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究

2017-05-30仰义方

高教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

仰义方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为适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高校思政课的新要求,高校思政课需要做到普及与提高、理论与实际、原则与方法的有效结合。当前提升高校思政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需要在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学内容的现实化等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9-0052-02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main front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order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Marxist populariz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be popularized and improved,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hould be effectively combined. At present, a variety of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for example,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and the practicality of teaching content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university student

从人生发展阶段来说,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接受何种教育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因此,以思政课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是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是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必然举措。

一、逻辑起点:高校思政课是推进马克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最新理论成果从由深奥到通俗、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满足群众对理论接受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化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本质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將思政课设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这一规定从根本上明确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凸显了思政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作用。

第一,从课程属性来看,高校思政课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独特优势。与大学生接触的专业理论课和其他公共课相比,思政课除了知识性传授之外,还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质。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的选用教材、教学纪律、师资队伍、学科体系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决定着思政课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且不可替代的政治性。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向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二,从价值导向来看,高校思政课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价值导向功能。为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提升高校办学视野的需要,当今众多高校提倡开放式社会化办学,这对增强高校办学能力、开阔办学思路、扩展学生视野等方面大有益处。与此同时,复杂的外部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例如,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利益主体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必然或多或少地反映到高校中来,进而影响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正确评判。高校就有责任与义务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而高校思政课讲授的“我们提倡什么”与“我们反对什么”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观念多元化和指导思想一元化间的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从而确立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规则意识,培养其社会发展所要求的道德理念[1]。

第三,从人才培养来看,高校思政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高地,又是人才输出的基地,高等教育事业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责,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性质是确保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条件。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是否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能否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直接考验着这一群体的综合素养。大学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要群体,高校思政课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以大众化时代化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以课堂与实践活动为平台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的认同与支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现实诉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高校思政课的新要求

目前高校思政课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卓有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领导层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较之前明显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政策的理解更为深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今天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普及与提高结合上,高校思政课既需要在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上下工夫,也需要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上做文章。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传授基本政治常识和灌输意识形态的双重功能,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就要求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内化于心,高校思政课传授基本政治常识的价值在于此;另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内化于心的基础上,做到外化于行,体现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这一效果着重体现为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突出体现为大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层面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统一。

其次,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上,高校思政课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向大学生阐释清楚,也需要运用多种渠道和载体以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政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在封闭空间内向大学生单向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是以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与贯彻为着力点,实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成果的切实认可与支持为最终目标。

再次,在原则和方法结合上,高校思政课既要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原则开展教学,也需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旨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需要多样化的方式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目前众多高校在实践层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作了积极探讨,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应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形式和网络教学形式,不断满足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

三、实践路径: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实现程度,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为此,抓好高校思政课建设成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抓手。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正因高校思政课的特殊地位,相对于其他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师而言,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总体上,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政治立场坚定、态度认真负责,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对课程本身的性质认识不足,出现教“马”而不信“马”,研“马”而不行“马”的问题[2],这是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阻碍性因素。一是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实践、自我提升的制度,为思政课教师主动“充电”提供平台,增強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通过学术讲座、师资培训、团队活动以及鼓励教师学术深造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为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打下扎实基础。三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以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的方式发挥团队智慧,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第二,推进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教育环境的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需要考虑大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教条式”的教学方法。目前众多高校结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考虑课程性质与学科发展规律,在现实层面提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构成的多元立体教学新模式,从整体上构建了思政课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一是通过理论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的方法促使大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帮助大学生将教材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转变为自己的信仰体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是通过实践教学形式,以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为主要载体,促使大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提升其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三是通过网络教学形式,以开放式网络平台为载体,使学生从网络资源库中学习理论知识,并将疑难问题反馈给教师,进而大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第三,促进教学内容的现实化。现实化就是说为使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内容鲜活而不是呆板的教条,使课堂教学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必须把理论阐释的内容结合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并与当前的实际联系起来进行讲解。[3]高校思政课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大学生必修课程,若采取传统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一块板”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达到国家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要求,难以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知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需要紧紧密切学生生活实际,掌握学生本身的理论需求,贴近学生生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诸多困惑以及模糊认识,从而坚定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高度认同。

参考文献

[1]李雅儒,赵雪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载体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2(5).

[2]曹顺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3]李祥兴,王先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