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态学视角下的京族民歌

2017-05-30贾恒存

歌海 2017年5期

[摘 要]民歌作为京族口传心授、经久流传的民族文化内核,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历久弥新的固守传承,还是与时俱进的交融创新,其所呈现的都是京族人民寄托宗教信仰、表达思想感情、描绘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真。以田野采集的民歌资料为分析对象,通过词体阐述、旋律解析、词曲同步三个层面,相对系统地对京族音乐进行探析和阐释,有利于进一步发掘和分析出其音乐文化内涵。

[关键词]京族民歌;形态分析;词体阐述;旋律解析;词曲同步

民族音乐形态学作为研究民族音乐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其变化运动规律的学科①,其以民歌为主体对象,研究范围不仅囊括对其调式调性、节奏节拍、词韵腔调等基本属性的解析,还包含探究其文化内涵的延伸及呈现,即对孕育音乐形态的历史变迁过程、规范音乐形态的社会维系制度、影响音乐形态的文化交融态势、造就音乐形态的个人创作观念等关联语境的探索认知,是研究民族音乐重要的学科方法。笔者在资料整理及实地田野调查中察觉,如同“歌海”般的京族,拥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歌素材,纵览研究其成果及留传素材,均较为鲜少。在研究成果层面,笔者搜集到80余篇有关于京族音乐文化的文论中,仅10余篇提及音乐形态学的相关研究视角。

庞权国《浅析京族音乐的结构和特点》文论中,作者分别对劳动歌曲“采茶摸螺歌”、爱情歌曲“唱十爱”、说唱歌曲“跑马打老番”等民歌进行了形态分析②;张小梅《中越京族民歌<过桥风吹>比较研究》一文中,作者以中、越京族民歌“过桥风吹”为分析对象,通过歌词内涵、调式音列、节奏节拍等形态因素的对比,阐述出两者间的共性与个性{3};杨秀昭、何洪则在《京族音乐调式论》文论中,以不同民歌曲谱的典型片段为例,分析出京族民歌中五音不全曲调的存在④。此外,还有部分综合研究类文论中应用音乐形态方法的文论,例如:魏素娟《京族民歌的生态研究》从京族民歌的题材、结构、曲调等方面论证了京族民歌的自然生态情况⑤;等等。在田野调查层面,民歌记谱是困扰京族音乐文化留传的难题,据京族民歌手——黄玉英老师(京族民歌传承人之一)、京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者——苏维芳老师(京族字喃研究中心主任)口述得知,受音乐专业知识限制,京族民歌多以字谱的形式记载,音谱记载较为匮乏,在2450余首民歌中⑥,目前已成音谱的民歌屈指可数,其中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12月)中收录《送新娘》《引螺穿线好主张》《京汉结义歌》等19首作品,由钦州学院学者记谱的《京族摇篮曲》《太阳京岛》《京族三岛》等9首作品(未出版),共计28首记谱作品。可见,在当下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态势中,京族民歌记谱留传的重要性所在。笔者于2016年3月前往广西东兴市万尾岛探寻京族的民歌素材,在苏维芳老师的引荐下,有幸结识宫进兴、苏权成、武瑞珍等4位老歌手,并采录到《打渔归来》《美好生活全靠党》《京岛是我的故乡》等7首民歌素材,后经笔者整理归纳并予以听音记谱,填补了以上部分民歌尚无音谱的空白。在本文中,笔者将《打渔归来》《美好生活全靠党》同京族经典民歌互为关联,运用音乐形态分析方法论,通过对殷实素材的分析,进而阐述出京族民歌形态特征。

一、词体阐述

词体,即歌词形体,一种描述歌词形态的方法。歌词作为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人民集体创作、广为流传的漫长过程中,其内容的呈现,是民歌灵魂与真谛的凸显、情感与智慧的寄托,是人民社会生活与风俗信仰最直接的反映。受地理环境、劳动生活、语言色彩等因素的影响,京族民歌风格独特,歌词程式较为复杂,多以六言、七言、八言为多,通常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词句结构多以上下句呼应式呈现,词句间多以歌词的连环押韵为衔接,通常为句尾歌词押韵。如京族民间歌曲《美好生活全靠党》的歌词为:“美好生活全靠党,盛举寄神哈亭会;远近亲人齐聚回,全村参与传统节;督促少年读书勤,才修品优接班人。”{1}

在京族民歌创作中,表现手法的巧妙应用是增添民歌美感的重要方法,为其优秀的民歌文化作了积淀。例如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中收录的民歌《共产党的恩情唱不完》,创编时间相对较早,其内容“昔日黄沙漫天,如今遍岛春水潺潺,船载千座银岭,车拖万座闪闪金山,三岛鱼米丰收,京家儿女饮水思源,独弦琴世代弹,共产党恩情唱不完”的呈现,主要应用赋、比等表现手法。赋,有排比之意,在应用中通常将相关联的事物景象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以此来强调语境,在该民歌中,“黄沙、春水、银岭、金山”的采用,渲染了京族当下的繁荣景象;比,即类比,其不同于比喻,通常借物抒情,民歌中“鱼米丰收、饮水思源”的呈现,更为具体的体现出京族人民在党领导下的成效。又如民间歌曲《京家怀念毛主席》,其歌词内容为“月光照椰林,秋风阵阵吹动我的心,京家弹起独弦琴,深情怀念引路人”,其第一句便应用了“赋”的表现手法,“月光、椰林、秋风”同心情向镌刻,体现了作者借物抒情的心境。 而在《美好生活全靠党》这首以赞党喻物的民歌中,其表现方法较为丰富,表述更接近直白,口语化,形象化。此民歌主要应用赋、托物言志、双关等表现手法。在该民歌中,赋所体现的为铺陈直叙之意,較为直接的呈述歌词的内涵之意,如歌词“盛举祭神哈亭会,远近亲人齐聚回”,陈述了以哈亭为场域的哈节开展,是需要全族人民共同参与,盛装举办的民族节日,这不仅表达了哈节举办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京族人民直率、纯真的性格特点。托物言志,一种借助某种具体的事件来寄托所表达寓意的表现手法,在该民歌中应用的较为明显。歌词中以赞党为中心,其间通过民俗活动、生活水平的陈述,体现了京民对未来美好的憧景,此外,歌词尾句“忽忘出外工作人,个个升迁本事真;督促少年读书勤,才修品优接班人”,以对外京民的嘱托形成结束语,较为明显的体现了托物(党)言志的表现手法。双关,一种阐述语句表意与深意的表现手法,如该民歌第五句中的“叙”字,既表达了当时京人齐聚欢乐的场景,又赞扬了党的高尚情节,又如第六句中的“长”字,即讲述了京族悠长的历史,又体现了京族在未来长远发展的夙求。

二、旋律解析

旋律作为民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节奏节拍的时间因素、调式调性的音高因素,还是曲式结构的基本形态,都被视为民歌色彩的凸显部分。特色的京族民歌,旋律发展通常以主干音为中心,呈现四度以内的级进发展,相对舒缓的旋律主体,使京族民歌具有委婉、华丽的色彩。笔者以《打渔归来》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对《灯舞歌》《采茶摸螺歌》《出海歌》等相关联民歌的解析,阐述出京族民歌音乐形态的概貌。

《打渔归来》是一首变换拍子的民族五声A徵调式的一段体民歌。作为京族的传统海歌,其内容主要描绘渔民捕鱼劳作、满载而归的场景。早期多由渔民海上劳作时男女对唱,使应和的节奏同划桨频率相協调,提高劳作效率,增添生活乐趣。进入20世纪,受经济发展的推动,生活水平的提高,捕鱼劳作的京民日趋减少,此歌逐渐向生活娱乐及舞台演艺转变,形成相对自由的演唱方式。

(一)旋律技法

京族民歌的旋律发展较有特色,通常采用五度以内的音程级进,较多使用二度不完全协和音程,使之与协和音程形成对比,突出色彩,此外,装饰音及连音线的应用,丰富了京族民歌较为华丽的旋律线条,更加形象地表述出民歌所表达的意境。

《灯舞歌》是京族传统哈节中所表演的民歌,在表演过程中,由哈妹头顶油灯,边歌边舞,展现出歌舞相融的景象。纵览此民歌的旋律发展,在g-g1纯八度音域中,如何与活泼的舞蹈相结合,笔者发现,在基于较为平缓的旋律走向中,常位于小节衔接处的纯五度音程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在第五、六小节出现的五度音程 ,在平缓的级进中显得格外醒目。此外,旋律中较长音值波音修饰的使用 也为此首民歌注入了活力。

民歌《送新娘》是属于婚俗歌的一种,其旋律优美华丽,动听悦耳,在旋律技法上较有特色。作为一种愉快欢悦的民歌,其乐音构成同样寓存于纯八度之间,如何在此音域中体现其特色,笔者发现其四度以上的音程结构较为密集,除较长的拖腔小节外,几乎每个小节都含有四度以上音程

,使之与小音程形成对比,制造动机。值得注意的是,在第7-8小节衔接处出现少见的七度音程 ,将民歌推向高潮。

民歌《打渔归来》作为京族传统的海歌,其应用于劳动,与京民传统的捕鱼劳作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海上风情。在纯八度音域中,小音程同四五度音程的协调搭配,如同船桨“一推一合”力度的呈现,体现了其劳作的功能效用。为了更直观体现本首民歌的旋律走向及进行特点,笔者统计了其不同音程的出现次数及音程性质,列表如下(见下表)

《打渔归来》不同音程出现次数表

如表所列,在该民歌旋律发展级进中均为五度以内的音程关系,其中以二、三度的小音程居多,在音程性质上协和音程占居多数,体现出该民歌较为舒缓旋律走向,不完全协和音程的出现与其形成对比,为其增添了一份活泼的色彩,无不协和音程出现,此外,民歌旋律中亦修饰记号出现,例如第2-3小节 。可见此民歌在旋律技法继承了传统京族民歌的典型因素,显现出旧因素传播的文化变迁态势。

(二)调式调性

京族民歌曲调多以民族五声宫、徵、羽调式为主。不同调式渲染出不同的色彩,强调不同的功能。宫、徵调式的特征较为嘹亮、宽阔,在京族民歌中,通常应用于渔歌、海歌等劳动歌曲。羽调式较为柔和、委婉,在情歌、叙事歌最为常见。此外,为数较少的商调式民歌在京族也有显现,并呈现出其小调的风格色彩。

《采茶摸螺歌》是一首京族的传统海歌,其内容描绘了京族妇女上山下海劳作的场景,歌唱的风格较为嘹亮、豪放。在音谱中,唯一的大三度音程bB—D的出现,使其定性为bB宫系统音调,曲调围绕g-a1-c1-d1-e1骨干音列的发展,最后结束于F音,形成民族五声F徵调式。在此曲谱中,通篇围绕 主题动机发展,在其调式的衬托下,其所呈现先扬后抑的效果,恰与京族人民劳作相符合。

《友爱盛情歌》是一首赞扬京族人民美好爱情的民歌,其表达的色彩较为抒情、委婉,常在男女对歌谈婚论嫁之时演唱。整篇曲谱中以属音g1引入,大三度宫、角两音的出现确定其为C宫调式,尾音以d1 结束,形成D商民族五声调式,使其具备小调的气息。

在《打渔归来》中,音谱中d—#f大三度音程的出现,确定该民歌为D宫系统调式,按旋律音高的呈现,乐音以高音e2引入,整篇围绕a—c1—d1—e1—g1骨干音列发展,最后结束于主音a1,形成A徵民族五声调式。在调式调性中,该民歌徵调式的应用,加之多次强调bB宫音,凸显了该类民歌较为明朗的色彩,包含着京族海歌中的韵味特色。

(三)节奏节拍

不同的歌种具有不同的节拍节奏特性,在京族,其抒情类民歌节奏通常较为自由缓慢,多含有自由延长音符,类型以“X X XX X—”为多,劳动类歌曲则较为活泼,突出重音,较具有律动性,节奏类型多以“X X X· X X X X XXXX”为主,在节拍方面,其规整节拍以4/4、2/4居多,此外还含有部分变换拍子。

2/4拍的《出海歌》属于京族海歌的一种,其节奏类型相对较为简单,多为“X X X 丨 X X”为主,复杂的节奏型仅在第一小节“X X X X X”和第五小节“XXXX XXXX”出现,此外民歌尾端衬词“叮当叮”的出现,在结尾处形成强拍g1的自由延长,进一步凸显出此民歌较为舒缓的律动性特点。就“海歌”歌种而言,其多为劳作中应用,节奏通常较为复杂,而在《出海歌》中,其节奏类型却较为舒缓,原因来源于其内容描绘了出海前的美好希望,并未涉及劳作,由此节奏节拍较为规整。

委婉缠绵,注重押韵的京族情歌——《送妹回故乡》,是一首变换节拍的民歌,其包含2/4、3/4、4/4三种节拍,节拍的转换体现了歌唱者情绪的变化,演唱时通常使用鼻音。在节奏型上,出现了较为密集的节奏型 ,此节奏型或与演唱者鼻音的使用有关联,同时,根据节拍节奏的布局,也体现了主人公恋恋不舍的场景。

在《打渔归来》民歌中,切分节奏“X X X 、

X X X”共计出现11次,附点节奏“X· X、X·X”出现5次,两类节奏多于强拍位置上出现,起着巩固、强化的作用,“X X XXXX” 多于弱拍出现,起着衔接、收拢的作用,在变换节拍中,节奏型在不同的强、弱力度布局下规范在一起,如同渔民划桨一般,较具有律动感,体现出京民出海捕鱼的劳作气息。

(四)曲式结构

京族民歌的曲式结构多为一段体、二段体,受所呈现内容的影响,其曲式结构分为规整和自由结构,自由结构通常在属音终止前发展主题素材,形成非方整性的曲式结构,而规整结构则对音乐素材较为注重,并形成一定的布局模式。

在民歌《打渔归来》中,其曲式结构为非方整性一段体民歌,其由2个乐句加尾声组成,第一个乐句由1-6小节组成,强调了

的主题动机;第二乐句由7-12小节组成,开始以

引入,沿用了第一乐句的素材,使两个乐句形成完美衔接,加深对主题动机的延伸陈述;尾声由13-23小节组成,内容亦为主题素材发展而成,但节奏的变更、长时值音符及自由延音记号的出现,增添了尾声的色彩。

《洗贝歌》是京族海歌的一种,相关学者在对其研究过程中提及,在其六个乐句中,各乐句间具有重要关联性。上海音乐学院沙汉昆教授曾指出,其一至四句符合“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第五句是号角音调的插句,第六句是第三句的变化重复。①可见在这非方整性的六句体结构中,其曲式结构也丰富多变。

《植树歌》作为京族的劳动歌,其曲式结构为非方整性的一段体民歌,在12小节旋律中,包含各6小节的两个乐句,依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广西卷》记载的谱例②,笔者发现在其F宫调式中,第一乐句由下主音a 引入,结束于上主音d1;第二乐句由上主音e1引入,结束于下主音a,形成终止,此曲式结构突破常规,成为京族民歌中独特的民歌范式。

三、词曲同步

江明惇在《汉族民歌概论》一书中提到:“民歌同所有的艺术一样,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必须通过形式才得以体现,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1}的确,追根溯源,民族的语言腔调与其民歌的旋律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源于生活,起于创造,同具有交流、传递信息等功能效用。在发展过程中,语言腔调早已渗透到旋律技法之中,并形成了一定的范式特征,成为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就如京族民歌《美好生活全靠党》与《打渔归来》,在4/4规整节拍中,二者通篇运用七言歌词,在词曲进行过程中,其歌词的内容、韵律同旋律线条的构成要素相统一,透露出京族人民安逸的生活节奏,坦率淳朴、善良委婉、热情好客的民风性格;徵調式与歌词涵义的相互搭配,呈现出较为光亮、明润的色泽效果,体现出京族人民欣欣向荣的生活风貌;旋律技法中小音程的协和级进,四、五度纯音程时而涌入,显现出京族人民平率的性格中蕴藏着一丝激昂的情绪。一部优秀的民歌作品,其旋律同歌词必须相辅相成,互为统一。如同众多民间歌曲,悠扬的京族民歌在词曲结合方面,呈现出“主题相统、情绪相和、结构相搭”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交集过程中,通过音乐形态分析认知音乐文化,实属重要。就音乐文化而言,形态分析是探究其构成元素的有效方法。依托对音乐本体的形态分析,一方面通过对其听音记谱,弥补了有词无谱的空白,便于其留传与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各类民歌的研究,以音乐形态分析为方法论,从歌词内涵、旋律解析、词曲同步三个层面对其进行探究,阐明了其构成要素的布局方式,进一步解析推动其发展的内核动力。

四、结语

管建华老师撰写的《音乐人类学导引》文著中提及到,“文化变迁”一词一般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或旧文化的改变,即新因素产生的创新与旧因素转移的传播{2}。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受地理环境、心理活动、工艺发展等变化因素的影响,其变迁的内容与文化的移入、融合、分解等息息相关,并通过其形态要素得以体现。变迁的缘由与其构成元素的活态发展互为关联,在其内化与外化过程中,创作者思想动机的汲取融合与表演载体社会效用的转型升级,都与其变迁有着必要的牵连。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语境的影响下,京族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着各民族间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京族作为我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拥有着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素材,在中越民间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京族音乐在中越两国跨境文化传播,以及在本民族内部传承中,音乐作为重要的交流介质,在其中担任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本文中,笔者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从形态学的角度对京族民歌进行论析,得出京族民歌的发展动态,从而在当下“丝路建设”“中国—东盟合作”等的发展语境中,合理把握其文化因素的均衡显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2] 苏维芳.京族史歌[M].广西民族出版社,2014.

[3] 贾恒存.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之路探析——以京族民间音乐的传承现状为例[J].歌海.2015(5).

[4] 向一优. 论民歌在京族海洋文化生态构建中的功能及表现[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1).

[5] 吕瑞荣.京族哈节生态孕育图式中的文化象征[J].大学教育.2015(6).

[6] 张小梅. 中国东兴与越南海防京族民歌传承之比较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