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和转喻思维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17-05-21桑士林

文教资料 2017年7期
关键词:转喻综合英语认知语言学

桑士林

摘 要: 在综合英语教学中,传统教学多关注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能力的积累。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本文拟从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两个方面, 探讨在综合英语教学中运用隐、转喻思维来突破学生英语词汇瓶颈和解读文章深层含义的问题。

关键词: 综合英语 隐喻 转喻 认知语言学

在综合英语教学中,传统教学多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功的积累,我们尝试将英美文学欣赏融入综合英语教学中,希望通过提高阅读技巧、开阔阅读视野、扩大阅读量增加学生词汇量。实践证明,此举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如何突破英语词汇瓶颈、解读文章深层含义和灵活创新运用语言,依然缺乏高效的方法。本文试图从词汇教学和阅读方面探讨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引入隐喻、转喻思维解决上述问题。

一、隱喻和转喻的定义和区别

认知语学言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Lakoff和Johnson主张转、隐喻是人类概念创造所借助的两种基本心理策略”。“L & J说:我们的许多经验和活动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是由隐喻建构的”[1]。 Aitchison说:“隐喻,即用另一个名称来称呼这一事实。”[2]“隐喻的中心不是语言,而是思维……隐喻可以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次上体现,可以体现为单词、词组、句子、也可以体现为语篇。”[3]

“转喻是一种特别类型的心理映现,即通过理解一个人、物体或事件的显著部分来认识整个人、物体或事件(Lakoff &Johnson 1980;Croft 1993)”[4]。“国外以Abdul Gabbar Mohammed Al-Sharafi为代表,认为转喻不仅对词汇层面的概念关系可以做出解释,而且更多的是一种超过词汇层进入语篇层的意义表征延伸,转喻的指称之力已经被看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个主要因素。他认为转喻由两种主要关系来实现,即邻近原则(contiguity)和因果原则(causality)原则,邻近原则实现部分-整体、整体-部分关系,这种关系被认为是转喻语篇模式中最相关的邻近关系。因果原则体现为以因代果和以果代因的关系。这四种抽象关系能解释形式、认知和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5]。

那么如何区别隐喻与转喻呢?“就认知域而言,隐喻属于双域间的跨域映射,而转喻则属于单域内的域内映射……从映射的认知基础而论,隐喻和转喻的基石分别为相似性和邻近性;从认知功能看,隐喻具有有益于理解的作用,而转喻则具有指称功能;就特征凸显而言,隐喻属于相似凸显(resemblance——prominent),而转喻则属于关联凸显(association-prominent);此外,就语义表现形式而言,隐喻的表现形式是‘A如B或‘A is B;而转喻则是‘A代表B或‘A stands for B。简言之,隐喻具有判断性,而转喻具有替代性”[6]。

二、在词汇教学中隐喻思维有助于扩展词汇

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胡春洞等人对词汇教学的观点是:“广义的词汇教学就是整个英语教学。具体地说:教词汇=教文化;教词汇=教交际;教词汇=教思考;教词汇=教学习;教词汇=教语言。”[7]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四级考试要求掌握大约8000个词汇,专业八级要求掌握13000个词汇。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和深度掌握单词的多种意义、多种用法是词汇教学的重要任务。单词的记忆不仅仅是死背硬记单词拼写和对等意义,这样记单词又难又累,有词缀记忆、近义词和反义词扩充等方法帮助记忆。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多义词的记忆。在英语词汇中一词多义的引申现象与隐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对隐喻的理解将有助于学生对多义词的记忆。

“束定芳也有过如下评论:‘隐喻是语言中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我们似乎可以说,隐喻是语言变化的先导……它总是处于不停地变化之中……从语言的本质来看,以隐喻促成词汇的语义变化符合语言以简洁为贵的经济原则,符合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恒久的创造性、新颖性和生动性。”[8]。

单词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词的具体义项与抽象义项之间有着隐喻或转喻联系。在学习了单词基本意义后,就能以该基本意义为起点或中心,按照隐、转思维方式通过认知联想,找出该词多意义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语义延伸过程,从而形成一个词的有联系、有规律的多义范畴网。单词的多种意义之间不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了解了这种隐、转思维方式,记单词就形象轻松很多。

“一般来说,词汇语义扩展的方式有三种类型:一是连锁变化型,指各种扩展意义从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出发,一个紧接着一个地发生变化,如同一根链条,一环一环地相连在一起。二是辐射变化型(radiation),即各种扩展意义从同一个中心辐射而来,而这个中心往往不是一个词的基本义。三是前两者的混合型,即连锁辐射型结构”[8]。在课堂词汇教学中,我们优先讲解词汇的原型意义即核心意义,因为核心义项是最典型、最直接的意义。同时,重视词语隐喻意义的介绍,即帮助学生掌握词语内部的基本词义、隐喻引申词义、词汇搭配、近义词比较等,为学生打好词汇基础。掌握词汇的隐喻扩展意义已经成为学习新词汇和一词多义的一项重要内容。

“隐喻一般是从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2]。我们以动词“revolve”为例,原型意义“旋转,环绕,转动”,例句:The earth revolves around the sun.地球转绕太阳旋转。逐渐引申为“以……为中心,以某物为主要兴趣(或主题)”,如:His whole life revolves around surfing.他一生都在做与冲浪相关的事。The discussion revolved around the question of changing the clubs name. 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改变俱乐部的名称[9]。词义的变化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有形到无形的隐喻延伸过程。

以“withdraw”为例,“withdraw(动词)的原型意义是:1.撤回,撤离→2.停止提供,不再给予→3.退出(从某行动中或组织里)→4.提取(银行账户中的款)→5.收回,撤销(说过的话)→6.脱离(社会),不与人交往”。在这个词中,我们看到有6个词义, 其中核心意义是“撤回,撤离”,隐喻延伸意义:从原型意义(人或事物的)“撤回”引申到不同领域中:1. 从某个组织或行动中退出(跨领域延伸);2. 收回说过的话(从具体到抽象的延伸)3. 提取(银行账户中的款)跨领域延伸,进入银行业;4.脱离(社会),不与人交往(从有形到无形的延伸)。形容词“withdrawn”表示“沉默寡言的,内向的,怕羞的”[9],也是从动词引申意义“不与人交往”继续引申转指人的性格内向。隐喻在词义的延伸中起到了重要的扩展作用,从基本词义到跨领域多词义的演变,单词的各种意义之间不是孤零零毫无关联的,它们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隐喻的方向十分重要,身体的影响一方面向外延伸到环境特征,另一方面向内延伸到心智之中”,即“近取诸身,遠取诸物”[2]。了解词义隐喻延伸的发展方向后,单词记忆相对就有规可循。这种从有形到无形、从具体到抽象的词义跨领域引申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单词的多词义和多用法理解应用,帮助他们打开思路灵活运用单词,不会因为是第二语言学习而自信不足、缩手缩脚。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一些词语的创新隐喻用法,这时词语的喻义在词典中是无法找到的。“Ricoeur曾说过‘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也就是说,孤立的词不可能成为隐喻,隐喻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产生。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指上下文或词语的搭配或前后组合关系;非语言语境指交际环境和文化背景等。由于词语的创新隐喻,即活隐喻具有不穷尽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10] 。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和阅读带来更多的困难,只有结合上下文语境才能准确分析出词语的准确意义。

三、 在阅读教学中转、隐喻思维有助于解读文章深层含义

文贵含蓄,语言学习中重要的是对言外之意的准确理解。理解了隐喻和转喻,就比较容易解读作品要表达的真正含义。雅各布森认为在文学批评中,诗歌中更多用到隐喻思维,而现实主义作品中更多体现转喻思维。“两者均涉及用一个意义明确的源域暗示一个含蓄的目标域。读者需通过推理,首先明确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而基于转隐喻关系的语用推理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完成这一推理过程至少需要三个要素参与:语境 、假设与演绎规则(即关联性)。转喻和隐喻在其中起着演绎规则的作用。话语接受后需要以假设为前提,利用各种语境(尤其是认知语境)信息,依据演绎规则,找出最佳关联,才能准确推导出超载的信息”[1]。

例如:海明威的《雨中的猫》“描写了一位妻子因长期被丈夫忽视,而缺乏安全感。海明威并未直接刻画,而是假借她对雨中的一只流浪猫的情感移置,来转喻她的情感”[1]。同样的技巧也可见于杰克·伦敦的《生命的法则》[11],依照印第安人族里的习俗,老酋长科斯库什因为年迈被一个人留里雪地里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酋长儿子带着族人奔赴远方寻找食物。小说描写了在生命最后,被狼群围绕的老科斯库什脑海中的数段闪回。“闪回是影视作品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常用手法——利用突然插入的某一场景的短暂画面,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起伏”[1]。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闪回一定是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他和儿时的伙伴青哈亲眼看见一头年老落队的老驼鹿和一群饿狼徒劳无功、血腥残酷的殊死搏斗历程。这个闪回转喻了老人面临死亡时的恐惧与绝望,同时转喻了老人在一生残酷的生存竞争中逐渐形成的死亡观: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11]。

四、结语

通过隐喻和转喻写作手法,作者营造了一个个新颖广阔的想象推理空间,促使读者思考作品纷繁复杂的表象下所隐藏的深刻喻义。读者开始读时会如云里雾里,只有在运用隐喻和转喻思维并获取了大量语境后,才能解读出文章真正的含义,找到意义的延伸所指。由此看出隐、转喻思维不仅对词汇词义的扩展记忆和灵活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中对学生解读作品的深层意义也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学生隐转喻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非常重要,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没有真正掌握隐转喻思维,语言技巧再好也只能算是门外汉。

参考文献:

[1]戚涛.解码冰山——海明威文体的认知语用阐释[J].江淮论坛,2013(1):170-178.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92-294.

[3]任绍曾.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130.

[4]张辉,周平.转喻与语用推理图式[J].外国语,2002(4):46-52.

[5]魏在江.概念转喻与语篇衔接——各派分歧、理论背景及实验支持[J].外国语,2007(2):31-33.

[6]龚鹏程,王文斌.“体验哲学视域下的隐喻和转喻界面研究”[J].外语研究,2014(2):2.

[7]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8]候奕松.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106-107,99.

[9]A. 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2392,1771.

[10]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98.

[11]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Cameron Lynne & Low Graham Edited.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隐喻的研究与应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3]陈香兰.语言与高层转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4]Jakobson, Roman. “Two Aspects of Language” in 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 [M]. Julie Rivkin and Michael Ryan, eds. Maiden: Blackwell,2004:76-79.

[15]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M].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16]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著,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17]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15.

[18]束定芳主编.隐喻与转喻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大学出版社,2011.

[19]张辉,卢卫中.认知转喻[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0]张沛,著.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转喻综合英语认知语言学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基于PBL的高职综合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与高职《综合英语》的深度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