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探索如何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2017-05-30薄佩钰屈建萍

高教学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校企联合卓越工程师

薄佩钰 屈建萍

摘 要:通过对国外高校在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基础上,探讨我国高校在实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多角度探讨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校企教学共管机制。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校企教学共管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44-02

Abstract: Through an overview of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and talent-training mod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encountered with during the practice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in China and discusses how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management mechan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 cultivation mode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2010年,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计划的培养目标是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1]。通过“卓越计划”培养的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应能满足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求,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我国现在是工程教育大国,我国的工程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多样性和实用性欠缺;2.评价体系导向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重灌输、轻自学,培养的人才和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不适应;3.产学研合作不到位,企业不重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

目前,有关我国在工程教育本科层次运用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师的教育研究成果较少,大多数都集中在有关高、中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上。因此,对我国应用型高校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现状进行系统性地梳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有助于完善应用型高校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本科层次的教育研究。本文将结合国内外近百年的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研究,探索如何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下的校企教学共管机制,并从我国各高校“卓越工程师”实施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成果及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为完善应用型高校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提出对策性的建议。

一、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办学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育和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国外很多高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上作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提供了的新的培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校企合作最为成功的模式之一。“双元制”模式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技能培训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德国政府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技术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在企业中进行。参加高等职业教育项目的学生,30%的时间在校内接受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70%的时间去企业接受实践教学的培训。学校成立了由学校和企业双方代表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3]。

20世纪80年代初期,合作教育被引入到我国,经过多年积极的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2005年,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工学结合专题会上提出了校企联合办学,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重要途徑。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借鉴了国外较成熟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依据我国工业化发展和教育资源环境的特点,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试验,创造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二、卓越工程师在应用型高校的实践研究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从2010年启动以来,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参与实施,共同探索实践在当代世界格局多变、经济形势复杂的环境下,如何走一条有中国特色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各高校在充分借鉴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托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育资源,积极地对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通过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以清华大学为例[4]

清华大学作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点院校,首批被选为“卓越计划”的试点院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部署,致力于培养“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四个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制定了基本工作思路:“实施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和课程改革;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重点提高工科学的国际视野、团队沟通与写作能力、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

首先,清华大学通过对本科培养方案的修改和课程的改革,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例如,在公共基础课体系上进行改革,加强英语、中文、数学等培养环节;修改了专业培养方案,增加了挑战性师范课程。这些改革举措,提高了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提高了师生互动和课程的挑战度,加强了工科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其次,清华大学通过一些重点工程人才改革项目的建立和推进,如“清华-伯克利全球创业项目”、国际硕士学位、“工程物理(新能源)实验班”等,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知名企业的合作和对技术性工科人才的联合培养,提高了工科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能力,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以淮阴工学院为例[5]

2011年9月,淮阴工学院作为江苏省属地方本科院校,获批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淮阴工学院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举措,着重对学生专业素养和工程技能的进行全方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淮阴工学院近年来大批引进了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承担了大量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工作,但由于青年教师刚刚走出学校就担任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其次,淮阴工学院投入大量资金,与多家企业开展实习环节的合作,学生通过在企业几周的实习经历,生动地了解了企业的环境和管理制度,熟悉了现代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态度不积极,不愿意深入参与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来。最后,通过参加一些实践项目和创新比赛,学生与指导老师一起从项目申报、项目开展、中期汇报、项目结题的完成了复杂的项目规划和实施,对切实提高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相互协作意识和个人研究能力都起到了很显著的作用。

三、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下校企教学共管机制

自从2010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各参与高校积极探索和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在“卓越计划”的基本框架下,各个学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共管机制。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历史悠久的建筑类高等本科院校,应该在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制定本校培养标准,并依据独特的地区经济的特点对校企联合培养进行改革和创新来实现地方校企教学共管机制的建立。

首先,采用本科“3+1”模式贯通式培养。即不改变学制和学位授予条件的前提下,按现有学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生需要有3年时间在校学习,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习。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到企业去进行短期或长期的课程学习或实践。相关的教学环节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课教学、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等。

其次,本科层次学生的遴选可以通过高考录取和校内双向选择两种途径。高考录取中可挑选数理基础好、对工科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校内双向选择是在本科学习一年以后在各专业通过个人申请、笔试加面试的形式择优录取。为了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可参与到未来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当中。企业可参与到学生面试当中,校、企和学生三方签订联合培养协定,学费由企业和学生分比例承担。毕业时,学生和企业实现双向选择。

再次,在实践教学管理上,高校要安排企业参与到专业培养和教学大纲的方案制定中。合作企业需要负责企业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管理和实施,保证学生在企业阶段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以本科生毕业设计为例。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最重要的综合训练,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践练习。在校企教学共管的机制下,应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源于企业或行业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通过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扩大加深。

最后,校企联合培养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養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是目前高校工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应该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不断提升本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鼓励专职教师定期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开展主动学习、实践和交流,直接参与企业运动,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同时,高校要应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住专家、工程师以及企业管理者为客座讲师或教授,担任本科生的联合指导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以此来加强学校师生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指导,与本校教师一同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出以工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Z].2010,6.

[2]谢广元.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研究[J].教育管理,2012.

[3]刘杨,陈叶盛.论国外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及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教育管理,2016(1).

[4]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科专业培养方案[Z].

[5]陈奇,柯永斌.青年教师深度参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6.

猜你喜欢

校企联合卓越工程师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企业生产力系统 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准上岗人”
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实践育人的探索与改革
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职业教育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