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分析
2017-05-30张贵平
张贵平
摘 要:在对储蓄投资转化的概念及其运行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储蓄转化率、储蓄投资转化渠道及投资效率三个方面分析了台湾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总体情况。研究发现:台湾保持了30多年的高储蓄转化率近十年来下降明显;以银行和保险机构为主的间接金融迅速下降,以证券市场为主的直接金融发展迅猛;台湾的投资以市场为主体,投资效率较高;台湾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总体情况不乐观,主要原因是岛内投资率持续下降,要改善这种情况,台湾应加强两岸投资关系正常化且应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关键词:储蓄转化率;投资效率;台湾
中图分类号:F83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7)05-0007-06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savinginvestment transformation and its operational mechanism,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savinginvestment transform efficiency in Taiwan we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saving transformation rate, savinginvestment transforming channels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ving conversion rate in Taiwan had been decreasing obviously in the past decade after maintaining high in more than 30 years. The indirect finance, dominated by bank and insurance institutions, had rapidly declined; whereas the development of direct finance, mainly the securities market, had developed quickly. Investment efficiency in Taiwan was high because of the main body function of market in investment. However, the savinginvestment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in Taiwan was not high, owing to the decline of investment rate in Taiwan. It was important for Taiwan to make the investment relationship crossstrait normal and take part in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plan in order to change the status.
Key words: saving transformation rate; investment efficiency; Taiwan
我国台湾是一个面积仅有3.6万km2的岛屿,岛内多山,可耕地面积不及全岛面积的1/3,土地资源极其稀缺。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臺湾经济不仅增长快速、物价稳定,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而且民众的实际收入与生活质量也有了极大提高,由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地区上升为经济发达地区,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被誉为“台湾奇迹”。台湾经济发展之所以能长期保持高增长速度,除了人力、政策、环境等因素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即高储蓄以及其转化为高投资的能力[1]。然而,近年来台湾经济陷入困境[2],2015年台湾储蓄投资转化率创下新低,“台湾奇迹”也变成了台湾困境。本文通过对台湾储蓄转化率、台湾储蓄投资转化渠道及投资效率三个方面分析台湾储蓄投资转化的效率情况,旨在阐明台湾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下降的原因及应对之道。
1 文献综述与理论
1.1 文献综述
关于储蓄-投资转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熊彼特1911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打破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的“非常信用理论”,熊彼特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创造以及配置“非常信用”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受当时的经济及金融发展的客观环境所局限,熊彼特的理论没有得到认可和发展。直到1960年格雷和肖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对货币与各种非货币金融资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关于储蓄-投资转化理论的研究才正式开启。1969年戈德史密斯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以比较经济学为基础,针对不同经济制度或不同经济体制国家的金融活动进行了比较研究,加深了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理解,同时也带动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1973年,麦金农和肖在其影响深远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论述了资本成本扭曲及融资渠道不畅通的“金融抑制”严重阻碍了储蓄的形成及其向投资的转化。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金融发展理论则开始关注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及两者构成的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问题。1998年吴少新在《储蓄转化投资中的金融机制研究》中以金融产权、国民收入流程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间接融资机制和直接融资机制[3]。另外,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实证分析,任碧云等[4]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储蓄投资转化率从总量、分部门、分地区3个维度展开分析,并与国际进行比较,得出中国储蓄投资转化率处于世界中上游水平;傅强等[5]从理论上论证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储蓄投资转化中既竞争又合作的动态互补关系等。已有文献大多论述的是台湾超额储蓄[6]的问题,关于台湾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内容较少,本文着重论述台湾的储蓄投资转化问题。
1.2 概念及运行机制
1.2.1 概念 储蓄投资转化是指国民经济收入经过分配之后,各类经济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超过自身消费后的经济剩余转移到投资主体手中,进而投入到实体经济中的一个跨区域、跨期的资源配置过程[3]。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是指储蓄经过金融系统的作用转化为投资量的多少,以及投资取得的成效。
1.2.2 储蓄投资转化运行机制 由于金融转化机制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热点问题,也是储蓄投资转化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分析台湾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时主要探讨金融转化机制。金融转化机制是以金融工具和市场为载体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7],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通过对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以及金融工具的交易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根据交易的金融工具的不同,金融转化机制又可以分为直接金融转化机制和间接金融转化机制,直接金融转化机制是指储蓄主体直接购买投资主体发行的证券,而将储蓄资金直接转移给投资主体的行为,主要在资本市场中进行,直接金融转化机制主要由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公平、有效的议价,并按照效益原则进行匹配,可以实现资金供求者与资金需求者更好地匹配,从投资主体的角度来看,通过直接金融转化机制,投资主体的融资来源多、成本低,而储蓄主体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进行多样化的选择,满足资本增值保值的要求,因此直接金融转化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比较高。间接金融转化机制是以银行、保险等存款性金融机构通过一定的价格吸收储蓄主体的储蓄资金,并按一定的价格将资金配置给有投资需求的投资主体,从中赚取差价,金融机构承担中介的作用,其中银行是实现间接金融转化最主要的金融机构。通过银行等传统渠道进行转化,银行向储蓄主体承诺保证性的收益,而银行将资金发放给投资主体时,将面临投资主体经营不善或者道德风险等原因导致的违约风险,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在放贷时对企业的要求比较严格,从而缩小了放贷的范围,使得那些需要融资但风险偏高的成长创新型企业无法筹集到必要的资本,资源的配置效率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2 台湾储蓄投资转化效率评价
笔者主要通过量和质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台湾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问题。量的方面表现为储蓄投资转化率,用储蓄转化率表示,储蓄转化率越高,说明储蓄中转化为投资的部分越多,也就是说更多沉淀在经济系统之中的闲置资本在实际经济中得到了运用。质的方面为储蓄转化为投资后的资本配置和投资效率,用上市公司投资收益率来表示,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且一般来说,民营企业的效率高于公营企业,在此用金融机构各部门放款占比和固定资本形成结构情况代替,金融机构放款给民营企业的比例越高,固定资本形成结构中民营企业的占比越高,表明投资的效率越高,资本的配置更优化[8]。另外,还详细分析了台湾储蓄投资转化的渠道如银行保险以及证券市场,探讨了台湾的直接金融转化机制与间接金融转化机制。
2.1 台湾储蓄转化率
储蓄转化率是指储蓄中有多少转化成了投资,用岛内投资总额/岛内储蓄总额表示,岛内储蓄是指台湾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9]。从表1可以看出,1951年储蓄率为15.86%,储蓄率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之后随着台湾经济的良好发展,台湾储蓄率不断提高,到1981年突破30%的大关,台湾储蓄率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虽有小幅波动,但一直保持着高储蓄的状态,储蓄率在30%左右摇摆,呈上升趋势,直到2015年,台湾储蓄率创下历史新高,为34.71%;与台湾储蓄率一路高歌猛进的情况不同的是台湾的投资率经过20年的攀爬后走向了下坡路,1951年,台湾的投资率为14.63%,与当年的储蓄率水平相当,经过一路的攀爬,1981年,台湾的投资率到达巅峰状态,为30.57%,受1980年末的泡沫经济影响,岛内的投资意愿减弱,到2015年,台湾投资率跌至20.10%;台湾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短短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成为瞩目一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这得益于台湾高储蓄高投资的有机循环,但自1968年台湾储蓄转化率达到最高点112.23%后,台湾的储蓄转化率逐渐下降,到2015年,台湾储蓄转化率一路跌至近几十年来最低点,为57.89%,这意味着大量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在经济运行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是台湾近些年经济处于低迷状态的原因之一。
2.2 台湾储蓄投资转化渠道情况
从银行类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及证券市场三个方面对台湾的储蓄投资转化渠道进行分析,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属于间接金融转化渠道,证券市场属于直接金融转化渠道。
2.2.1 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储蓄投资转化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从2001—2015年15年的时间里,台湾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款额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21168001百万新台币,增加到2015年的38153202百万新台币,增加了1.8倍;与此同时,台湾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贷款额也处于上升趋势,2015年增加到约2001年的1.6倍。金融机构作为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中的中介机构,存贷比可以反映出金融机构运用资金的效率,2001年台湾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为0.66,随着台湾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台湾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比经历了一段下降的历程,随后回升,2007年到达最高点,为0.68。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加上台湾岛内的政治纷扰,台湾经济形势开始下滑,存贷比一路下滑至2015年的0.60,这是台湾银行类金融机构近年来存贷比的最低点,表明银行类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下降。
2.2.2 保险机构的储蓄投资转化情况 从1996—2015年,台湾人身保险业将资金存入银行的比例处于明显下滑的趋势。1996年,银行存款占人身保险业资金总额的比例为30.43%,而到了2015年,银行存款只占到1.54%(图1);与此相反的是人身保险业岛外投资的情况,岛外投资一直处于上升状态,1996年台湾人身保险业只将2.22%的资金进行岛外投资,2015年岛外投资的份额却占到了57.59%,也就是说台湾人身保险业将自身一半以上的资金都投向了岛外,这与台湾近些年来实行的低利率政策及经济不景气关系密切,逐利的资本更倾向于寻找岛外的高利率及更好的经济环境。台湾人身保险业用资金购买有价证券先经历了一段上升的过程,随后处于下降趋势,1996—2006年间,台湾人身保险业用于购买有价证券的资金比例稳步上升,从1996年的22.73%到2006年的45.75%,10年的时间增加了一倍多,达到最高点(图1);但从2006—2015年,台湾人身保险业逐渐降低了购买有价证券的资金比例,降至2015年的26.32%,与1997年的水平持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台湾人身保险业存入银行的资金比例大于购买有价证券的比例,分别为30.43%、22.73%,说明银行类金融机构在金融體系中还是占主导地位的,但到了1998年,购买有价证券的比例超过了银行存款的比例,说明台湾金融市场的发展逐渐成熟,得到投资者的认可,成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渠道。台湾人身保险业投资不动产的资金比例在1996—2006年间先下降后保持小幅上升趋势,到2015年达到6.34%;台湾人身保险业将资金运用于寿险贷款及放款的比例在1996—2015年期间保持下降趋势,截至2015年分别为3.01%和4.83%,说明保险业作为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
2.2.3 证券市场的储蓄投资转化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台湾集中市场证券交易总成交额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期随后呈波动下降趋势。1981—2007年,台湾证券市场发展快速,2007年证券市场总成交额达到最高点,为33527469百万新台币,2007—2015年,台湾证券市场波动下降,到2015年,总成交额只有22505096百万新台币,只有2007年的0.67。总体上看,台湾证券市场发展迅猛,保持高增长率,说明台湾证券市场经过持续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通过直接转化机制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于资金需求者——企业而言,能通过直接金融渠道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可以降低取得资金的成本,也可以配合其现金流量进行融资还款,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3 台湾储蓄转化为投资后投资效率情况
储蓄经过金融体系转化为投资后,还要看投资的效益如何。只有将资本投入到创新能力强、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反之如将资本投入到低盈利水平的企业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一般来说,民营企业的效益要高于公营企业。从图3可以看出,在台湾主要金融机构的放款中,贷给民营企业的资金占比最高,平均占85%以上,且从2001年到2015年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状态,于2013年突破90%的大关,2015年达到近年来最高,为92.3%,这表明台湾对于民营企业资金的供给是比较充足的[10]。图4是台湾固定资本形成中各部门的占比,从图中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占比最高,从1951年到2015年均在50%以上,且呈波动上升状态,从1951年的53.96%上升到2015年的81.95%,上升幅度比较大,而对应的政府与公营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占比呈下降趋势。图3和图4都表明了台湾的投资模式是以市场为主体的投资方式,说明储蓄转化为投资后,投资效率和资本利用效率比较高[11]。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结论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自1951年到2015年,台湾的储蓄转化率先上升后下降,尤其是近十年来下降幅度比较大,储蓄率居高不下,呈不断攀升之势,但岛内的投资率却遭遇低迷,导致储蓄转化率降低;二是台湾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比近年来出现下降,放款比例下滑,但是台湾的证券市场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证券市场交易总额的规模比较大,直接金融转化机制日益重要;三是无论从台湾金融机构贷款对象的结构还是固定资本形成主体的结构看,台湾民营企业的投资都占主导地位,表明台湾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大,民营企业又是最具有活力的,说明台湾储蓄经过金融体系转化成的投资效率比较高,对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的,但是台湾岛内的投资环境不被看好,岛内资本流出比较严重。
3.2 对策建议
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高低主要由3个因素决定:一是作为源泉的储蓄,只有充足的储蓄才有可能实现高投资;二是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是否畅通,即是否存在有效的渠道实现资金富余者与资金短缺者的相互匹配;三是投资的需求,投资需求是储蓄投资转化的基本动力,而投资需求又与经济发展情况有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越好,投资需求越高。因此,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促使投资需求的有力保障。由前文可知,台湾近年来的储蓄率均在30%以上,拥有充足的储蓄资源;台湾的金融体系比较发达,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是比较通畅的;而造成台湾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下降的原因是投资的需求处于低迷状态,由于台湾近年来经济发展遭遇困境,岛内投资环境逐渐恶化,内部投资意愿下降。岛内投资环境不被看好的根源在于内部政治生态与意识形态[6],因此,要提升台湾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就要解决岛内投资下降的问题,而解决台湾岛内投资持续低迷的根本之道是正确处理两岸关系。基于上述研究,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2.1 应尽快实现两岸关系正常化 台湾是一个浅碟形经济体,岛内市场狭小,对外出口是其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如今的全球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复苏乏力,日本经济深陷泥潭,难以走出,欧盟经济陷入债务危机的漩涡中,再加上英国脱欧,欧盟经济遭受损伤,大陆经济虽然进入了新常态,但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我国台湾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面对美日市场、欧盟市场逐渐萎缩的紧张状态,应积极修复与大陆的关系,抓住大陆这个广阔的市场,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优势,大陆是台湾交流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交流对象。在当前形势下,只有两岸关系正常化才是台湾经济走出困境的唯一选择。实现两岸关系正常化,不仅可以直接吸收部分陆资入台投资,还可使岛内外资本有机连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促使台湾经济走出困境。
3.2.2 抓住大陆“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亚洲、欧洲、非洲等60多个国家(或地区),其庞大的市场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台湾储蓄转化率偏低,储蓄资源充足,投资却不景气,造成岛内产能过剩。台湾若能抓住这一伟大的历史机遇,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实现岛内过剩产能的输出,活化内部投资动能,并且在合作过程中,有助于台湾自身结构升级,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加强各界对台湾经济的信心,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岛内的投资意愿,从而提高台湾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参考文献:
[1]杨胜刚. 台湾金融制度变迁与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1-41.
[2]陈鹏,傅浚映. 台湾金融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J]. 亚太经济,2010(1):120-123.
[3]应展宇. 储蓄-投资转化中的资本市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50.
[4]任碧云,杨鸿涛. 金融视角下中国储蓄-投资转化率提升路径研究[J]. 南开经济研究,2015(4):98-108.
[5]傅强,刘远举. 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与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率[J]. 金融论坛,2007(3):33-37.
[6]唐永红,林子荣. 台湾超额储蓄问题探析[J]. 台湾研究集刊,2016(4):38-47.
[7]翟琼,罗超平,吴超. 中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15(8):29-40.
[8]任志军. 对储蓄-投资转化率和投资效率双低的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1):94-98.
[9]中國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 中国国民储蓄和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J]. 经济研究,1999(5):3-10.
[10]武力超,陈熙龙,王凯. 台湾金融竞争力现状与经济绩效分析[J]. 亚太经济,2013(1):32-39.
[11]罗超平,张梓榆,吴超,等. 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再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2016(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