐感受到,国画不太符合自己的心理状态。创作不仅涉及到艺术技巧方面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艺术家应该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我没有生活在古代,总觉得古典艺术与自己有隔膜,当代的艺术更能表现我的心境。这是我的艺术创作走向转型的重要原因。
王云杉:您的作品为何多用“钢”“铁”等艺术形式?它们与您的创作有何联系?
席 华:这与我的生活有关系。我从小生活在工厂里面,放学之后,喜欢到工厂里玩耍,成年以后也曾在工厂工作。但是,我的创作不仅仅局限在工业题材。我关注工业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关注环保、环境等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及人的精神面貌。我的作品试图超越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发展有所思考。
王云杉:桂林与您的创作有何关系?
席 华:我生活在桂林,但我关注的着眼点不仅仅是桂林,而是人类生活的城市。这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我的创作虽然与生活环境有关,但是我觉得创作可以超越地域。我选择关注更广阔的题材,更丰富的生活内容。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这是我的感受。
王云杉:您的“老砖”“老瓦”系列作品关注点在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之间的交替点。您认为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席 华:工业的发展对于文明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工业发展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一系列负面的问题。所以,人类在前进的步伐中,一定要保存好城市中的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一些古建筑和工厂,还有古老的街道。“老砖”“老瓦”系列表现出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我通过这些作品,表达自己对过去一些事物的怀念。这些作品带有一丝怀旧的意味。
王云杉:您为何对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感兴趣?
席 华:我们生活在城市中,见证城市每天的变化。因此,我必然关注城市。同时,城市作为创作题材,更加符合我的创作思路。我生活在城市并不熟悉田园风光。创作必须回到当下,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每个艺术家的心态和环境,以及自己的艺术特长,都在影响他的创作。材料的运用其实也影响到我的创作。我用一些工业废弃的材料进行创作,希望自己有更多的艺术选择。
王云杉:您的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是伤痕。作品的风格偏向冷峻、凝重。这种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席 华:我对材料非常敏感,因而选择一些废旧的工业材料进行创作。它们本身没有鲜艳的颜色。旧的东西经历时间的洗涤,不可能呈现出亮丽的光彩。经过一些艺术加工,这些材料自然呈现出阴沉的面貌。当然,艺术风格与我的性格也有关系。我的性格比较内敛一些。另外,我在创作上,具有一种问题意识,以批判、反思的态度看待事物,这也是作品风格形成的原因。
王云杉:您最喜欢的美术家是谁?作品受到哪些艺术家的影响?
席 华:影响我的人有很多。除了美术家,儿童画家、涂鸦作者对我也有影响。德国的表现主义,还有国内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对我也有影响。我很喜欢齐白石的画。另外,我对敦煌石刻、笔画、碑帖、中医、医学解剖图也有浓厚的兴趣。凡是我觉得对我有用的东西,我都可以吸收它们的艺术营养。我作为艺术家,应该从生活中一切美的艺术作品中汲取精华,包括一些不是很知名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