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弦演奏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7-05-30吕军辉

歌海 2017年5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吕军辉

[摘 要]传统的单一技能管弦演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近年来,广西艺术学院管弦演奏专业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积极进行复合型管弦演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些符合自身发展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出下阶段工作中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策。

[关键词]管弦演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复合型人才这一概念,不同的专业领域有不同的理解,就艺术专业而言,“复合型人才是指基础宽厚,适应性强、一专多能的人才”。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管弦演奏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单一技能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面临淘汰的困境;而具有综合素质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管弦演奏人才普遍受到用人单位认可和青睐。改革管弦演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复合型管弦演奏人才的培养之路,是艺术院校要面对的新课题。

作为广西艺术学院传统优势专业之一的管弦演奏专业,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自办学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管弦演奏人才。近年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管弦专业的发展,2012年,将管弦系设置成为独立的二级院系。目前,管弦系下设4个教研室(木管、铜管、弦乐、理论教研室)、1个乐团(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形成“院团合一”的人才培养格局,为本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管弦系独立建制后,专业教师团队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格方案,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管弦系分管教学的领导,笔者将多年的教学及工作经验、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与探索加以总结,希望对管弦专业建设工作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毋庸置疑,专业课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今后的艺术发展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复合型演奏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在教学改革中,广西艺术学院管弦演奏专业除了保留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外,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一)分组教学模式

针对性强是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的优点,其弊端是学习状态相对封闭,不利于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在保留此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我校管弦专业还引入分组教学模式,二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分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演奏水平为分组依据,教师对于一些共性问题,可以采用集中解决的方式;针对一些个别的问题,因为学生数量不是太多,教师仍然可以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指导,具有较大灵活性。

分组教学模式,打破了“一对一”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有了观察、了解、学习他人的机会,所营造出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使得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另外,此种教学模式中还有合作演奏的环节,学生通过齐奏、重奏等练习形式,合作意识及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整合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成本的角度考虑,分组教学模式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可行之策。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

在提倡创新思维的当今社会,工作室正成为一个时尚、新生的事物,走近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之中。它体现的是创造、独立、自由、个性等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更人性、更效能、更先进的工作状态。艺术院校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简要地说,就是由教师牵头或者指导,若干志同道合的学生组成的艺术工作团队。工作室主要承接一些校内外的演出活动、艺术培训工作,以及一些相关的课题与艺术实践项目。指导教师根据每次不同的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从具体的活动或工作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在鼓励教师与学生创建工作室的同时,我校领导及二级学院也做了积极的引导工作,使艺术工作室能够良性发展,保持纯洁的艺术氛围与高雅的格调,避免走入误区。具体的措施如:工作室的活动开展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工作室成员不允许参与不健康、不文明的社会活動,不去低俗的场所表演等。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到工作室的活动中,可以近距离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我校音乐类专业中,工作室教学模式还刚刚起步,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增强社会意识,强化专业技能,如何使其成为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孵化器,这些问题还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三)“乐队学院”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院校的演奏专业均沿袭独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重独奏、轻乐队”的单一专业教育体系,很多毕业生只懂独奏技巧,合作意识薄弱,不具备乐团演奏的技能与经验,造成了教学与社会的供需脱节。近些年来,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为首的一些院校,率先打破单一专业教育体系,先后成立了乐队学院,走出了一条“院团合一”“产学研”一体的艺术教育新路,经受了社会及市场的检验。

实施“乐队学院”教学模式,广西艺术学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立于2004年的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由管弦演奏专业师生组成,是一支编制完整、配置齐全的专业交响乐团。利用这一平台,教学与演出实践形成相互兼顾、互为支撑、共荣发展的“乐队学院”教学模式,在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完全具备了职业乐手的技能与素养,毕业后能够顺畅进入职业乐团,实现课堂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连接。近年来,广西艺术学院所培养的管弦专业毕业生,许多成为国内省、市一级职业乐团的骨干力量,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二、对学生多能力培养的探索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教育是一种以专才教育为主导的模式,此种教育模式所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在所学习过的范围内有效地工作,但缺乏灵活地调整职业前途和继续发展的潜力”。{1}因此,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变传统的“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改革中的重要工作。

鉴于新形势下的新需求,广西艺术学院管弦演奏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在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加入相关专业或相近专业领域的复合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与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素質,不断提高毕业生对社会工作的适应力。在深入研究社会对管弦演奏人才的需求之后,在培养方案中加入一些实用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知识与技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实践中,我们将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纳入授课之中,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音乐写作能力

音乐教师、艺术院团演奏员等职位,经常会遇到创作或改编音乐作品的工作任务,如果自己能掌握一般音乐的写作、改编、编配等技能,做到小事不求人,将会大大提升就业的竞争力,为工作带来便利。目前笔者担任的音乐写作课主要内容有:歌曲写作、器乐写作、小型乐队编配、乐曲改编等,通过对这些实用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获得音乐写作的一般技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一显身手。

笔者从写作教学中感悟到,除了学习技能外,写作还有助于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我们知道,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高级精神活动,音乐写作当然也不例外,需要写作者具有自由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研究理论表明,“写作行为的最佳控制,是一种人格控制,写作是写作者生命状态的一种自觉呈现”。{1}一般来说,喜爱音乐写作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精神面貌、完善的人格及良好的行为举止,个人身上的创作性、主体性等品格与能力表现突出。

(二)文艺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

文艺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是艺术工作岗位中的“家常便饭”。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加强学生该方面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无疑是未雨绸缪之举。对于策划与组织者来说,首先要求自身具有良好的业务水平,有“站得高、看得远”的眼界,有“意识为先、技能并重”的理念与能力,才能服众,从而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该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仅仅通过课堂上的理论讲解,主要还是要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分析、大量的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培养他们规划、组织、管理、协调、沟通等一系列的能力与素养。另外,策划与组织能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四会”能力:会调研、会分析、会创意、会组织。文艺策划与组织能力的培养,使许多学生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转变为敢想、敢干,勇于探索和担当的时代“弄潮儿”,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乐队训练与指挥能力

当今社会,人们的艺术素养普遍提高,很多学校、企事业单位都成立了乐队,社会对乐队训练与指挥人才有较大需求。作为管弦演奏人才,有着丰富的乐队经验,熟悉乐队工作流程,学习指挥有诸多优势,如果掌握乐队训练与指挥的能力,将会大大拓展工作范围,提高自身的含金量。利用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这一平台,我院管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乐队训练与指挥课程模块,通过学习,学生在掌握乐队训练与指挥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也随之提高。通过深入学习,同学们意识到,全面的专业素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理解力,甚至是自信心、亲和力等,都是乐队指挥不可缺少的职业素质,这些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促使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学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社会调查来看,我校不少管弦专业毕业生,在做好自己岗位职责的同时,还兼任本单位乐队的训练与指挥工作,有些毕业生甚至将专业拓展到合唱训练与指挥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四)教学能力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习艺术的热潮呈上升态势,艺术类专业教师缺口较大。在此形势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为更好适应社会对艺术师资的需求,我校非常重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常规的专业课程外,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法等教育类课程,也纳入课程培养体系之中。通过课程培训、讲座活动等,使学生熟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教学流程和关键环节,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对于艺术生而言,在全面了解教育理论外,还要懂得艺术教育的特殊性,需要积极探索器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在各级教育机构进行实训锻炼,获得器乐教学的经验。近年来,用人单位回馈的信息表明,我校管弦专业的毕业生,大都成为当地艺术师资中的中坚力量,为艺术教育的普及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结语

对复合型演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广西艺术学院管弦专业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要清醒地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和工作中的不足。就教育规律而言,人才培养的四大要素,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与思考,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做好、做细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每个环节。要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的工作精神,不断探索艺术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的下阶段工作中,有以下几个重点、难点问题,目前尚处在积极思考和对策研究之中,也希望能得到同行、专家们的帮助以及指导。

第一,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一新课题、新方向,在借鉴其他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的同时,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二,在近年来,广西艺术学院招生规模增长较大,艺术教育呈现出快速、外延式的发展态势。在管弦演奏专业今后的发展中,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地位,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第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如何避免知识结构松散的“拼盘式”教育?如何实现知识的相互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

第四,如何有效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以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有认识上的高度和远见,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笔者衷心希望有更多同行关注管弦演奏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一课题,期待有更多新思维、新方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管弦演奏人才,使这一传统专业在继续保持优势的同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 黄江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8.

[2] 佟桂影.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5(3).

[3] 苗丽.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品质[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计划”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