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淡写浓,深情难负
2017-05-18李玮含
李玮含
摘 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是其闲适派小品文的代表作。周作人以三种野菜勾勒故乡风俗画,寄托怀乡之情。《故乡的野菜》不仅秉承了周作人冲淡平和的闲适派笔法,更体现了周作人身上儒道融合的精神内核。在表达故乡情思、江南况味之外,也流露了周作人身上的物哀情结。
关键词:冲淡平和;儒道精神;物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谈起故乡,几乎是每个游子都会眷恋回首,寄托深情的精神避难之所。在五四时期动荡流离的时代背景下,理所当然催发了作家的怀乡之情。在异彩纷呈的怀乡之作中,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以其以淡写浓的深情,历经历史的淘洗,留存在文学史的橱窗里。
《故乡的野菜》作为周作人的闲适小品文,寥寥千字,写故乡的三种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这些扎根于故乡土壤的植物,散发着浓烈的乡土气息,让异乡游子念念不忘。周作人通过对野菜的描摹,从童谣民谣,到古书辞典,旁征博引,乡野的朴拙风趣一览无遗,沉甸甸的乡情从而浮上了表面。
周作人作为五四一代的文人,承接中国古典文人的特质,在“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的文人雅趣之外,更有着扎根于乡土的“俗趣”。他身上存在的并不是有距离感的文人气质,而是亲近民心,具有闲散醇厚的风味。在他的散文中,不拘泥于文字的繁复程度,而以率性随意,平易真挚的笔法顺应自然,随意尽心。性情所致,便宕开一笔,写写民歌童谣,无所拘羁。他以随意自然写散文,不同于徐志摩的浪漫飘逸,也不同于朱自清的清幽与细致,而是冲淡平和、宁静质朴,他的乡愁是豁达的,情感表达含蓄内敛,却又在细枝末节上体现出感伤与迷惘。绵密的故乡情思与惆怅惋惜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行文的丰富与深沉的厚度。因而,周作人的散文看似是淡,实则是浓,冷中有热。周作人写故乡,不以秾丽优美的文风取胜,不以缜密精巧的结构取胜,而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取胜。怀想故乡,明丽的笔触显得太浓艳,缜密的构思显得太刻意,而古拙质朴的文风则刚好契合怀想故乡的心境。
这份随意和率真,像是庄子“不系之舟”顺应无为的道家思想,散发着散漫平实的敦厚之气。但是要说周作人是完全的道家思想的话,也并不全是。庄子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是出世、摒弃尘俗的无欲无求,而周作人在道家超然物外的精神思想之外,更加承继了儒家的入世与和谐的思想。周作人追崇的是儒家“贵生”的思想,是一种“乐生”的人生态度。[1]周作人身上体现着更加矛盾的特点,他偏爱“绅士的态度与流氓的精神”,具有“叛徒”与“隐士”的双重性格,前期偏向浮躁凌厉,而后期转向冲淡平和。[2]周作人的闲适派散文趋向隐士式的美学风貌,并没有跟随五四文学主流的狂飙突进,而是以冲淡平和的心境开辟了五四文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他并不寻求道家绝对的精神自由,在隐士气质之外,他更加珍惜尘世的生活,关注民间的草木虫鱼、市井民生、乡野风俗,具有儒家入世的品性。在周作人的身上,融合了道家的超然与儒家的和谐,看似出世实则入世,他眷恋尘世间的“俗物”,表达人的“俗情”,因而更加深了他身上的复杂与深刻。
若以地域而论的话,《故乡的野菜》明显写的是平实朴素的江南况味,在对于江南野菜的描摹之下状写故乡情思。如果横向比较,在故乡情思的外表下,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也蕴含着日本物哀的悵惘。日本文艺中的物哀情结是由物之哀而哀,因万物而生悲悯,是对世相的悲哀共鸣。物哀将纯粹私人化、难登大雅之堂的个人情绪化表达搁置,转而走向更加深邃恬淡的境界,甚至是空灵与辽远。周作人写黄花麦果糕不复儿时,是怜悯故乡风物的流逝,从而寄托悲悯的情怀,隐隐透着一股感伤的情调。这种感伤与哀怜,已非中国士大夫凄楚壮阔的家国情怀,而是一种个人化的、内心情感张力的表达,与日本的物哀精神一脉相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周作人有日本留学的经历,也对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研究颇深,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周作人身上同样展现了五四文人身份的焦灼和感伤的情怀。在五四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文人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无所适从,内心情思无从抒发,而转向感伤的情调。[3]但是,相较来说,日本的物哀精神,诸如日本俳句中“朦胧马背眠,远处淡淡起茶烟,残梦晓月天”“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日本人的物哀精神是消极避世的,就像日本樱花那样转瞬即逝,他们追求的是瞬间美感带来的闪光。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中虽然有物哀的痕迹,但是很浅很淡,更多的是入世的色彩,有着入世的思考和积极的精神,具有古拙的风味、人世间的人情味。从物哀寄托的对象来说,周作人的物哀精神也是平民化的,非文人式的寂寞自哀,而具有民俗化的色彩,成为“哀而不怨”物哀精神的平民化表达。
若以流体来类比中国五四文学作家的特质的话,冰心像果汁,清甜芬芳而柔美;徐志摩像鸡尾酒,轻灵飘逸又不至于醉;郭沫若像伏特加,热烈奔放充满激情的色调;而周作人,像是一碗茶,初泡时嫌他寡淡无味,时间越久岁月越长,茶香越馥郁浓厚,而苦涩的味道,经久不散。在周作人的散文中,“茶”的特质相当显著,而在淡淡的苦涩中,精神内核也就慢慢浮上了茶水的表面。
注释:
[1]郑家建、林秀明:《知识之美二—论周作人散文中知识的审美建构》,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11月,第11期.
[2]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60页.
[3]王艳云、王鹏飞:《明妙的情思 幽隽的文体——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解读》,名作欣赏,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