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青少年社会化不足及对策

2017-05-17原伟霞

现代交际 2017年5期
关键词:不足

原伟霞

摘要:以社会化的涵义入手,结合学生工作现象,讨论青少年社会化不足的涵义、外在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据此,力图从社会工作的理念及其在学校环境中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工作在解决青少年社会化不足方面的可介入领域,以促进青年学生和学生工作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化 不足 原因 学校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94-02

社会角度,社会化就是社会为了自身的延续,对个人进行社会教化,使其成为社会一员的过程。个人方面,社会化就是个人的社会发展过程,即个人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学习社会价值和规范以及其他社会生活技能,成长为社会一员的过程。本文认为青少年社会化,就是青少年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具体是指青少年的所作所为是否对自己的生存、发展、人际交往有利,是否对他人、对社会有利,能否较全面、客观、现实地看待他人和社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实际情况与以上目标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契合情况,即青年学生社会化不足现象明显。

一、现象:青年学生社会化不足

在特定的学校学习、生活、工作的环境中,青年学生在社会化不足主要表现在人格障碍、适应困难及学生冷漠等方面。人格障碍:是变态心理范围中的一種介于精神病及正常人之间的易发性行为特征。常见有自恋型、偏执型、依赖型、回避型、循环型、等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较为早期的表现形式为性格偏差,高校非常常见的现象就是寝室同学关系的难以处理,不少女生向学院提出由于无法与寝室同学相处而倍感压抑,甚至提出如不允其因此回家休假,将采取过激行为;同学之间缺乏一种基本的理解、信任和宽容,为小事大打出手,且在处理的过程中,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过分关注自我,无视自身为他人所带来的伤害;想法颇多,缺乏实干精神,常抱怀才不遇之感嗟叹,嫉妒他人,追逐名利,恶意中伤……以上在学生中常见的现象既体现了社会化不足,又为学校的思政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

适应困难:主要是指大一学生对大学生活、学习、工作的固化模式认同与对改变的排斥。经过高考,刚入大一,有诸多的不适应与不理解尚属正常。但长期以来,我行我素,沉溺在自我编织的理想大学环境里面,以逃避和不敢面对的方式浑浑噩噩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工作中,自己在三楼上课,让母亲拿着假条到楼下请假者有之;自己不整理床铺,看着其他同学帮忙而无动于衷者有之;上课期间缺乏对教师应有的尊重,玩手机,之后拒不道歉者有之;一边痛悔自己的考试成绩,一边不采取任何措施补救者更有之……而一旦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伤害,则以“不适应大学生活”为自己的强有力托词。一句简单的“不适应”为青年学生的社会化不足提供了借口。

学生冷漠:是指他们回避选择固定的职业,部分青年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对专业的不认同,另一方面表现出对就业的逃避和无力承担。造成了学生一方面对专业不断追索,而另一方面不敢面对世俗的目光、懒于踏入真正的专业实践领域的情况。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表面渴望投入,而真正投入社会工作实践的学生却懒于参加一场有助于专业理解的招聘会。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一种类似悖论的现象:学生一方面对专业不认同,不主动参加实践,另一方面却又对无法遇到对口的工作而耿耿于怀,呈现出一种无力承担又孜孜以求的心态。从近期来看,是对个人选择的一种逃避;从长远来看,则体现了青年学生对家庭与社会责任承担的无力感与逃避,也是社会化不足的表现之一。

现象产生的背后都有多种原因,分析青年学生社会化不足的原因,则要从社会化的媒体入手进行分析。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考虑,社会化的媒体主要有文化、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大众传媒等几个方面。这些媒体形塑了社会化,同时其新的变化特征也为青年学生社会化不足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原因:社会化媒体

文化:有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分,亚文化对群体的影响形成其心理影响。青少年群体自身既拥有自己的亚文化,民办高校又是一个可以产生亚文化的场所。当前的青少年亚文化有两大特征:即课桌文化和拷贝文化。前者在以信息化和变革为主要特征的当代社会中已显著地表现为手机文化。为了避免异化,青少年将自己的理想目标投注于物质载体,在自己无所拘束的想象和向往的世界中借助虚拟表演来为自己完成对自由等价值的追求。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更加倾向于匿名的沟通和交流,更加愿意接受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而这一点也导致了其社会化的不足。

家庭:家庭是最重要的首属群体,是“人性和理想的养育所”;双亲是儿童最重要的老师,是第一任启蒙老师。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这一点是由社会力量来决定的。可是这一转渡却又种下了亲子间冲突的因素了。同时,从家庭到社会的社会性断乳使青年学生面临急促的适应性困难。而民办高校的省内招生的现状使这一转变过程存在了过多对家庭的依恋和对外部环境的逃避,导致社会化不足现象的产生。

学校:学校是系统传递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学校以其地位的正式性、管理的严格性、知识的系统性、环境的适宜性与经验的间接性等明显的特点,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和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与传统教育相比,学校出现了两种消极的情况:一是学校本身对社会化的内容,即哪些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观念和行为等信息麻痹;第二,学校灌输的知识大大减少,信息中心偏移等。在这种情况下,继学者提出的文化反哺现象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事实后,教师的权威面临不复存在的现状。青年学生在家庭与学校转型的夹缝中生存,致使社会化过程出现断裂或不足。

网络:大众传媒的影响目前集中突显在网络的发展方面。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使效率、平等、全球、学习等现代观念得以确定,呈现出范围扩大、主体性增强、互助性增强为特征的社会互动新面貌,体现出角色扮演的新动向;另一方面,也给人带来人生价值观的冲击、人际互动和自我的异化。青年时期所面临的是亲密与孤独的对立:青年时期,人们在努力寻求一个统一而又有意义的身份,即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包括友谊、恋爱。如果无法建立这些关系,个人就会陷入孤立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为个人提供了避难所。而一直不休的关于网络社会到底是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社会的争论,为青少年带来了同一性扩散危机,即没有自我或无法掌握自我状态。这样的人自我评价不高,难以承担责任,导致其社会化不足。

社会化不足即是个人发展受阻的问题,而且人与环境的互动不协调最终会影响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学生工作其实已经在致力于这一现象的改变,但在环境改善方面仍存在各种问题。着重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互动来解决问题的社会工作则可为此贡献自己的独特力量。

三、对策:社会工作介入

所谓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简言之,社会工作即建立在利他主义基础上的助人活动。其特色之处在于将目标定位于“助人以自助”。以个案社会工作为例概括,社会工作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别化、接纳、承认、理解关怀、非批判、案主参与及自决、保密性原则。以上原则与学生工作所遵循的“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殊途同归。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原则要通过实务来体现。社会工作实务的手段则是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传统方法。其与学生工作的结合将有助于加强学校思政工作,促进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所谓个案社会工作是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进行工作。通过心理调整与环境改善,协助案主解决困扰的问题、改善其人际协调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增进其福利。访视、会谈与记录是个案社会工作的三大应用技术,其中又以会谈为核心。会谈是一种有目的的谈话,此目标已被参与者共同认定和接受。实际上,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的一项主要的支持性工作就是跟学生谈话,但是现状是这种谈话还没有起到持久性或强有力的作用。一方面由于专职思政工作者必须承担大量的来自校院的工作任务,无法保证谈话的时间、地点、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问题各自有其独特性,需要可保证环境的倾诉。而目前的沟通方式无法保证或削弱了谈话的效果和质量。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多发的情况,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教师进行干预工作,心理咨询教师对学院学生工作教师的培训未来将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

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和治疗取向,要通过一群有共同兴趣或问题的人频繁聚集,参与为达成共同目标而设计的活动,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正面参照群体的价值和标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社会基础。它为团体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小组类型包括教育、成长、分享、治疗、任务小组。各种类型的小组各有其特定目标及发展模式。考虑到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开办的现状,可以成立各种成长小组或分享小组。在新生一入学之时,就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成长小组,运用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组员的共同熟悉和了解,在此基础上由原始小组致力于解决校内学生中的某个问题,如贫困家庭、暴力家庭等问题等,仍可采取小组工作的方式进行操作。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组员之间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促进专业的发展和实现“助人以自助”的社会工作发展目标。在学期或学年即将结束时,亦可开办学习、就业等经验分享小组,以参与学习的方式促进社会化的发展。目前,专业学生在这一领域已经进行了逐步拓展,但效果评估有待深入。

社区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社区成员确定其需要或目标,鼓舞起其行动的意愿与信心,协助其寻求各种资源,采取行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考虑到学校的现状,可入手进行社区工作的可行领域包括寝室及社团等。部分学院曾进行宿区化管理,社会工作专业也有学生提出寝室的自我管理与开发。社团的活动则可以社区工作的模式展开,实际上各个社团或多或少地组织成员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在强化专业的同时,服务社区人群,另外可以通过自身的实际活动强化就业意识,为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提供选择的机会。扩大社会交往,扩大社会接触面,将有效促进青年学生的社会化。

以上就目前学校青少年社会化不足现象、原因及对策及社会工作的介入方面进行了粗浅的论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工作、思政工作,甚至社会工作都有待于从业者踏实稳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漆仲明.现代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5(6).

[2]赵玲玲.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发展模式探析[J].学理论,2015(17).

[3]李立.浅析社会工作接入网瘾青少年的社会化——基于“增权”理论[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

[4]曾永辉,蔡传钦,何燕心.我国大陆高校社会工作相关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0).

[5]王玲宁.新媒介环境下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0(10).

[6]李朝霞.新媒體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0(9).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不足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缺憾
MOOC在高职公选课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与解决对策探究
分析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中不足及措施
关于集团预算及内控管理的思考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