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的判别
2017-05-30王静杨建州
王静 杨建州
摘 要:通过建立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同度函数,计算出福建省2000-2014年的协同度和综合发展指标值,且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实证结果显示:2000-2001年度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处于基本协调,2002-2010年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处于中度协调,2011-2014年处于高度协调状态。这显示在2000-2014年的经济发展时期,森林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度从基本协调向较高级协调发展,整个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位于较好的协同水平下。政府政策、环保意识和产业结构对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度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7)05-0037-0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logicaleconomicsocial system in Fujian was firstly established. Using the synergy degree function, the synergy degree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arameter for forest ecologicaleconomicsocial system of Fujian in 2000-2014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empir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est ecologicaleconomicsocial system of Fujian were barely coordinated in 2000-2001, moderately coordinated in 2002-2010, and highly coordinated in 2011-2014. It was indicated that during the economic developing stage in 2000-2014, the forest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oordination degree wa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the forest ecologicaleconomicsocial system was high in synergy degree overall. Governmental polic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we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logicaleconomicsocial system.
Key words: Fujian Province; forest ecologicaleconomicsocial system; synergy degree
21世紀是生态文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系统关系严重失调,生态问题不断加剧,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极为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因此,按照生态文明整体发展观来追求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符合系统高度整合、整体优化、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福建省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山多林多是福建的特色和优势,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表明:福建省森林覆盖率65.95%,森林蓄积量6.08亿m3。福建省林业厅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福建省年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为8014.01亿元,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福建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又是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森林生态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做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评价模型和定量评价,判别它的协同度和动态演变态势,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地域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开展,及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开始,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人类达成认可。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美丽中国”,林业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地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之间是非线性、间断的关系,这导致了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非平衡稳态,也是现今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
大量中外学者针对生态与经济社会的耦合模式及模型进行研究。从中国学者来看,宁哲[1]在我国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研究中对森林生态和林业产业耦合系统的特征、功能、结构关系等进行系统阐述,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来测算和评估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的耦合度。邵权熙[2]在当代中国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及耦合模式研究中分别分析了林业系统与经济系统、林业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建立了多功能林业协同系统和林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评价的综合指标评价模型。高鹤文[3]指出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并不是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简单线性相加而成的高级的复合系统,并通过建立系统耦合模型从系统学的角度来分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两个系统间的关系。罗昆燕等[4]基于城乡彼此影响的协同模型,讨论了喀斯特地域城乡生态经济系统的相互影响和协同机制,从而揭示出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基底和动力机理。从外国学者来看,Braa等[5]建立了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和经济要素整合模型。Commoner等[6]依据可持续发展构建了资源分配的剖析模型,全面涵盖了可持续的生态和经济观念。John[7]基于系统动力生产模型剖析了经济增长和能源耗费彼此的反应机制。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与经济社会必须协同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运用系统论原理和相关数理方法来分析和描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关系已成为主要方向和手段。然而大部分学者都在研究静态协同问题,很少研究其动态化发展,对时间序列特点挖掘的不够深入,缺乏对时序动态发展研究。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构建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的动态模型,基于福建省2000-2014年的数据,将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动态协同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推动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同开展。
2 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东、南面临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南部与广东省毗连,东北部与浙江省相接,西北部与江西省相邻,土地总面积达12万 km2以上;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均降水达到1100~2000 mm,全省地热资源丰富。境内地貌以丘陵低山为主,武夷山脉绵亘于西北边缘。森林植被种类齐全,仅木本植物就有1200余种。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依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林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林业产业贡献率由2000年的7.6%上升到2014年的16.51%。与此同时,森林生态状况也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森林储蓄量由2000年的36.49万 hm2上升到2014年的60.80万 hm2。2000-2014年福建省总人数从3500万人增长到3806万人,GDP从3920.07亿元增长到24055.76亿元,林业生产总值从286.21亿元增长到3971.31亿元,农业总产值是2014.80亿元,占全省的8.4%,工业总产值是112515.36亿元,占全省52%,第三产业总产值为9525.60亿元,占全省的39.6%。福建省一直是我国森林生态发展状态较好的地区,且是我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所以,研究其森林生态协同发展的经验有利于为福建省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且对我国其他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指标体系构建
选取合适的指标能较好体现和客观评定一个地区的森林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度。本文充分考虑到科学性、层次性、全面性、可测度性以及现实可操作性原则,选取已有国内外文献中较为普遍使用的指标,联系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自身发展特征,以及本文的理论模型来构建指标体系。最后形成了森林生态、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森林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林业产出指数、林业产业结构指数、林业科教水平、林业就业指数和森林文化指数7个一级指标;以及森林覆盖率等24个二级指标。建立了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指标体系(表1)。
3.2 数据来源
本文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4年《福建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福建省统计局官网,以及福建省历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3.3 指标处理及权重确定
为避免量纲单位不同导致的不可公度性,在进行评价前要先把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用极差正规法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前者指根据评价者主观上对各指标的重视程度来决定权重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等;后者根据客观原始数据信息的联系强度或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权重大小的方法,如熵值法等。主观赋值法由于受到专家本身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对个人偏好的不同,对指标的赋权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而客观赋值法具有较强的数学理论依据,定权的信息都直接来源于客观实际,避免了定权过程中的随意性,因此,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来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赋权。
3.4 数学模型
本文运用协同学理论,利用耦合模型来实证分析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同度,它的公式为:
其中,fa和fb表示各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A代表耦合度,0其中,fab(x)代表第a个子系统第j年的综合评价指标值;cm代表各个子系统第m个指标的比重;cmb代表各个子系统第m项指标第b年的效用大小。
在进行地区对比分析时,只计算协同度会导致难以体现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水平,使得实证分析结果与现实状况并不相符。因此,在算出协同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构建协同度模型,它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F代表协同度;S代表发展评价综合指标值;f1(x)為森林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值;f2(x)为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f3(x)为社会系统综合评价指标,α、χ、ε分别是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综合评价指标值的系数,因为森林生态、经济与社会一样重要,所以α=χ=ε=13。本文依据有关国内外文献得出以下协同度评价标准(表3)。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定量分析
依据前文评判法则,将指标数据实行标准化处理和权重大小确认,然后依照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法则,获得了2000-2014年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计算结果(表4)。
在这一前提下,依照协同度模型、协同度函数以及综合发展评价模型计算得到2000-2014年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情况,如表5。
根据协同发展评定准则,对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往年测度数据采取协同度发展类型划分,如表6。
4.2 综合分析
为了要更清晰地评判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同度,本文把2000-2014年福建省的协同度实证结果画成折线图(图1),从而更好地解析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水平。
从图1可以发现,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度从0.4上升到0.9左右,协同度从基本协同变为高度协同,整体协同度表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具体分析,2000-2001年度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处于基本协调,2002-2010年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处于中度协调,2011-2014年处于高度协调状态。这显示在2000-2014年的经济发展时期,森林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度从基本协调向较高级协调发展,整个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位于较好的协同水平上。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向不断完善的趋势发展演化,现实的解释如下。
(1)政府经济和生态政策的支持。“十五”时期,福建省经济逐渐进入自我调节阶段,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如2001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切实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生态保护的政策建议,包括新建6个省级天然保护区;提出继续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扩大造林更新面积;同时强调经济发展,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三产业都获得快速平稳的发展。“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都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福建省非常重视环保建设与林业工作,连续加强建设生态省战略,加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地区构建;近几年开展了“大造林”项目,近3年,福建省已实现造林面积86.67万hm2以上,达到了历史第一;福建省一直改善森林生态补偿机理,在中国首先落实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补偿措施,第一个收取林业抵偿费。
(2)提出要继续坚定地落实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福建省依靠其东南沿海优势林业对外贸易发展较好。
(3)由于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环境承载力的下降,人们逐渐意识到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增长,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也由于福建省的自然条件优势,以及森林生态状况较好,因此生态环境整改相对容易;以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态意识越来越强。这里应该注意到2004年前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环境承载力的降低引起人们环保意识。而2004年以后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对森林生态有了更高的需求。
(4)2005年国家正式推行产业结构优化,福建省第二产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获得较大发展,生态破坏减少。
5 结论
地区经济社会和森林生态交互推动发展,形成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通过构建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模型,利用协同度对2000-2014年福建省经济社会和森林生态的协同演化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福建省2000-2014年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度从0.4上升到0.98的位置,协同度从基本协同变为高度协同,整个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位于较好的协同水平上。政府政策、环保意识和产业结构优化对福建省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启示我国其他地区应:(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获得较大发展;(2)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增长;(3)政府应继续加强对森林生态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扩大造林更新面积,这对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文构造了“相互胁迫关系-动态耦合模型-协同发展判别”的新思路,在理解森林生态与经济复杂动态关系的前提下,基于相互胁迫关系和动态耦合模型来判别森林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度。这一思路着重于森林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时空演变,因此所得实证分析较好反映了福建省发展的事实,从而更好地为福建省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宁哲. 我国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研究[D]. 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05.
[2]邵权熙. 当代中国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及耦合模式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3]高鹤文. 北京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变化及原因分析[J]. 前沿,2012(2):98-99.
[4]罗昆燕,周国富. 喀斯特地区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耦合机制及对策——以貴州省黔西南州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7):925-931.
[5]BRAAT L, VAN LIEROP W. Economicecological modeling: an introduction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 Ecological Modeling, 1986(31): 33-44.
[6]COMMONER B, STAMLERP J. The causes of pollution[J]. Environment, 1971, 13(3):2-19.
[7]JOHN C WOODENLL. ASimulationmodel to illustrate feedbacks among resource consumption,production,and facts of production in economic systems[J]. Ecological Modeling,1998(2):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