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关系论
2017-05-30李贵忠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内容具有诸多特点:政治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皆具;逻辑性和历史性高度统一;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教学目的具有多重性;教材稳定性不强;教材的概括性强。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根据上述特点,正确处理好一系列关系,如科学性与政治性之关系;理论性与实践性之关系;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课程特点;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9-0106-03
Abstract: Various features have been exerted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t is an integration of politics and science, integration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unification of both logic and history, strong colligation of course content, multiplicity of teaching purpose, stability and concision of the textbook. Enhancement of teaching results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be based on its features and correctly handle a series of relationships, such as relations between politics and science, theory and practic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ocial practice as well as relation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aching method.
Keywords: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course features; relationship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各类党员干部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就其内容即教材而言,具有很多极其鲜明的特点,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提高其教学效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教材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即教材的特点,是教学实际的最重要的部分。从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具有以下八个显著特点:
第一,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是一门政治性与科学性高度有机统一的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门学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当代中国的最大的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政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自实践,是对实践的正确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学说的正确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被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必然具有科学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性是以科学性为依托的,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它是一门政治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第二,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理论,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它都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但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一门直接面对当前实际,以解决当前现实问题为己任的学科,因而它又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是最强的。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材既要关注理论,又要直面实践。
第三,具有很强的历史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是一门逻辑阐述与历史表达高度统一的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而展开的理论体系,其内容的连接与统一是依一定的逻辑关系而完成的,是一个有着严密逻辑关系的有机体。但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逐步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完成其体系的构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结合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因此,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必须要把逻辑阐述和历史阐述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之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以及基本内容的。
第四,与其他学科在逻辑和内容上重叠性较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在逻辑关系上和具体内容上与其它学科,特别是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有很多的重叠和交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长历史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讲中国现代历史、当代歷史就不可能不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之历史,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与《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刚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等教材在内容上有必然的重叠和重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教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程又有必然的重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内容,因此,它必然在内容上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有重复。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之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军事、外交、民族等诸多方面,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必然会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军事理论》、《民族学》、《伦理学》、《法理学》等学科有重复与交叉。
第五,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量巨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包含着多学科知识在内的综合性的学术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是非常之广的,包括哲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军事学知识、外交学知识、政治学知识、生态学知识、历史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治国理政、内政外交等诸多方面的理论和政策,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几代领导集体针对不同的建设主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它是一个巨大的综合体。况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一个正在生长的极具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新的理论成果不断涌现,学科内容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第六,承担着多重的教学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教学目的基本任务是知识的传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和系统知识。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也有能力的培养的任务,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和改造社会的能力,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让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教学又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良好价值观养成的任务。让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树立起正确的国情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教学既发挥理论灌输的功能,又发挥感情激发的功能。
第七,“教材”稳定性不强。从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的一般规律来看,凡是称之为是“教材”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滞后性,不论是大学教材,还是中小学教材;不论是学校教材,还是社会性培训教材,其内容都往往都滞后于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一样,也必然存在着滞后性的问题。因为它是以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建设为研究和反应对象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发展和变化是非常快的,所以,就滞后性本身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材比其他学科的教材的严重程度更大。为了克服滞后性弊病,就必须要及时修改教材,教材的修改就必然会导致教材的不稳定。一般学科的教材内容在短时期内,比如五年到十年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是可能的,但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课而言,教材在一两年内就必须要修改。所以这门课程的教材的修改频率要比其他学科高很多,其不稳定性也远远超过其他学科的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材是当今所有的学科教材中最不稳定的一种教材。
第八,教材的表达极具抽象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材内容从表达方式上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一种理论性表达,因而,“实在性”和“具象性”不强。教材表达的观点是普遍性的观点,教材描述的内容是普遍性内容,这些内容和学生所在地区或学生所直接感知到的现象有一定的差距,有时这种差距可能是很大的。因此,学生会觉得有一些疑惑和不解,会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的相信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六对关系
要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提高其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在正确认识这门课程教材特点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以下六对关系。
第一,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政治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必须发挥“政治性”作用,把教材的政治性充分发挥出来。但是,政治性是靠科学性来保证的,弱化科学性,必然就弱化了政治性。因此,我们要想强调和强化政治性,就必须要强调和强化科学性。既要重视和强调政治性,同时必须重视和强调科学性。教师在教学中,切忌片面化,不能因为注重政治性,而损害了科学性;不能因为重视科学性,而淡化政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难讲不是难在传授知识、介绍课程的内容上,而是难在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从而使学生成为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一方面,教师自己要有政治意识,切不能把这门课程看成是一门仅仅传授知识的课程,从而忽视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讲授者要有科学意识,一定要把这一课程作为科学来对待,必须把政治性放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在政治性问题上,教师不但要有政治意识,而且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意识。不但要有政治意识,而且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表达方式。在科学性问题上,教师要切忌教条化和空洞化的讲授,必须要有“科学性”意识,在提高可信度上下注功夫。
第二,必须处理好“面”和“点”的关系。“面”和“点”的关系亦即整体与重点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系是一个大的体系,是个由诸多内容组成的有机体系,各部分内容之间有着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内在关系。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必须要讲求整体性和全面性。否则,学生就不可能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秉持整体意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完整性,要站在全局高度把握教学内容,必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面上充分展开。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内容非常庞大,思想非常丰富,需要传授的知识之体量非常大,因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部讲授完毕,又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重点意识,而且要有善于抓住重点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内容上看,有主次之逻辑层次,有核心内容,有非核心内容,对于核心内容有必要讲深、讲透,对于非核心内容可以少讲或不讲。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性之教学行为又是有可能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面”、“点”结合,既要覆盖全面,又要突破重点。面要到边,点要到底。
第三,必须处理好独立教学与协作教学的关系。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与其他一些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相互重复和彼此交叉的地方,这样,就会出现某一些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老师反复讲述的现象。其结果,不仅浪费老师和学生有限而又宝贵的时间,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协作精神和协作意识,还要有协作能力,正确处理好本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协作关系。协作关系的处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本学科与其他课程的外部协作。要做统筹计划,与各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产生协作计划,做好分工,对于讲授内容作出宏观性的协作安排。克服“教霸”心理意识和做风,自觉做教学协作的表率。其次,本学科的内部协作。要有“优选”意识,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的特长和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教学的内部教学方面,要改变那种一个教师一讲到底的“包揽”性做法,而是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分设专题,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担任。既发挥各专业教师的特长,又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形成集体智慧的综合教学能力。
第四,必须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之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产物,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反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个理论都是植根于活生生的和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理论,它来自源于实践,又在与实践的互动中发展。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不联系实践不行。可供联系的实际内容非常广泛,不过联系的重点和主要点应该是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当前的重大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增设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热点问题的讨论方式,把与教学主题联系密切的现实生活中的丰富信息引入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时效性元素,拓宽了面向现实的视野,了解学生中有什么热点难点问题,并且认真加以梳理和研究,利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生动的实践,对学生关心关注的较为普遍性的热点问题做出科学引导,并加以有针对性的回答。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客观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走进课堂,为学生进行讲学,也可以邀请社会热点问题的当事人,进行现身说法。针对于当今学生普片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当地社会的实际情况,如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地方性问题,如社会的收入差距在各地方的不同表现等具有极强现实性的问题,可以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积极引导学生调查研究,思考问题,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参加社会实际的情况和实际效果,给出实践课成绩,并折合成一定的比例计入本门课程的总成绩。同时,教师自身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的绝大部分教师都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对社会了解不够,许多教师对理论的了解基本上是书本来书本去。所以,教师自身也应该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高理论水平和理论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应该解决支持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为教师参加社会时间提供机会和方便。
第五,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性教学方法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很强,说理性强,因此,教师必须发挥传统的“讲授”法,通过深入、生动的讲述,讲理论讲透。同时,教师也必须充分重视和运用现代新媒体手段,利用现代多种新媒体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理论阐述的感染力度,增强理论内容的吸引力度,增强理论宣讲的影响力度。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冲动大大提高。如在讲授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时,可以将我国各地的生态现状拍成电视短片,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使得学生对我国生态现状有非常直观的理解,从而使得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其二,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通过编写“校本”教材或专题讲座,将地区性社会主义建设的素材纳入教学中。这些实践是学生亲眼所见的,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将这些材料纳入教学中,会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度,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第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目标具有多重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不能满足于知识层面,而应该在‘是什么的基础上努力向‘为什么方向发展。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修订说明[J]. 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15(10).
[2]李贵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特点及教学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
[3]顾钰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实践的几点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
[4]徐志宏,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
[5]陈战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