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土流失治理促长汀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证研究

2017-05-30王碧云黄鹏修新田兰思仁

台湾农业探索 2017年5期
关键词:长汀县生态文明建设

王碧云 黄鹏 修新田 兰思仁

摘 要:水土是人们的命脉,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关系人民的福祉。以福建省水土流失历史最久、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地区——长汀县为研究地展开实证研究,具有代表性。运用翔实的数据及格兰杰检验计量方法,结合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实际成效,分析了水土流失治理对长汀县在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四个方面的显著作用,认为水土流失治理促进了长汀县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长汀县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7)05-0050-05

Abstract: Water and soil are the lifeblood of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new idea for the governance of country,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An empir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Changting, the oldest, largest and most harmful area of water and soil loss in Fujian Province. Using detailed data and Granger Test, the effects of water and soil loss control on the improvement of natural environment, promo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 and cultural heritag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actual achievements of Changting water and soil loss control.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water and soil loss control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angting County.

Key words: water and soil loss contro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hangting County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也更加受到重视。2015年10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其中明确指出,到2030年,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万 km2,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000亿 kg[1]。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对主要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导致的土壤加速侵蚀及其所造成危害进行治理[2]。通过因地制宜,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布设并严格实行预防、修复、治理、保护等措施[3]。水土保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4]。研究水土流失治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不但能够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功效给予正确的评价,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迈进更大一步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目前已存在一定数量对于水土流失治理的效益的研究,其中,朱阿兴等[5]认为,水土流失的治理带来的直接效益为水土保持、资源增加、环境改善,并且进一步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将生态改善贯彻于生计改善之中。余新晓[6]讨论了水土保持与民生的关系,认为水土保持对保证区域的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提升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力、改善地区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的研究中,刘震[4]回顾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并总结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王凤娇[7]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但目前相关研究以定性、理论性的研究居多,定量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以福建省长汀县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水土流失治理对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1 研究对象

长汀县位于福建的西部山区,是世界客家首府,也曾是福建省水土流失历史最久、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及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8]。当时的水土流失区处于“山光、水濁、田瘦、人穷”的局面。经过30年的治理,如今水土流失区的环境大为改善、县域的经济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且留下了宝贵的“长汀经验”,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以长汀县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土流失治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分析数据来源于《2014年长汀县统计年鉴》、《1985-2013年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遥感普查统计表》、《闽西生态建设志——长汀部分》等。

2 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对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

2.1 水土流失治理助改善环境

水土流失的治理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措施(如梯田、挡沙坝等)可以有效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水土资源;同时减少了流入河流中的沙土的数量,使河流更干净;减少了混入空气中的沙尘,提高了空气质量。另一方面,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封禁管护、能源替代等)[3],可以增加地表森林及植被覆盖率,使土地重新恢复生机,也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提供了基础,起到修复生态的效果。

通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县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首先水土资源得到了保持。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的97466.67 hm2减少到2013年的16989.7 hm2[9],侵蚀模数由5000~12000 t /(km2·a)下降至2011年的438~605 t/(km2·a),径流系数由0.52下降至0.34,年增加保水6526.4万m3、保土12.847亿kg。其次,森林及植被覆盖率得到提高。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79.9%,植被覆盖率由1985年的5%~40%提高到2013年的75%~91%[10]。2013年落实造林种草、大面积施肥改造等强化治理面积占70%,比2012年增加1倍有余。再者,长汀县的水质有所改善,含沙量每立方米由0.35 kg下降至0.17 kg[10],摆脱了“水浊”的局面。断流多年的河流又溪水淙淙,全县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恢复,昔日的不毛之地,已初步形成乔、灌、草多层次的植物群落,鹧鸪、白鹭、野兔等鸟兽重新出现。群落向多样性、稳定性演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2.2 水土流失治理促经济发展

水土是人们的命脉,水土流失是贫困的根源[11]。通过治理,水土的涵养能力得到了提高,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获得了提升,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能源开发、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对于推动整体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2]。

水土流失治理前的长汀“田瘦人穷”,在治理期间,国家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的扶持力度大,长汀县的经济得到了发展,1997-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由3080.47元增加到15178.35元;人均生产总值指数由980.13元增加到5662.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1年的5662.22元到2013年的1572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由659元到2013年的9222元[13]。

选取1999-2013年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和1999-2013年长汀全县GDP指数数据[13]进行格兰杰(Granger)检验。其中,由于水土流失治理作为一个整体工程,发挥作用具有长期、滞后的效应,因此选用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指标数据时,采用年末存量而非流量,以便更好地反映水土保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作为一种计量经济分析的工具,可以从统计意义上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14]。以下运用Eviews 6.0计量经济软件,采用格兰杰(Granger)检验进一步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因果关系分析。水土流失治理指标采用水土流失治理面积(s),经济指标采用全县GDP指数(gdp)为代表。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获得平稳的时间序列,分别对两个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表示为lns和lngdp。格兰杰(Granger)检验的前提是时间序列具有平稳性或者具有协整关系。所以,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单根检验以检查其平稳性。单根检验采用ADF法,检验过程及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变量lns、lngdp序列不稳定,但一阶差分序列dlns、dlngdp序列稳定。lns、lngdp均仅有一个单位根,这说明他们都是一阶单整过程,所以,lns和lngdp之间可能是协整的。因此对它们进行EG协整检验,看它们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残差项进行检验,协整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协整结果得出lns与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lns与lngdp这两个时间序列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3)显示,序列lns是序列lngdp的格兰杰原因,即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是GDP指数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增加具有长期增效效应,有利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增长,由此可以得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2.3 水土流失治理利社会进步

水土流失治理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一方面,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区的资源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水土的保持首先使农民的基本农田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配套的水利水保工程和建设的道路促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粗放式、广种薄收的农业生产方式,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12]。另一方面,水土流失治理的工程中的一系列惠及老百姓的政策、措施、活动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例如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大量吸纳当地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

在水土流失治理期间,长汀的整体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这体现在多方面:一是在教育方面,村民掌握了水土保持的知识技术。(1)水土流失治理期间,长汀县大力开展水保知识进校园,从思想上让年轻人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为后来的水土治理培养主力军。(2)对初中及以上的学生可以享受政府补贴,有了补贴,农民就愿意多读书,高中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38.4%提升到2013年的84.55%[13]。农民的思想程度得到提高,农村的面貌也得到了改变。(3)组织农民参加技能培训,掌握了技能的农民通过进城务工,收入得到了增加,减轻了生活压力。在岗职工由1961年的0.45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22万人[13]。二是能源方式的轉变,改烧柴火为煤电,环保节能又方便。长汀县对农民改烧柴草为煤炭、沼气、建节燃灶,以及生活用电给予补贴。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使农民有可用的能源,就不会上山砍树、扒草来烧火。这个措施不仅保护了植被,还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如今长汀县的煤电普及率已达到100%。三是荒山种果,致富脱贫。政府对山地开发每亩补贴300元,允许治理开发成果继承、转让,很大一部分人通过荒山种果、种茶致富,并有村民因此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种植的这些经济作物不但使土地得到合理利用,还起到了景观作用,关键是使农民的收入获得了提高,生活得到了保障。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66.8%降到2013年的45.1%[13]。四是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老区扶贫部门实施造福工程,包括生态移民,设置“生态小区”安置移民,减轻了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也为百姓提供了更舒适的住所。老百姓经济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新房子陆续盖起来,家家户户都筑起了水泥房。水土流失治理还在整体上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空气更清新,饮水更清澈,用电更方便,住房更舒适。水土流失治理的各项举措使长汀县的人们过上了更加安居乐业的生活。

2.4 水土流失治理助文化传承

在文化传承方面,水土文化本身是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同时它也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可以说保住了水土,对保住历史文化意义重大。水土流失治理过程经历的自然变化、社会变迁、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等都会是生态文化的积淀,形成的治理经验也会是智慧的结晶、宝贵的财富。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对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长汀是著名的中央苏区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被称为“红军故乡、红色土地和红旗不倒的地方”[15]。在这一片红壤区上,承载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色文化”。对这一片水土的保持,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對弘扬长征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形成的“长汀经验”,是人们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值得推广和利用。其多种典型治理模式,有利于指导其他水土流失治理区因地制宜进行参考,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3 小结

水土流失治理在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等方面对长汀县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水土流失地区可以通过借鉴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的举措推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当然,在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递并非独立,而是形成有机的整体,相互的作用,共同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在处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远。只有将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置于战略性地位,才能更好地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新华网. 国务院印发全国水土保持规划 奠定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基础[EB/OL].(2015-10-22)[2017-08-20]. http://www.h2ochina.com/news/231950.html.

[2]谢永生,李占斌,王继军,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层次结构及其演变[J]. 水土保持学报,2011,25(3):211-214.

[3]袁本华,颜小红. 水土保持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J]. 亚热带水土保持,2008,20(4):55-56,70.

[4]刘震. 回顾“十二五” 展望“十三五” 水土保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J]. 中国水土保持,2016(1):1-5.

[5]朱阿兴,陈腊娇,秦承志,等. 水土流失治理新范式:基于流域过程模拟和情景分析的方法[J].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7):1883-1890.

[6]余新晓. 议“民生水土保持”[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11(4):116-122.

[7]王凤娇,上官周平.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11(6):119-124.

[8]兰思仁,戴永务. 生态文明时代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战略思考[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2):1-4.

[9]1985-2013年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遥感普查统计表[Z]. 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

[10]闽西生态志——长汀部分[Z]. 长汀县统计局.

[11]李锐. 中国水土流失基础研究的机遇与挑战[J]. 自然杂志,2008(1):6-11.

[12]张长印,宋晓强,王海燕. 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J]. 中国水土保持,2008(2):12-14.

[13]长汀县年鉴-2014[Z]. 长汀县统计局.

[14]孔凡文,才旭,于淼.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分析与应用[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2):405-408.

[15]逄立左. 弘扬长征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J]. 福建党史月刊,2015(1):1,4-7.

猜你喜欢

长汀县生态文明建设
长汀县1991—202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
长汀县优质烟叶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
福建省长汀县鸟类资源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关于精准脱贫新路径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长汀 龙岩市老促会深入长汀县调研革命基点村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