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2017-01-05张灵李红宇

关键词:自主权南通双一流

张灵 李红宇

摘 要:《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文件精神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启动实施“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然而,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生源危机、办学自主权缺失、与地方经济互动不够等现实问题,应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大环境下,以“双一流”大学建设为背景,思考地方高校自身发展方向。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32-03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方案》),同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方案》,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要求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这对于我国地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我国地方高校发展现状

2016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的首份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下称《质量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5年的16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井喷式增长,新建本科院校达403所,接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一半。全国现有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新建本科院校分布于其中的196个城市,布点率达57.82%。教育经费方面,2013年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在10年内增加3.6倍,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加4.9倍。固定资产方面,2010年至2014年年底,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57%;师资方面,4年间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2倍多,且过半数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

《质量报告》数据高度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跃升世界中上水平,“硬指标”成倍增长,“软实力”显著增强,其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分层分类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但就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发展现状来看,高等教育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能完全满足“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二、当前地方高校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生源危机

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增长趋势逐渐放缓,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1061万的顶峰,此后逐年下降,至2013年降到912万,5年减少了149万,减幅达14%。据统计,北京、江苏、湖北、浙江等省份2016年高考报名人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北京、辽宁、江苏等省份更是创下近年来的新低,江苏全省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7年下降,相比2009年减少了18万多人。

在生源数量减少的同时,高校招生人数却不断增长,全国计划录取比例不断攀升,2013年达到76%,创历史新高。即便是高考生源大省河南,录取率也在5年间从42%攀升至78.2%。2016年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为36.04万,全国高校在江苏录取各类新生32.7万人,录取率达90%。同时“弃考族”规模逐渐扩大,弃报到人数不断增加[1]等现象日益严重。

综合多项统计数据可见,生源危机持续发酵已为高校生存带来严峻考验。

(二)高校办学自主权缺失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充分保证,其一是基于学术自由和大学传统的高校自治;其二是基于市场规则和效率优先的自治。我国地方高校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内外教育环境以及发展阶段的不同,高校办学自主权却一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2],国内高校在诸如学科调整、专业设置方面自主权仍然不够。专业申报时间和数量有限制,申报流程也相当繁琐,一个新专业的申报要经过5个流程,申报可达5年之久。尽管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但目前高校,尤其地方高校的自主权问题仍是动态调整专业面临的一大难题。高校自主权的落实与扩大无论是在高教理论还是在高教实践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3]。

(三)教师考核机制不健全

《质量报告》明确指出,中国高校目前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绩效评价不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结果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特定权利和义务。高校教师为应付考核、晋升职称而致力科研,宁愿用大量时间钻研论文,不愿用心上好一堂精彩的课[4]。曾经引起社会热议的川大教师“自白书”,以及清华大学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缺论文而无法晋升“非升即走”[5],这些现实问题反映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提高,无法为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输送大量复合创新型人才。

(四)学科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一直以来,地方高校单纯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重专业设置,轻专业建设,所设专业缺乏特色,导致“千校一面”现象严重,“同质化”的中国高校不得不思考并迅速调整自己的定位。

以江苏省南通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3所地方高校为例进行比较。南通大学共有23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设有100个本科专业,涵盖10个学科门类;扬州大学共有26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设有120个本科专业,涵盖12个学科门类;苏州大学共有24个学院(部),设有131个本科专业,涵盖12个学科门类。在学科门类的设置数量方面,苏大和扬大比通大多设哲学和农学两个门类;在专业种类设置数量方面,通大与苏大和扬大的对比见图1、图2。

由上两图可知,仅看南通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这3所地方综合性高校,专业相似度就达到了平均70%,高校没有因地制宜,实现特色发展。

(五)与地方经济互动不够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经济社会在不断与时俱进,而地方高校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没有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有效互动。

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实现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走势,从国库收入总量与结构的变化数据看,南通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6]。南通作为中国老纺织基地之一,在产业行业新发展过程中,急需新材料研发、印染和成品复合型人才,然而南通大学对该特色产业的发展重视度不够,专业设置缺乏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对纺织行业的发展人才供给量不足。同时,南通是海洋大市,拥有166公里长江岸线、206公里黄海岸线,管辖海域面积8701平方公里,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7]。注重陆海统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率先建成海洋强市,是促进南通社会经济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南通大学未能审时度势,此类专业设置少之又少,且唯一相关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也多年没有招生。

三、地方高校发展应对举措

地方高校应紧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大好时机,依靠国家对教育的宏观调控,依据自身发展历史、区域优势,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提高办学效率,激发自身内生动力和发展动力,突出优势学科专业,提高知名度,走特色发展道路,在“双一流”建设中脱颖而出。

(一)课程组合专业,向学分制过渡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各领域人才需求的快速更新,地方高校对专业设置的调整没有充分的自主权,无论经费、师资、硬件设施还是制度,地方高校相比985、211一类高校劣势明显,其未能实现完全学分制改革。在“双一流”建设这一机遇面前,地方高校应根据经济与人才需求形势,通过灵活调整课程组合的方式,实现专业的调整。如市场营销专业,在互联网和电商业迅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市场营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电商时代的来临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在保留原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组合传统营销与相关电子商务方面的课程,使营销专业的人才在掌握了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也具备时代需求的电商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课堂质量是一个学校学科建设的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高校教师对待大学课堂的态度与方式。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地方高校优化资源配置,适当调整教师考核机制,加大教学质量的评价比重。如随着薪资决定机制中高校自主权的逐步增大,高校教师薪资已形成了鲜明的二元化结构特征,高校应当健全教师薪酬激励机制,适当调整与教学质量相关的比例,引导高校教师将重心慢慢放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要加强评教制度建设,领导、专家、同行到班听课打分,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其真实的反馈信息对于了解教师上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配合区域经济发展,建立终身培养体系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地方高校要明确发展目标,从特色化视野审视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共生的关系,理清地方高校专业调整的思路,明确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使地方高校的专业调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有效的无缝对接,使地方高校真正成为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据《2016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度仅为59%。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所需人才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个职位在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求职者迅速掌握另一领域的核心知识,求职者本身也需要一个渠道来掌握这另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地方高校需较好策应地方经济发展,形成高校的区域特色,建立复合型人才终身培养体系,为本地区的人才提供持续学习的渠道,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同时,这也缓解了人才流失与引进带来的财政压力。

(四)预测人才需求,引导地方发展

高校不应一味尾随市场发展来适应市场需求,而更应做好人才需求预测,使专业调整具有超前性,这需要地方高校、政府部门以及各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完成预测及论证。根据南通市2014年发布的《南通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地铁建设对于二三线城市甚至未来的道路交通发展来说都将需要大量人才,南通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与南通地区长远的发展需求主动呼应,提前根据该行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交通运输专业的相关课程,此专业大学毕业生就能留在南通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事业。南通纺织产业行业急需新材料研发、印染和成品复合型人才,南通大学应设置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为先进纺织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及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下,地方高校需与区域经济、地方经济接轨,找准定位,根植历史,办出特色,做好内部管理,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下,寻求更好更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洪池,李文燕.我国高校生源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高教探索,2014,(03):123-126.

〔2〕赵上.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历史演进和现状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2,(6):6-8,14.

〔3〕卢晓中.高校自主权:落实或扩大?——基于国家教育政策文本的简要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6-8.

〔4〕洪建娣,陈峰.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纠纷的司法介入——以化解高校自主权与教师诉权冲突为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88-93.

〔5〕李宝斌,许晓东.高校教师评价中教学科研失衡的实证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9):76-81,123.

〔6〕吴琼.国库视角下南通市“十二五”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及“十三五”相关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6,(21):47-48.

〔7〕陈峰燕.加快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全国商情,2016,(15):62-64.(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自主权南通双一流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尊重老年人的婚姻自主权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新规发布,确保消费自主权
特定国情教情中的中小学校自主权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