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教学案例
2017-05-18高荪芳
高荪芳
【摘要】基于《数学》课程本身的抽象、难于理解的特点以及中高学生自身的学业情况,案例通过与生活中的实际场景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抽象与解决,理解数学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两点间距离公式 中点公式 几何画板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145-02
一、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对培养学生学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思维方法至关重要,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
2.数学思想与方法:解析几何;数形结合。
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距离中“爱”的表现;了解解析几何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理念
1.注重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能力实际衔接,贯彻“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具体——抽象——应用的办法。
2.让学生在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领会数学的方法。
3.把数学与实际生活、工作情境相联系。
4.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PPT、几何画板、CAD。
二、案例呈现
(一)导入新课
故事引入:PPT图片中一位母亲和孩子正在抬水,只见母亲用手费力地拉着水桶尽量使水桶更靠近自己,孩子“骄傲地”地向前走。
问题1:妈妈为什么把水桶使劲拉向自己?
问题2:水桶放在中间对妈妈和孩子是不是更“公平”?
问题3:如果那个孩子是你,你知道长大后该如何做?
让学生在“距离”中感受爱是什么,同时体会在成长过程中承担责任。体会爱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要落在一桩、一件日常生活的小事上。
(二)新课讲授
(1)承前启后
A.回顾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如何计算?——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复习。同时强调数轴上点的“一维”性,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二维”性以及空间坐标系的点“三维”性作好铺垫。
B.勾股定理回顾:先从具体问题开始,引出数学中要探究的“唯一性”概念定义。
问题4:若小红从“原点”出发,沿X轴正向走了3M,再沿Y轴正向走4M到达A点,则小红到A点共走了多少M,从原点出发小红到A点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解决问题:从问题出发,认识到从一点到另一点有无穷多的“路线”可走,但两点间的“直”线段距离最短。在潜移默化中将数学的思维方法体现出来。
C.平面向量回顾:因平面向量刚学习结束,可以将要用的三个知识点即向量的坐标表示、模的计算和向量相等让学生回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一般抽象
A.将坐标系中任意两点的横坐标、纵坐标进行“投影”,将“二维”转化为两个“一维”(解决问题方法:将“新”转化为“旧”来解决),然后“构造”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B.确定向量模的计算,由向量的减法运算可知任意两点表示的向量坐标,然后由向量的内积与模的关系可知距离公式。
C.若P为两点的中点,由向量相等的定义可知P点与端点的坐标关系,从而导出中点公式。
(三)应用练习:从抽象到应用,练习要有层次。
问题5:计算A(1,5)、B(3,4)两点的距离及中点D的坐标。
问题6:已知三角形的三点A、B、C,求各边上中线的长度。
问题7:若有点E将AB分成1:2,求E的坐标?如果是1:N呢?
(四)归纳小结
回顾公式的导入过程,在例题讲解和练习的基础上再次加深理解,鼓励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进行问题抽象,完成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对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积极的表现予以具体的鼓励,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强调。
(五)作业布置
1.联系生活中的距离测定实例,要求学生积极地深入建筑等相关领域当中,或在网上搜集距离测定的实例。
2.课后习题完成(注重理解,先慢后快,賦予意义,有意识培养抽象思维)。
三、案例教学后反思
本次课堂教学设计中,改变了传统的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直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即“几何画板”软件完成坐标的建立、点的确定及标注、坐标距离的计算及中点的标示。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会使用软件,为后续专业课程及CAD软件的使用打好基础。和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相融合,使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与学生的“前拥知识”结合,从学生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认识事物的过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思维形成的过程。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将人文情怀始终贯穿其中,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