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

2017-05-23贾雅琼尹艳清俞斌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6期
关键词:双一流

贾雅琼+尹艳清+俞斌

摘 要 通过对“双一流”精神的领会,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现状,提出加大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明确“应用型”的建设目标、优化“应用型”的师资结构、完善各项保障制度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 双一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30-02

Abstract After the study of Double-Top, the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teams at newly local established colleges ar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ose, four advic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pplied teaching teams are proposed: 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make the goals clear,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logistics support.

Key words double top; newly local established colleges; applied teaching team

1 前言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2016年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定“双一流”实施办法。至此,“双一流”作为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之后,对高等教育建设的又一大手笔。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硬件基础较差、学科建设起步晚、本科教育意识不强等客观原因,很难参与世界“双一流”大学的竞争,只能找准定位,自寻出路,努力創建国内一流应用型学院,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而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就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建国内一流应用型学院的关键,值得深入研究。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现状

团队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 滁州学院吕吉和吕武在文献[2]中对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各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学团队数量普遍不多,且公办学校明显多于民办学校;团队质量也参差不齐、普遍较低,国家级教学团队只有1个,省级的也不多,绝大多数是校级教学团队,且省级以上教学团队的分布也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民办高校的质量更是低得惊人;学科分布也较不合理,工科偏多,而文科主要集中在基础课和公共课;建设时间太集中,主要集中在2009—2013年之间,暴露出应付性,后劲不足,缺乏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团队建设目标不明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目标定位或多或少存在过低或过高现象。定位过低,是因为学校管理层尤其是团队负责人(大多数由领导干部兼任)的“专科影子”太深,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出来,本科办学意识不强;定位过高,是因为盲目学习、拿来主义,没有实事求是,没有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自觉地模仿传统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而传统本科院校(特别是985、211工程大学)教学团队更多是定位于研究型,具有高深学科理论水平,这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不切实际[3]。另外,“应用型”体现不突出,多为现有教师的“优化组合”,缺乏新鲜力量和工程实践,“应用型”的动力不足。

团队结构不合理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师资队伍在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以及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一是表现出年龄、职称“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难以很好地实现“传帮带”;二是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意识不足,难以进行建设探索;三是师资来源几乎全是

“从学校到学校”,既缺乏项目和工程实践经验,又缺乏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经验,难以担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重任[4]。

团队保障制度不完善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数由大专院校或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来,教师多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团队意识,没有合作精神,几乎没有建立任何与教学团队建设相关的保障制度。具体体现在:缺乏成员遴选制度,致使团队成员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缺乏绩效考核制度,一些团队成员整天浑浑噩噩,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不知何所为,毫无成就感;缺乏考核评价制度,团队成员认为做不做都一样,坐享其成,毫无危机感;缺乏经费保障制度,团队成员缺乏发展的平台和经费保障,只能“空谈主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

加大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双一流”精神,认真领会国家中长期发展思想,立足地方产业特点、面向行业需要,根据学科或专业的优势顺序,先后建设应用型教学团队;要敢于发现和承认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在“零”中求突破,知耻而后勇,加大力度建设应用型教学团队;要整合资源,从已建的校级应用型教学团队中遴选出优秀的推荐申报省级的,再通过建设,从省级当中遴选出更为优秀的推荐申报国家级的;要把建设应用型教学团队作为一流应用学院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不懈,放眼长远。

明确“应用型”的建设目标 创建一流应用学院和建设应用型教学团队都是新兴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深入领会对于教育部通知精神的解读,密切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的产业特点,摸着石头过河,不怕失败,积极探索。但是在探索的同时,必须明确“应用型”是团队建设的目标和灵魂。领会精神,就是要求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切莫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结合学校实际,就是要摸清家底、整合资源、突出优势、以点带面,通过量变实现质的飞跃;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就是要深入企业、市场调研,了解企业所需、市场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企业之所需、学企业之所长,从而为企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優化“应用型”的师资结构 应用型教学团队必须要有合理的人员结构,一方面,擅长“单打独斗”的教师因没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而不能作为团队成员;另一方面,纯理论教学型的教师因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和竞赛指导经验,也不能成为团队成员。因此,必须通过“内培外引”的形式优化团队人员结构,原则上团队教师均为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双师型”教师。一是要求所有团队成员通过各种培训和活动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甚至是服务精神和牺牲精神;二是通过派遣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难题积累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申报企业的各项横向项目提升工程能力,组织教师参加行业特许的资格培训,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三是注重对具备工程技术和行业实践背景人才的引进或全职聘用;四是将这些成员有机组合、取长补短,共同学习与交流,从而实现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力。

完善各项保障制度 合格的应用型教学团队,必须具有团队成员遴选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成员遴选制度是为了实现优胜劣汰,保证团队成员的先进性;绩效考核制度是为了实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保证团队成员的优越感;考核评价制度是为了落实团队及成员责任,保证团队的健康发展;经费保障制度是为了提供团队的建设经费,保证团队的建设平台和发展空间。

4 结语

学习“双一流”、创建一流应用学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追求目标,建设应用型教学团队是创建一流应用学院、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核心保障,必须要深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DB/OL].[2015-11-05].http://www.gov.cn/.

[2]吕吉,吕武.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现状调查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6(1):126-129.

[3]黄莉,叶如意.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95-98.

[4]卢虹.高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3):89-92,97.

猜你喜欢

双一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大学长啥样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