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产业的艺术生产理论研究
2017-05-18吴晓霞
吴晓霞
摘 要:艺术生产理论最早由马克思提出,本文立足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准确把握艺术生产理论实质。在此基础上探究文化产业背景下艺术生产的新境况,正确审视艺术生产产业化问题,促使文学艺术繁荣发展,进而完善和深化艺术生产理论。
关键词:文化产业;艺术生产;精神生产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2
“艺术生产”的概念最先由马克思提出,经过不断地完善,形成艺术生产理论,该理论将文学艺术视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深刻地阐释了文学艺术的实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艺术生产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正接受着商品经济的考验,尤其在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文学艺术生产将何去何从值得探讨。
一、艺术生产理论的渊源
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一项独特发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宗教、法律、道德、艺术等意识形态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在1845年到1846年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是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2]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3]在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正式提出“艺术生产”这一概念:
物质生產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那么,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就不足为奇了。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们的特殊性确定了,他们也就被解释明白了。[4]
马克思阐释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发展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艺术生产是与具体的社会历史形态相联系的,重视社会实践性。总体上马克思探究了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复杂性,并将“艺术生产”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概念提出。在《资本论》中,阐释剩余价值理论时,马克思分析了“精神生产”的问题,他重点指出应当在历史过程中考察“精神生产”,“精神生产”与一定的“社会结构”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紧密联系。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在探索中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艺术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相关理论著述,可以解读出艺术生产具有两个重要性质,其一艺术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其二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是劳动生产中的一种。艺术生产是将艺术与生产相联系来认识艺术问题的,立足点是生产实践活动。艺术生产活动为作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它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条件,所以物质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是精神生产的经济基础,反过来艺术生产也会对物质生产发生反作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表明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生产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生产。
二、文化产业背景下艺术生产的新境况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见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姆的1944年发表的《艺术与“大众文化”》一书中,文化产业随之伴随着工业产业的发展而出现,人们逐渐对它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文化产业从根本意义上说是借助产业手段,以经济作为强有力的推力,最终实现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满足,实现国家、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的提升。
在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文学艺术开始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地与物质生产一样进入市场经济的机制,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遵循价值规律、讲求物质收益、不断要求追求利润和效益最大化的经济,这与我们所说的艺术生产的本质、艺术生产的目的追求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需要按照市场规律来运行,文学艺术生产会出现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人们为了牟取商业利润,出现一切向金钱看齐,生产部分淫秽、低级、庸俗不堪的作品,一方面歪曲人们的审美趋向,不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人们的道德品质,危害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部分企业家只是立足于短期目标为了赚更多的钱,而没有将艺术产业作为一个长期事业来经营,更谈不上实现艺术产业的社会价值,单单注重经济效益,企业家与艺术家只会形成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艺术家不可能进行自由的精神生产,只会完全忽视自身的天性,无法依靠自己的实力创作文学艺术的精品。
如何权衡艺术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审美性和商业性是艺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面对以上的困境,对艺术生产理论的深入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在理论指导下,文化产业当然包括艺术产业才能获得长远健康发展。
三、文化艺术生产征途漫漫
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深刻理解艺术生产的特殊性,更有助于发挥理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先导作用。
首先,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而具有商品属性的艺术作品应将审美价值作为其更高的价值追求。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共性表现为艺术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定社会和阶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马克思指出,艺术生产的社会本质是精神生产,而这种精神生产总是一定阶级和社会的精神生产。可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特殊性表现在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并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我们都知道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它的艺术价值的,文学交换的只是凝结在它身上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而艺术品本身是超越时间和空间。所以说文学艺术只能是具有部分商品的性质,却不能说是商品,自然而然也就不能单单当成是一种规模化的产业,它的发展必须是商业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
其次,文学艺术生产是一种高度自由的特殊的精神生产,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旨在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关注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成为人类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第三种经济形态。文化产业涉及影像制造业、互联网信息业等不同领域,由此所带来的文化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拥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巨大。在国际上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并且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显而易见,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在明显提升。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产业以文化产品为载体,普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使每个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起到了凝聚和感召作用。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则有助于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实践证明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下,将艺术产品的审美属性和艺术生产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更有利于创造出辉煌的社会财富。
面对新的社会文化现实,艺术生产理论必须有力回应文化产业背景下艺术生产的基本问题,新时期的艺术生产理论一方面要扎根于马克思经典著作,另一方面也要从他的后继者中汲取丰富的理论成果,以更加开放的理论视角迎接文化发展中的种种挑战。艺术生产理论启示我们始终将艺术生产作为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生产,尊重艺术生产的独创性,协调好文学艺术生产中商业属性与审美属性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等,在此理论指导下的文学艺术才会健康繁荣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
[1]杨景祥.艺术哲学(下)[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
[2]王树良,张玉花主编.艺术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唐玉琴、徐进主编.艺术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陈旭光.艺术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蔡尚伟,温洪泉等著.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刘玉珠等.文化市场学——中国当代文化市场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