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力德育运行模式研究

2017-05-30程哲

高教学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

程哲

摘 要:德育实效要以学生的道德智慧发展来考量,因此德育必须找到一种使学生乐于接受、可信会行、终身受益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合力德育通过德育资源整合、要素结合、力量组合、方式融合、实践配合,形成综合教育策略,使学生在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合力德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54-03

Abstra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is asses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ity and wisdom. Thus th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find out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pattern that student are willing to accept, trust and benefit from. Resultant forc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forms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by conforming resource, combining elements, assembling power, merging ways and coordinating practice, which makes students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value guidance and self-determined construction.

Keywords: resultant forc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full educatio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ll-round education; all-round education

合力德育是一种通过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要素、途径等,形成整体的教育力,全员、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地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德育模式。学校德育担负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审美、交往、生活和自我发展等多项素质的任务,仅靠单一的德育形式很难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合力德育,对学生品德发展目标、要求、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系统和综合设计,有助于整体提高与优化学生品德。

一、德育合力的构成

学校德育合力的形成就是把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三者有机组合起来,通过组织、调控、优化德育内外要素和实践活动,使其发挥育人的最佳效能。具体而言,学校德育合力由教师号召力、理论说服力、道德和制度约束力、情感感染力、学生接受力、榜样驱动力、环境影响力等构成。其组合结果有:正合力——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目标一致,组合优化,形成最大教育合力;负合力——教师主观积极,但学生和教育环境均起反作用,德育无效。德育形成合力的目的就是追求教育的正合力,避免产生负合力。经整合后,德育合力结构如下:

(一)德育主体组合为“教育集合体”

从学校整体考虑,教师主体可“集合”成决策体、辅助体和实施体三个教育集。决策体有:党委决策层,负责德育方案制定;学生处、教务处是执行层,负责德育方案的执行与实施。实施体由学科教师、班主任、团委、学生会组成,负责德育方案的具体落实与德育效果评价,其中学科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班主任组织班级德育,团委、学生会开拓活动、实践德育。政工、行政人员和教辅、后勤人员集合为辅助体,负责将德育方案落实在日常工作、生活各环节。其中政工人员进行舆论育人,行政人员开展管理育人,教辅、后勤人员实行服务育人。这是一种“专兼结合体”的德育队伍,有利于德育层次性的展开和德育工作的具体落实。

学生主体“集合”为基础体、活动体和补充体三个教育集。基础体由班级构成,实施班级德育;活动体由学生会、团委组成,实施活动德育;补充体由学生社团、实践小组、志愿者小队等结成,实施实践德育。三个教育集有序开展德育活动,学生自我教育丰富多彩,也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德育的细化和深化。

(二)德育环境建设成“环境育人网”

校园良性环境是纯洁学生道德,丰富学生精神的强有力源泉。学校要发掘校园文化教育资源,整体优化校园环境,使“硬环境”、“软环境”都发挥育人之功效。

(三)德育要素整合为“要素育人集”

德育要素的教育性通过“目标要求明晰”、“内容方法一致”、“途径形式多样”等来体现。其要求是:以学校德育目标为指导思想;完善完整、系统的德育规划,使德育实践具有规划性、层次性和有序性;真正实施学科德育,畅通德育主渠道;建构生活德育、活动德育、实践德育、网络德育体系;开发校本德育,发掘育隐性德育,使德育丰富多彩。

(四)学校、家庭、社会结合成“多元育人面”

学校德育要有家庭、社会参与联动,要依托社区,方效果显著。“多元育人面”的要求是:利用好德育基地、实践基地等资源, 符合社会德育资源效应;开展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志愿者行动等活动,提高学生品德素养;学校建成社会文化中心,作为联接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桥梁。

二、德育要素的整合

德育要素是指构成德育活动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德育主体、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途径等。现代德育仅靠单一要素、或各要素处于松散状态就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德育要素整合就是将各种德育因素有机组合成整体,使其系统化,形成教育合力,發挥最佳教育力。

(一)教师与学生有效结合:互动

师生是德育的主体要素,两者有机结合是顺利实现德育目标的一个关键。师生结合的最佳方式是师生互动。

德育过程中,教师的育人使命决定了其必须主动去营造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由此教师的“教”才有效;学生的学习使命决定了其必然要适应教师的“教”,由此学生只有努力去创设良性的交往关系,才能学业进步,修养提升。可见,德育就是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良好氛围的教育活动。师生双向互动关系的构建,实现了师生的平等,德育发展成了师生双向交流、主体之间情感共鸣的过程。

实现师生有效互动: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德育的组织者,学生的引领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德育规划制订、校园环境建设、教育影响控制、学生思想调控与转变等方面。其次学生要发挥能动性。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思想具有复杂性和局限性,必然会与教育要求发生矛盾。学生发挥了能动性,达成师生目标的一致,德育才具实效。再次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能动性:尊重学生,这是师生互动的前提;理解学生,这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启发学生,这是师生互动的关键;帮助学生,这是师生互动的保证。

(二)德育内容与方法有效结合:一致

德育内容和方法是实现师生互动中介。德育内容与方法的一致性,又是德育实效的一个基本前提。

实现德育内容与方法的一致:首先要实事求是。德育内容和方法归根结底反映着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要求,这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实际情况,把准社会发展要求,以达成德育内容和方法的一致性。其次要辩证思维。德育内容具有丰富性,这是学生思想复杂性所决定的,而丰富的德育内容又要求有多种德育方法与之相适应,从而导致了德育内容与方法的多种结合关系。教师只有运用辩证思考,才能找到内容与最佳方法的结合,促使方法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德育实践。再次要发展对待。德育内容与方法一致性是动态变化的,实践中教师要不断调整其关系。现代科技、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的发展,为德育传导提供了崭新手段,教师发展地对待就有新方法,促成德育内容和方法的新合力。

(三)德育与管理有机结合:互补

管理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管理与德育存在着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的关系。首先管理离不开德育。管理通过规章制度来实现,可要使学生真正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让其明理晓害是前提,这有赖于德育。同时,管理过程出现的学生抵触情绪,也要德育来疏导和化解。其次德育离不开管理。德育本质就是特殊的管理,即行为管理和思想指导。因此,管理的一些原则、方法不仅适用德育,且能增强德育规范性。

(四)德育与环境有机结合:匹配

环境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影响着德育。因此,德育实践要与环境保持良性的、和谐的发展的关系,以最有效地发挥环境的德育功能。

实现德育与环境的匹配:首先要正确认识环境,这是实现两者匹配的前提。主体要把握环境的各种因素及联系,清晰环境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其次科学利用环境,这是实现两者匹配的关键。极德育与环境匹配实质就是科学地利用环境问题。再次积极优化环境,这是实现两者匹配的保证。德育是从现存环境出发进行的实践活动,它所取得的成果反过来改造与优化着环境,而优化了的环境又对德育有更积极的影响作用。就这样,德育与环境在互相促进中形成整体合力。其四发挥环境作用,这是两者匹配的教育资源。学校德育需要全社会支持,只有营造良好环境,有效发掘环境激发力,消除环境消沉力,环境的德育功能才能充分发挥。

三、合力德育的运行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相对正规和系统,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合力德育的精髓是学校事事、处处、时时渗透着教育,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

(一)“全员德育”——融德育于校园生活的每人每事

当今学生存在着是非分辨、行为养成、成才困惑和实际困难四类问题,要靠教育、管理、服务、帮助相结合来解决。因此,学校德育要调动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受教育者的力量,形成分工合作、协同一致的德育机制,切实提升学生品德素质。

1. 教书育人。学生思想中的是非问题主要靠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影响来解决。因此,学校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思想素质提升为重点,统筹课内外德育,着力构建学科德育、活动德育、实践德育体系。

一要寓教于知,重视学科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同时,针对学生思想热点、难点、疑点,引发学生获得正确结论。二要寓教于乐,让德育有机融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发挥文化的熏陶功能。三要寓教于行,着力开辟实践德育,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发挥实践德育的作用。

2. 管理育人。学生行为的习惯养成主要靠管理部门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过程中实现。一要制定系统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规划,按学段、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二要开展生活德育,使养成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品德。

3. 服务育人。学生成才困惑问题主要靠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部门的引导来解决。一是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学生的引路人。二是后勤部门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把“服务育人”自觉地寓于服务的全过程,在精神、道德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 帮助育人。学生具体困难主要由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及时帮助解决。班主任是班级德育的实施者,是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主体。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助手。德育导师制是推行学分制、走班制后实现“帮助”的重要途径。可以按照班级导师制、专业导师制、兴趣导师制、宿舍导师制等形式組织实施。

(二)“全程德育”——融德育于校园生活的时时刻刻

全程德育指德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具体要求是:从学生成才规律出发,科学规划年级德育方案,开展系列性教育;从学生学习规律出发,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从学生生活规律出发,把德育融入学生生活各环节,渗透到管理、服务全过程。这样,学生在学校期间每时每刻都能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升素质。

1. 是一个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落脚点是实践中养成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全程实践和定点实践结合,指德育实践活动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贯穿于德育的整个过程,创设与德育目标相应的实践活动,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品行修养。比如,五年制幼师专业,一年级进行“讲文明、树新风”的基础文明教育,二年级开展“谦恭礼让”的个人修养教育,三年级进行 “五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四年级进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教育,五年级开展“师德、就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就实现了全程和定点实践的有机结合。

2. 教化和内化、外化相结合。德育过程归根结底是教化和内化、外化统一的结果。教化是教师由外而内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影响的过程。内化是学生将社会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己思想品德结构之中,从而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外化是学生把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信念自主地转化为自己外在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养成相应行为习惯的过程。把教化和内化、外化结合起来,外在社会规范才能转化为学生行为习惯。

一是德育既适合学生“接受范围”又“适度超越”。就是说德育要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着眼于基础品质养成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同时,德育也要有“张力”,适当超越学生现实接受能力,这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提升作用。二是实施生活德育,加强自我教育,实现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三是遵循个体道德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由盲目走向自觉。

3. 专业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其它“各育”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深入挖掘和开发,运用有效的途径、手段对学生施以教育。专业德育与学科德育相比,具有真实可信、内涵丰富、感染力强等特点,能更好地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4. 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社会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广阔天地,也时时刻刻在检验着学校德育实效。只有实现校内外德育优势互补,才能构成强有力的德育合力系统。如“请进来”丰富了德育形式,“走出去”增添了德育的感染力。

(三)“全面德育”——融德育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面德育是指学校方方面面都有教育,即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它的形态结构有三:一是德育内容的全面性。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纪教育。现代学生思想、道德、心理方面问题愈益增多,德育更要坚定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二是德育环节的完整性。德育是一个“规划、实施、反思、激励”的循环推进的过程,德育过程不同阶段运用不同方法,推进才会顺利。三是德育对象的全体性。学生发展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德育在遵循学生品德发展和德育规律基础上,要精心设计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建立学生全体参与德育的运行机制。

(四)“全方位德育”——融德育于学生成长的每处每地

“全方位” 德育指校园中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切因素都具有育人功能,校园处处呈现出教育性。它包括学校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研水平、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等,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学校人际氛围等形态中,反映着师生思想行为、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校园文化。一要形成奋发向上的优良校风,使其对每个学生产生感染力、驱动力和约束力。二要以班级德育、学科德育和自我教育为主,通过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学生品德的提升。三要挖掘学校德育资源,提升合力作用,形成教书育人、管理、服务、环境育人的氛围。四要开辟网络德育,丰富学校德育途径和形式。

(五)校外德育——融德育于学生的校外生活环境

学生思想品德受学校、家庭、社会、个人自身的综合影响,这种特殊性导致了他们思想的突变性、激进性等特点,从而增加了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的艰巨性,单靠任何一方的力量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学校德育为主导,家庭和社会德育共同配合,可使德育效果倍增。

一要提高家庭德育水平。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会、建立家长教育委员会、完善家长会等来提高家庭德育水平。二要发挥社区德育作用。社区德育是整合社区各种教育资源而进行综合性教育的德育模式。社区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先进典型人物、德育基地、文化娱乐、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利用这些资源可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三要发掘环境德育功能。良性社会德育环境对学生成长非常有益。所谓良性德育环境,是一种理想的动态育人环境。表现之一是“横向统一”,即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环境协调一致,构成统一完整系统,形成横向教育合力。表现之二是“纵向一致”,就是环境建设各个阶段承前启后,保持前后连贯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形成纵向教育合力。表现之三是“整体优化”,即综合治理社会环境,从全局角度把改造和创造环境工作辐射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和方面,把社会建设成奋发向上的“空间”。可见,学生生活在良性德育环境中,能全面吸收营养,较好地把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稳定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J].教育研究,2001,1.

[2]程建平.主体性人格培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3]高瑞萍.“社会教育资源”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4]谢安邦.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5]郑仁东.追寻适合的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9.

[6]戚万学.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3.

[7]馮铁山.重视培养学生道德文化自信与自觉[J].教育研究,2014,5.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
高校“四位一体”全员育人新体系建设初探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思考
现代职教视野下职业教育全员育人探究
做最贴心的教育
班级教育小组下实行全员育人的探究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全员育人”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
高校“三全”育人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