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悲为美

2017-02-09陈星好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

陈星好

摘要:全球化指的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各国文化独具特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崇尚孔子儒家文化,而日本民族文化审美追求的是以悲为美的物哀。日本人喜爱美,尤其是钟爱物哀。日本列岛被美丽的大自然所环抱,可是资源匮乏和天灾多难却使日本人心里形成了“悲观”的尊贵气质。物哀是日本传统的文学理念,同时也是一个美学范畴。

关键词:以悲为美;日本文学;物哀

物哀是了解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是理解日本文学和民族特色的基础。日本代表物哀之物,就要数日本的樱花了。樱花虽美,但却只是昙花一现,樱花的花期一般为三,五日,之后就会凋零。人们都喜爱盛开的樱花,享受短暂美好的青春,但与此同时也喜爱凋零一刻的美,落红与风一起归于大地,然后便会联想到生命和青春的转眼即逝。物哀就是表现心中所孕育出的瞬间之美,此时此刻所孕育出的微妙情感的审美观念。对于重视心灵的日本人来说,现实的东西仅仅是东西而已,在特别的环境之下所孕育出的瞬间之美才是永恒的。

一、物哀的概述和文化内涵

(一)物哀的概述

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其国家本身的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日本属于岛国,常常被雾霭笼罩,自然景色给人们的总是朦胧,虚幻,变幻无常的感觉,而且日本国家集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等景观于一身,但是也常年伴有地震,火山,海啸等等灾害,因此,人们看到的美都是稍纵即逝,在日本人心中,美好的事物缺乏稳定性,美好与悲伤是相辅相成的,因而在日本文学中一直崇尚物哀思想。

日本中具有历史悠久的审美传统便是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来的一种文学理念,所谓物哀观通俗解释就是“真情流露”,人心在与外部接触时,触景生情,感知事物滋生感情,心为之所动,对此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可能喜悦,可能愤怒,可能悲伤,可能低徊婉转,可能思恋憧憬。拥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这有点像中国话里的“真性情”。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二)物哀的文化特征与内涵

组成日本传统文化核心的要素是物哀从空寂的心境中孕育出的悲剧之美、哀愁之美,也是一种对生命须臾,岁月无常产生的悲观之情,也是日本文学的特色所在。世界上最能体会这日本之美的民族恐怕要数汉民族了。真心喜爱日本文化的中国作家多之又多,其中小说家茅盾就曾说过“在1920、30年代之间中国之所以能够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家,和大多数作家都曾留学日本有很大的关联”。

物哀中所蕴含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的精神性感情,它需要人去亲身体会,难以用话语说清。物哀美,实际上是一种感觉美,依靠直觉,心灵来感受,并非根据理智,知识来判断。而且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它强调悲与美是相连的,日本国民,喜爱残月,更喜爱初绽放的花朵和衰败的花瓣,他们认为残月,花开,花落中蕴藏着哀愁,使人惋惜,就好像我们中国古代的诗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无常的悲哀感情也是物哀美的内涵。

二、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一)丰富哲学内涵

日本的许多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人性的真诚,善良,美好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而日本文学中,很多都体现了这一点,同时教给人们丰富的哲学知识,使其拥有精神美丽,成为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日本的平安时代,很少有战乱发生,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处于黄金时期,给蕴涵着人生反思哲理的唯美文学提供了平台,佛教禅宗的思想引入,更加丰富了哲学内涵。最原始的哀向知物哀转换,从物心合一发展成普遍深刻的带有感伤情感的审美内涵,令人回味无穷,给予读者更好的精神体验。

(二)写作手法质朴

日本文学作品包含诗歌,散文,小说等,在写作手法上一般都是采用质朴平实的语言,极少看见夸张的文学作品。作品大都源于生活,而且作者在人物感情的处理上十分细腻,对于人物描写,也都是用客观存在展现人物,以事写人。不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他的代表作《雪国》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幽怨更加深刻,在继承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基础上,充分运用了意识流,象征,暗示等方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以卓越的感受性,展现日本人的心灵精髓。充分吸取了西方自然主义营养,展示自由洒脱的新时代追求。由此不难看出历代文人对美的认识和不懈追求。

三、结束语

文学是文化和社会下的产物,日本文学蕴涵着以悲为美的物哀理念,这也表明物哀浸入日本人的心,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物哀同时也是一种生死观,不惜地追求“须臾之美”、“永恒的宁静”。追求生命须臾的辉煌也正是“物哀”的特质,或者说,正因为这“物哀”渗透入人们的生活中,所以才让人们能够从大地震的悲痛中重新站起来,向着复兴的新生活迈出这一步。深入了解物哀,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日本,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及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晓敏.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202-203.

[2]周青青.《枕草子》的“和风话语”建构[D].苏州大学,2015.

[3]毛树罗.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传统美学理念[J].现代职业教育,2016(3):90.

猜你喜欢

日本文学物哀
《方丈记》的“政治性因素”浅析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