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2017-02-10郑香花
郑香花
摘要:“物哀”在日本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中一直都是一个特殊的审美总结与概括,它不只是简单的存在日本文学中,也存在日本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日本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特殊的民族观念,每时每刻都呈现出日本的宗教色彩。本文主要从“物哀”概念的形成出发,对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具体体现与“物哀”的正确解读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
日本传统美学理念强调真实性,即是重视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有感而发,而作者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诚实的原则,用于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而不是注重复杂、浮华的美。在日后发展中,日本人的审美基石又将其升华到“物哀”,即用物哀体现出对人与事物的同情,逐渐变成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物哀”概念的形成
日本人在自然界中感受到生命轮回与变化,从而丰富自已的审美体验。并将对自然生命中存在的体验规划为“物哀”或者是“物哀美”的范围,当成一种文学概念与审美理论。自然美中存在的季节感与生命感是“哀”的雏形,而“物哀”位居自然中各种美的首位,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日本固有美的一种范畴。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时代开始,日本文学中就出现“哀”的美学概念,到了江户时代,《源氏物语》就开始慢慢的挖掘“哀”中的美学含义,并对“物哀”的概念存在的美学理念进行总结。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具体体现
(一)《源氏物语》的“物哀”体现
从《源氏物语》整个主题构思来说,可以将这部作品分成:对人的感动,突出男女恋情、对世相的感动,突出人情冷暖以及自然的感叹等三个层次,而“物哀”是思想结构的中心。从日本独特的美学观点来说,“物哀”即是这部作品的基本精神,也可以说是对人生一切不尽人意的哀感。例如在《源氏物语》中,描写了人生不同的真实情感:“在人的种种情感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使人有最深感动”、“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一切都可以称为‘哀”、 “说‘物哀就是善于体验事物的情趣,并感到渗入到心灵”以及“悲哀只是‘哀中的一种情绪,它不仅是悲哀的精神”。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物哀”是一种“真情”,是对自然与人生的世间百态、生命与生活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生各种情感最初的真实情感。 因此,与其说他们将自然间的一切事物来比作人情,不如说是以人的心去体验、感受世间万物。因为这些都是稍纵即逝的,在人的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就是真实的情感,所以如果以真实的情感为出发点,那么在悲哀以外的怒、哀、乐、苦和愁等各种真实情感都可以称为“哀”。由此可见,“物哀”的概念不仅包括悲哀,也包括“真情”与“同情”。
(二)《伊豆的舞女》的“物哀”体现
在《伊豆的舞女》的文字语言中,明显弘扬与继承了女性美感的哀愁美与《源氏物语》中的“物哀”精神,体现了深远而郁结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借助咏叹方式表现出来的,赋予了舞女悲剧的情调,形成一种感人的艺术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在表面上修饰得非常风雅甚至是风流,交织着舞女与作者的伤感真情。例如舞女和“我”来到汤野,“我”对舞女的义兄说决定要与她们一起到下田去旅行,作者描写了这样的语言:“我和大家一起登上客店的二楼,把行李卸下来铺席,隔扇又旧又脏。舞女从楼下端茶上来,她刚在我的面前跪下来,脸就臊红了……看见她那羞涩柔媚的表情,我都惊呆了。”以及“‘哟,讨厌,这孩子有恋情哩,瞧瞧……四十岁的女人吃惊地静静蹙起眉,把毛巾扔了过来,舞女捡起毛巾,又在摆弄席子。”故事末尾,舞女突然出现在码头上,只能默默无言低头望着海,直到船已经离去,舞女才开始挥动手中的手帕,这些都表明了舞女在离别后的苦痛情感和不能主宰自已命运的悲哀情感。由此可见,作者在创造的过程中无处不流露出“物哀”美,表达了不一样的真实风格。
三、“物哀”的正确解读
尽管“物哀”的概念是日本文学中不可动摇的美学理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受到我国汉字的影响,这一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物哀”的概念作为一种忧伤与哀怨的情绪,大部分的读者在看到“物哀”这一概念时,会更多的倾向于“哀”。当然,这只是单纯的从狭隘的方面来理解“物哀”,缺少一个完整性的认识。某著名作家认为“物哀”概念即是意随心动,是人们不自觉就流露出的一种情感。另一方面,“物哀”的概念时对世间万物所产生的一种感慨,即使我国的“触景生情”。“物哀”也可认为是用眼睛去看待世界存在的任何事物,用心灵去体会,了解自已存在的环境中情感的所在,是人和人之间、人和事物之间所达成的一种共识。因此,“物哀”中的“哀”并不是简单的一种哀伤,它也包括喜、怒、哀和乐等情绪。
四、结束语
价值观不同所形成的文化背景也不同,对“物哀”而言,它的出现能够将日本传统美学理念完全呈现出来。在对日本文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事先了解“物哀”概念的形成,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物哀”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解读“物哀”,与作者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1]赵小平,吕汝泉.浅谈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6):113–115.
[2]李沫.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才智,2014,(15):251–251,253.
[3]吕田.刍议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金田,2015,(5):14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