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建构研究综述

2017-05-18李秀锦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语用学

摘 要:本文从语用学角度,从研究背景,相关理论,研究对象等方面入手分析身份建构,发现语用身份视角下的研究,主要采用语言适应论和言语顺应论为指导,身份建构目的是为了促成交际的成功。期望通过对国内语用学的文献梳理,为在语用学领域开展身份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语用学;身份建构;言语适应论;语言顺应论

作者简介:李秀锦(1993-),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2

一.引言

“身份”(identity),又叫做“认同”,或者是“身份认同”,是当前众多领域研究的关注热点。“身份”这一概念,在社会学领域主要是指社会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属性或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Stryker,1992);在二语习得领域,Norton Pierce 将“身份认同”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并将“身份认同”定义为“一个人对自我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解,是关于这种关系如何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建构起来的,以及个人怎样看待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Norton Pierce,1995)。

近几年,人们开始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研究在交际语境中说话者身份动态建构的相关问题。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Leech的“礼貌原则”以及Levinson的“面子理论”,这些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语境因素对人们的话语选择及身份的建构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交际中就可能出现对自我身份和他人身份的再现与建构,以及相关的语言形式及语言策略选择。

二.语用身份研究背景

陈新仁(2013a:27)将“语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或者 identity in use)定义为“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交际者在会话进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对这种在线身份的动态建构则成为“语用身份建构”(陈新仁,2013b)。在语用学的研究中,交际者的身份在交际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建构观的理论认为交际者的身份是在交际中建构起来的,并非事先设定或提前安排好的。一个的身份具有多元性,并非在交际中同时起作用,只有在当前交际的语境下使用的身份才有作用。“只有正确把握说话人发出特定话语时所使用的身份以及对听话人身份的构想,才有可能正确把握话语意义。”(陈新仁,2013b:3)本文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将结合2007年至2016年近10年的国内语用身份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语用身份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导向。

三.语用身份的相关理论

基于各种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建构研究,其应用的主要理论有Howard Giles(1973)的言语适应论(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和Vers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两者都认为在交际语境中,人们的身份是随着会话的推进而不断改变的。

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身份建构,需将交际双方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中。语言顺应论(Vershueren,1999)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而且身份是通过言语行为体现出来的”,因此,“身份的建构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袁周敏,2012:32)。这个选择的过程包括三个特征:可变性,商讨性以及顺应性。可变性使语言选择可发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而且,每一个单一的层面都具有多种动态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使语言选择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在语境的制约下加以协商,是动态性的建构;顺应性是指人类能够从各种变异可能的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以满足基本的交际需求。而且,顺应性具有双向性:语言成分的选择顺应语境;语境的选择也顺应语言成分(袁周敏,2012;袁周敏,陈新仁,2013)。根据语言顺应论的要求,交际者一般总是在交际需要指导下有选择性的顺应相关的语境,从而实行增加实现交际成功的机会。

四.语用身份的研究内容

4.1稱呼语研究

根据Hartmann & James(2000)对称呼语的研究,认为称呼可包括个人姓名,专业称呼,敬称,社会头衔及昵称等(陈新仁,2013a)。交际者可通过称呼语建构身份。根据顺应论这一理论,如果说话人存在着特殊交际目的,那么该说话人在做出语言选择时,会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意识的采用不同的称呼语,以追求交际目的的成功实现。同时,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还起着身份标记的功能。陈新仁(2013a)以《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为研究语料,探讨了清朝中国社会交往语境下自称语构建的身份类型,通过这些自指方式,可建构多种身份。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称呼语是身份建构的一种形式,通过对称呼语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话语与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

4.2机构话语中的身份建构

机构话语的身份建构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学术话语,法庭话语,教师话语,医患话语等方面。学术写作同日常的交际行为一样,是涉及作者高度参与的社会行为,可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结合具体的话语资源如何建构身份问题的研究,如:研究者以语用学的视角将性别与身份建构联系起来;另一种是,基于存在的各种身份,探讨解决身份冲突而使用的话语策略问题,通过分析学术会议主持人话语的身份冲突及话语策略进行研究。

在法庭会话中,主要是通过借鉴社会语言学中变异研究视角,对中国庭审语境下设计的原告,被告,律师,法官等人物的身份建构进行研究。在教师话语中,以论文答辩为语境,通过人际关系以及话语身份两个方面展开研究,认为教师可建构出多元的话语身份;另外,有研究者基于网络课堂教学的语境,对教师的语用身份及其话语建构进行研究,具体而言,英语网络课程教师通过各种话语策略,建构了知识传授者,学习引导者,讨论组织者,协作参与者,课业评价者,资源收集者和技术指导者等七种语用身份。在医患话语方面,研究者以会话分析和成员类属分析为依据,分析门诊医患会话中医生角色建构,认为医生在会话中不仅维持了其在机构会话中的既定角色,即医学知识的权威者,同时,在特定的语境中,医生又对自身的机构身份进行修改和重构,成为对患者的理解者,同情者和帮助者。

从以上可以看出,交际者从交际活动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交际目的,比如医患会话中,医生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地向病人询问有关的身体状况,以了解病人的病情。但是,在机构会话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性,参与者的身份存在着级别限制,这是由他们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即“上级——下级”的关系,例如,在论文指导的过程中,“导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处于弱势。因此,在论文的指导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导师指导方式和学生参与方式。

4.3新闻及广告语中的身份建构

新闻及广告語也是一种交际,它们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递信息,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向公众传递其要表达的内容。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以事实为基础,报道社会万象,影响读者的意识形态及行为;广告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进而宣传某种产品,以达到宣传效果。

新闻及广告语中的身份建构主要关注特定的身份建构问题,如总统身份建构,广告主的身份类型建构等,尤其是广告语中身份建构,从一个新的视角——历史社交语用学视角对身份建构进行探讨,阐释了历史社交语用学视角中的“话语身份语境观”(王雪玉,2015)。新闻及广告语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导向作用及社会效应,对现代社会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国内语用身份研究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章都是基于话语分析,进行身份建构的探讨,在特定的语境下,交际双方会采用不同话语策略,以达成交际目的,身份的建构是一种“动态的在现建构”。(陈新仁,2013b)基于此,本文认为,语用视角下的身份建构分析方法也可借鉴叙事性结构分析的分析方法,以扩展研究方式;不能只关注身份建构的类型。希望通过本文的一些总结,可以为语用学领域中的身份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新仁 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a.

[2]陈新仁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 2013b(4):27-32.

[3]王雪玉 商业广告语篇中身份建构变迁:历史社交语用学视角[J].当代外语研究 2015(9):39-43.

[4]袁周敏 自称语的语用身份建构:作为语用行为的顺应[J].外语教学 2012(5):32-35;40.

[5]袁周敏 语用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分析[J].外语教学 2014(5):30-34.

[6]Hartmann, R.R.K. & G. James 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7]Giles, H & P.M Smith Accomodation theory optimal levels of convergence[A].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Oxford Blackwell 1979.

[8]Norton, B. (1995). Social identity: investm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J]. TESOL QUARTERL 29(1):9-31.

[9]Vers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 1999.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语用学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新媒介环境下网民集体认同感的自我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
中文电视访谈中闪避策略的语用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