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模式分析与思考
2017-05-30许标文段园园王丰曾玉荣
许标文 段园园 王丰 曾玉荣
摘 要: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对加快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示范引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福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国25个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之一,在介绍福清农业发展概况基础上,总结了福清市农业改革与试点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投融资体系、保险体系及生产体系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指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试点建设;实践模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文獻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7)05-0066-04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ilot reform could accelerate the explor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ositively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Zone of Fuqing is one of 25 agricultural reform pilot areas in China. By introducing the general statu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Fuqing,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agricultural pilot reform of Fuqing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industrial system,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insurance system, production system, etc.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were pointed out, an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zone; construction of pilot reform; practical model;suggestion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农业改革的“试验田”和区域现代农业“展示板”。为了进一步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先行先试作用,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选择部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农业改革与试点建设,力图通过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手段,破解生产经营主体、投融资难、保险发展滞后等制约瓶颈,示范与推广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经验与模式,构建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对于加快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福建省福清市是农业部2010年评定的首批5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2013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名单。福清市以试点工作作为农业工作的主要抓手,依照试点规定的条件和内容,2013-2015年分别出台《关于深入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现代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经营体系、三产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政银民互动的投融资体系、全覆盖的农业保险体系、装备化的农业生产体系”等系列改革与建设模式,提高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力促进了福清市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总结福清市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的实践模式,挖掘其有创新、可落地、可复制的经验与做法,同时指出在改革与建设试点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福清农业概况
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全市国土面积2430 km2,耕地3.58万 hm2,总人口134.4万,系全国百强县市[1]。自2010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福清市以打造东南沿海现代农业“领头羊”为目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现代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使主导产业更具优势,一二三产业更加融合,生态循环农业更具持续,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智能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福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福建省首个迈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示范区。
近年来,福清市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形成了“3+1+X”产业模式,即以蔬菜、畜牧、水产及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以休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为代表的新兴农业。农业总产值稳步提升,2011年福清农业总产值124.04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7.37%;三年试点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5%,示范区引领发展效果明显。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渔业产值比重超过半数,占比50%以上;农业产值逐步提升,2015年占比达到24.19%;牧业产值逐年下降,2015年占比为20.77%。多年来,福清市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指标位居福建前茅,2013-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合计533.23亿元,形成了以蔬菜、畜产品(生猪)、水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格局。农民收入稳定提升,2013-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73%。
2 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实践模式
2.1 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有机组合,重点是解决“谁来生产”和“怎么组织生产”问题。从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着手,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健全较为完善的农业经营体系,保证生产效率、基础设施条件、经营管理水平间的相互匹配。
一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作。成立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财政、金融、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速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开展政府购买农民培训公益性服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大专学历、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等各种专业培训并颁发证书。许多“农二代”自愿接手“创一代”的接力棒,成长为新型农民企业家。
二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借助福建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试点县契机,出台《福清市加快推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意见》,加快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在农民自愿基础上,推广“租金+工资+分红”制度、土地返租、最低保护价产品收购制度,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大户”、“企业+合作社+卫星基地”等多种土地流转模式。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公益性、合作型、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思路,构建了“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立体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包村联户和“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省、市、县三级平台监管中心+农资企业+农资使用者”的监管模式,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新型植保服务体系,市镇村三级农村动物防疫体系,专业化的农机服务体系及全域三农保险网络。
2.2 推动三产融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各地资源比较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做优生产、做强加工、拓展流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大力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从农业生产链条上进行提升、融合。鼓励发展蔬菜种植,加强良种良法推广。按福建省生猪养殖工作要求,生猪养殖企业主动控制生猪出栏规模,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积极开展种猪研发。创设农产品加工业政策,对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引进高级人才进行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业产能。依托农业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以“互联网+”推动农旅发展,形成了“依山、滨海、城郊”三条产业带。
二是积极发展台湾特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从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升级。依托福清市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带动区+拓展区”联动发展,引领两岸农业技术推广。以农牧废弃物资源化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以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为重点,全面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三是以品牌为市场龙头,搭建营销平台带动产销衔接。一方面,严格执行订单农业的种养殖生产加工认证标准,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为契机,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积极申请“三品一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另一方面,积极搭建营销平台,注重与各大批发市场、超市对接,同时完善区域内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电商平台,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产销问题。
2.3 政银民互动,完善农业投资融资体系
农业投资融资体系以农业投融资平台建设为重点,深化银政企合作,加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政府强农惠农政策和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实现政府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的结合使用,切实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放大倍数和使用效益。
一是整合财政资金,探索财政扶农资金“以奖代补”有偿使用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整合平台,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安排在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制订出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安排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管理。二是建立农业信贷投入增长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设立1000万风险补偿基金,开展“以一贷百”、“抵押贷”、“银行机构+担保公司”、“信用征信小额贷款”等业务。建立现代农业行业互助基金,让农业企业共享额度利率优惠,以及利用定向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减轻承贷主体财务负担。
2.4 探索“全覆盖”,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风险防范体系以加大农业保险政策扶持、拓展农业保险险种、建立健全保险服务网络为重点,以提高农户的参保积极性与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为目标,把农业保险与产业政策、补贴政策、金融政策、信贷政策、担保政策等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一是出台《关于福清市农业保险试行办法》,探索保险产品全覆盖。对政策性农险的投保保费在中央、省财政等各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给予财政补贴,提高经营主体的保障水平,政府支持和鼓励合作社为其成员投保。福清市每年在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扣除保险赔付金额的余额中以适当比例转入风险基金,同时财政也相应划拨一定资金用作风险准备金,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制度。
二是建设市、镇(街)、村(社区)三级网络,探索服务全覆盖。在市级成立三农保险专员队伍;在乡镇(街)成立三农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并配备1名工作人员;行政村成立村级服务点,指定村干部担任联络员。
2.5 加强科技装备,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强化物质技术装备支撑,增加发展科技要素投入,发展绿色生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是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建设。一方面,全面加强农田建设高标准化,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种养基地标准化建设,推广质量追溯系统、物联网系统等智慧农业建设。另一方面,联合中国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构筑开放性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推进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二是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培养农技推广骨干,创新推广服务内容和方式方法,统筹协调业务部门工作,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有效带动了福清农业技术的推广与示范。
3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福清市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试点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此提出相关建议为下一步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的实施提供借鉴。
第一,农业标准化建设成为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近三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中,福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走在福建省示范区前列。但是,福清市示范区“三品”认证农产品比重与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分别为9.5%、7.1%,远低于国家示范区平均水平22.8%、43.1%,标准化建设成为福清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经营管理的短板。市场对“三品”认证农产品接受程度低,认证农产品优质不优价,是导致企业、农户参与“三品”认证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为此,应以品牌农业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对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给予资金倾斜,充分调动企业、农民参与标准化创建工作;同时创新服务方式,对“三品”认证申报采取“三集中”,即集中审查申报材料、集中进行现场检查审核主体、集中进行环境及产品抽样与监测。
第二,财政补助资金扶持方向与主导产业的发展不协调。由于财政部下达福建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补助资金用于支持茶叶、渔业、蔬菜等产业建设,福建省财政厅下达福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补助资金用于支持蔬菜(含食用菌)、茶叶产业建设,导致福清市农业主导产业部分项目不能获得发展资金的补助。另一方面,补助资金扶持环节偏窄,如蔬菜产业扶持的环节为设施农业、物联网系统及食用菌瓶装生产线建设,造成了部分农业发展资金项目策划难、资金落实难的现象。为此,应进一步改革与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方式,强化地方政府责任,把项目审批权、资金分配权下放到县(市、区),以充分挖掘自身特色,重点扶持主导产业。
第三,现代农业财政支持水平有待提高。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有助于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福清市农业财政支持水平偏低。一方面,福清市财政支农总量不高。近几年,尽管福清市财政支农支出总额逐年增长,但2015年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06%,低于福建省财政支农比例11.04%。另一方面,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偏低。2014年,福清市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2%,低于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均水平18.3%。应进一步落实与加强地方政府的问责制,做好地方财政支农的激励机制,切实发挥财政支农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四,农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需进一步创新。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是农业改革的“试验田”,需要在农业经营体系、产销模式、财政支农、投融资、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机制体制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试点的政策、法规及措施。试点管理与运行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结合农业发展新常态,完善相关政策举措,形成法律约束、政策支撑、市场化运行、财政保障相协调的机制体制,重点保障农业改革与发展,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参考文献:
[1]吕风勇,邹琳華.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6.
[2]高云,詹慧龙,陈伟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研究[J]. 农业经济,2013(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