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祛瘀通络汤佐治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5例
2017-05-18陈俊华郭昊睿
陈俊华 郭昊睿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化痰祛瘀通络汤佐治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5例
陈俊华 郭昊睿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痰瘀阻络;化痰祛瘀通络汤
肩手综合征(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手部肿胀、疼痛,肩部疼痛,在运动时受限明显,往往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时间和效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产生精神抑郁,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SHS的早期治疗,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尤为重要[1]。中医中风证型多种,今仅观察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SHS患者,服用化痰祛瘀通络汤治疗后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脑病科自2015年6月—2015年11月就诊的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SHS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57.67±10.63)岁,病程(1.23±0.42)个月;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9.35±10.54)岁,病程(1.32±0.39)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分级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②符合中医痰瘀阻络型中风病诊断标准;③SHS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SHS诊断要点[3],脑卒中后2周至6个月内出现患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皮肤潮红、皮温增高,肘、腕、手指疼痛、活动受限,局部无外伤的证据,也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④SHS评分(SHSS)≥8分;⑤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查体配合;⑥年龄35~85岁。
排除标准:①脑卒中前有明显肩关节疾病而致疼痛或运动功能障碍患者;②严重感染患者;③有药物过敏史患者;④有严重肠胃疾病患者(保证用药的吸收率及患者依从性);⑤精神失常患者。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综合疗法,对症处理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
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脑血管科常用药物,及时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密切关注患者颅内压变化。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0.1 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次10 mg,每日1次;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每次25 mg,每日3次。运用基本康复疗法,嘱患者患肢正确体位摆放,向心性缠绕手指、手腕,进行主、被动运动等[4]。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祛瘀通络汤加味,药物组成:炒桃仁15 g,红花12 g,黄芪30 g,大黄5 g,炒僵蚕12 g,丹参15 g,全蝎15 g,蜈蚣2条,地龙12 g,胆南星12 g,制远志15 g,桑枝15 g,木瓜12 g,鸡血藤15 g,络石藤15 g,水煎温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两组患者用药治疗1个疗程(30 d)后观察疗效,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
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①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消失,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减弱,能从事强度较低的工作;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体征无改变。
2.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不良反应:对照组在治疗中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干呕症状,均未影响继续治疗;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讨论
中风后SHS是在“中风”基础上发病的,属“痹证”范畴。中医认为,中风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由于患侧肢体气血周流不畅,痰浊瘀血易聚集于此。痰浊之性黏滞,瘀血则重着不移,痰瘀互结,气血更为不通。《医学心悟》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血瘀滞、脉络闭阻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6]。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痰瘀阻络型及气虚血瘀型,临床上痰瘀阻络型较为常见[7]。痰浊和瘀血是两种相互影响的病理产物。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指出“痰瘀有形之阻”,二者生成后均停滞在脏腑经络组织之中,阻滞气机,影响血之正常运行。故瘀可生痰,痰可生瘀,二者互为因果。
SHS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可能与反射性交感神经受损,产生一系列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生成异常的细胞因子等有关。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出现,一般认为与卒中后患者早期不正确的运动模式导致肩、腕关节损伤,上肢体液回流受阻及中枢神经损伤后血管运动功能障碍有关[8]。本研究中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能改善脑卒中后SHS的不适症状,但其常出现头痛及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干呕、胃烧灼感等胃肠道反应。
临床治疗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时,在运用基本对症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化痰祛瘀通络汤加味,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观察疗效稳定,尤以早期治疗为佳。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待进一步临床探讨及研究,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 史洪亮,王国英.辨证分型治疗Ⅰ期肩手综合征76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329-330.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150.
[4]张建宏,范建中,彭楠,等.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9):537-54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
[6]张晓莉,唐朝正,贾杰.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现状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3):294-298.
[7]郭昊睿,王新志.中医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思路[J].中医药通报,2015,14(5),45-46.
[8]Borchers A T,Gershwin M E.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a comprehensive and critical review[J]. Autoimmunity reviews,2014,13(3): 242-265.
20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