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乐舞和唐代书法的审美比较研究

2017-05-18蔡佳钰李思航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审美比较传承

蔡佳钰+李思航

摘 要:舞蹈文化和书法文化同样源远流长,二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作为历史上文化最兴盛的朝代之一,唐代的社会风气深刻地影响着其艺术形式。唐代乐舞的审美和同时代的书法具有相融性,而认识和体会这种相融性需要使用哲学的视角。

关键词:书法;舞蹈;审美;比较;传承

作者简介:蔡佳钰,女,汉族,1996年5月生,福建泉州籍,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2015级本科生,本文第一作者;李思航,男,汉族,1987年8月生,北京籍,艺术学硕士,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书法史、艺术传播学,本文第二作者。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2

一、唐代的社会文化风气

589年,隋完成统一,结束了长时间的南北分裂局面,也使南北地区的书风在统一中得到融合,并开启了唐这个在艺术上高度繁荣的朝代。稳定的社会氛围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唐代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理念对艺术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唐太宗主张偃武修文,完善各项社会制度,使得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修订《唐律》、《氏族志》,完善均田制、租佣调制、科举制,提高庶族地主进入权力机构的可能性。到了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开创出殿试、武举等。进一步打破了士族和庶族的界限、沉重打击了门阀制度,提高了大批庶族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带动了唐代社会风气的转变。其铁腕的手段也使士族的势力受到沉重打击。直至唐玄宗时代终于迎来历史上又一个文化经济大繁荣时期——开元盛世。杜甫有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正是对开元盛世的描述。在这样社会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封建君主广开言路,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实现了多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在各国朝拜带来的文化交流及君主自身对艺术文化的重视和喜爱下,唐代各类艺术得到飞速发展。

二、唐代乐舞的审美和同时代的书法具有相融性

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曾言: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是书法,书法的根本精神在乐,而乐是伴着音乐的节奏在跳舞。高超的书法形式,就是一个个舞者。

乐舞和书法这两项艺术形式,都在唐代形成新的高峰。唐代乐舞的繁荣和当时乐舞机构的设置有极大关系,乐舞机构的类别多样,有太常寺、梨园、内外教坊、宜春院等。这些机构对乐舞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其中,教坊是教习乐舞之坊,在唐代发展成熟并对中国古典舞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唐书》中记载:“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自是不隶太常,以中官为教坊使。”《教坊记》谈到:“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成习。东京两教坊俱在名义坊,而右在南,左在北也。”左右教坊的设立,在艺术上形成了更好的分类,右多善歌,左多工舞使艺人的训练和表演更加专门化、专业化。教坊对唐代乐舞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中晚唐时期,教坊有所衰弱,但仍引领着唐代乐舞的发展方向。

唐代梨园乐舞和唐代雅乐舞完全不同,也和唐代其他俗乐舞有极大的区别。梨园乐舞既包含民间俗乐舞的多姿多彩、轻松自由的特点,又兼具宫廷乐舞的规范和讲究,参加者除训练有素的专业乐工舞伎以外,还有皇家身份的内行,比如唐明皇本人。所以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各民族频繁的交流,也使中原地区原来优美、抒情、清秀、婉约、恬静、典雅、带有女性特色阴柔之美的舞蹈和各民族舞蹈相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唐代舞蹈的进步。产生了有如《白纻》、《绿腰》、《苏合香》、《回波乐》等“软舞”代表作。和软舞娇柔相对,健舞的风格明快清朗,其舞姿矫健有力,这是受西域舞蹈的影响,不拘泥于传统舞蹈的审美。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健舞应为剑器舞。公孙大娘让剑器舞形成流派,登上大雅之堂。杜甫在其《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中说: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描写的如此感人,品讀字句,犹如公孙大娘站在面前起舞一般,甚至能体悟到舞者洒脱有力的舞姿和明快的舞步。而这样的舞蹈,不仅感动了诗人,也感动了书法家。“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就是对唐代书法家张旭看完公孙大娘剑器舞的描述。从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中可以看出,字势纵长,空间之内有着强烈碰撞,用笔狠厉,笔锋绞转,大开大合的字势如同起舞时舞者的开合收纵,墨色随速度的变化而枯湿变换。公孙大娘剑器舞是舞蹈演员利用剑作为道具,汲取了武术中的套路形式,结合健舞中的艺术特点,而编创成的舞蹈,从历史上留下来的评论看来,这是一种极具技巧性、灵活性、动作幅度变幻莫测的舞蹈。《新唐书》中说,张旭曾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唐人在《明皇忧杂录》中认为张旭观剑器舞而得笔法是因为状其顿挫节也,这说明舞蹈过程中的顿挫感是和草书相通的。剑器舞的韵律、起伏、顿挫和草书的结构开合、浓淡干湿在节奏上有着相似性,使得张旭从剑器舞的节奏、精神和舞蹈时剑的线条中体会到其契合草书之妙境。

唐代社会的富裕、安定和经济的繁荣颠覆了汉代人对赵飞燕式的瘦弱而能掌上舞的审美,转而盛赞杨贵妃式的丰腴美。这种审美模式对应在书法上就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其书法是继魏晋二王之后书法史上的又一高峰,雄强浑厚、丰腴刚劲,表现出唐代兴隆的社会气象及时代风貌。

三、唐代乐舞和书法的相融性要用哲学的视角来体会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重点强调了“和”。“和”字贯穿了孔子的整个美学思想。而进一步延伸,就是孔子中庸思想的表达。中庸之道渗透在各个层面,比如健舞和软舞的区分,就反映出传统哲学中的阴阳意识及中庸之道。阴阳意识是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可以以阴柔、阳刚之美来把握舞蹈的风格特点,但二者里,没有绝对的刚柔之分,刚中带柔,柔中带刚是其相融之处。起源于夏商宫廷女乐的软舞使用舞者的袖、腰、轻、柔展示出中原汉族传统舞蹈的阴柔之美。而在书法中,褚遂良婀娜多姿的风格正可以和温婉柔媚、雅致温馨、曼妙舒缓的软舞相互呼应。

书法通过线条结构构造出美感,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而舞蹈则用肢体动作来传递美感。书法将节奏和情感通过线条的变化表现出来,而在舞蹈表演时,强调用肢体活动构造出视觉冲击的走向,将节奏和情感用肢体动作表达,两者在美学的表达形式上虽有不同,但在情感及节奏表现之处均有很强的相融性。传统审美有着中和意识,而中这个概念并不是最传统的审美认识。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和之美逐渐成为儒家思想的标志,不仅贯穿人们的日常生活,且成为审美的重要标准。唐代的审美理念从赵飞燕式的“清瘦美”到杨贵妃式的“丰腴美”,就反映出极大的态度上的变化。现今可以看到的其时各种出土舞俑以及壁画上的伎乐舞人的形象,均是福态像,这体现出唐代及以后时代在艺术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趋向——圆曲性。这种审美趋向反映在书法上,也反映在舞蹈上。圆在书法中最直观的体现主要是在行草上,线条的圆润以及点、线的连接,字和字之间的组合关系,行列之间的融合联系,一幅作品连绵不绝的笔意,其间流动着的气息均体现出一个圆字。气息能圆满的流动,气脉就能相通而流转。书法的美在线条组合的无限可能性和意韵的生动性,而舞蹈的美是透过肢体运动的各种各样的表达模式传递出艺术的魅力。古典舞蹈四字精华“曲、圆、拧、倾”中就包含了圆,舞蹈动作中肢体所构成的圆,使动作表现出的形体线条饱满、流畅。欲上先下、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这种意识上的圆融,是古典舞中的精髓。而圆在舞蹈中还可以体现为速度的快慢、空间的大小等,这一切使舞蹈中的圆所构成的动作具有流动性、平衡性、技术性,也使舞蹈更有韵味及魅力。

艺术上所追求的圆,即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其所讲究的美学思想也是在强调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清代姚鼐言: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这表明古典审美体系中,阴阳和刚柔的对立统一性,是“道”所不可缺少的。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道中的阴阳相通和圆融畅达,在唐代舞蹈中不仅体现在肢体表达的圆上,也表现在唐代舞蹈审美的包容性上。受到西域胡人影响的健舞有着明快欢乐之气,这和中原宫廷中舞蹈的庄重高贵形成强烈对比,却都被这个时代所接受。再看书法,例如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线条细腻流转而有弹性,用笔各种体势兼备,楷书中带有行书的笔法意趣,连带顾盼明显,轻重变化多样,可以说是书法中阴阳相融的好的典范。

众多艺术门类在唐代发展到鼎盛,究其原因,就必须要提及唐代的社会风貌。唐代舞蹈因其自在有为的时代特征,再加上明快、欢乐、纵逸的气质,充分表达出这一历史时期世人对雄健之美、阳刚之气的肯定。唐代书法不论在楷书或者草书的实践上,都表现出对法度的严谨追求,这也是时代所致。书法家在创作时遵循着唐代尚法的理念,最终将这一风格固定下来,影响着书法在后世的传承。唐代之所以出现如此宏伟壮阔的社会局面,和唐代统治者广泛包容的指导思想有极大关系。前中期的唐代,经济实力强盛、物质基础雄厚,处在当时世界领先水平,因此促成了唐人海纳百川的气度。唐代统治者摒弃汉代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而是推崇指导思想的兼容并收,这促使唐代社会朝着多元化发展,并带来包容的社会风气。此外,严明的社会制度为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也深刻影响了唐代人的审美。

总而言之,回望唐朝这一繁荣的历史时代,宏大和包容促成各种文化的融合,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带来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在艺术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舞蹈和书法作为其中的一个层面,有必要用传统美学的模式来解析其深层次的內涵。

猜你喜欢

审美比较传承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