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2017-05-17李小华李剑波
李小华+李剑波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将课程和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等教学手段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能提升教学价值,也能有效升级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整体教学结构。《运动生理学》由于课程内容量较大,理论性较强,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学陷入固化模式。因此,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能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优化教学效果。本文从《运动生理学》概述入手,对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具体路径进行了集中分析,并着重阐释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 《运动生理学》 研究性教学 路径 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03-02
互聯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家经济的进步,也为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借助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教师能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的教学课堂。学生在互联网的辅助下,能逐步建构科学且全面的知识网络,从而获取有效的学习体验。
一、《运动生理学》课程概述
《运动生理学》是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也是人体生理研究项目的主要学科,在教学内容中最主要的就是要研究人体在运动训练后体能以及身体各项机能发生的变化。《运动生理学》倡导健康体育理念,并且要从理论性课程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综合应用课。但是,要注意的是,《运动生理学》本身涵盖了大量的信息和教学内容节点,不仅仅包括人体生理基础知识和解剖知识,也包括运动训练项目等。[1]本身是理论性偏强的科目,不仅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固化模式,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无暇关注实践意义。另外,随着高校教育结构的逐渐升级,《运动生理学》在高校教学计划改革项目中被缩减了课时。正是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限的结构性变化,将互联网结构和《运动生理学》课程融合在一起,能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顺利升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程教学效果和基本教学质量。
二、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础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互联网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在互联网中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并集中运用自身的知识搜集功能,提升课程内容的内化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是学生建构自主学习模式,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能和教师之间建立有效的游戏互动。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有受学生欢迎的综合性论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后,能依据自身的学习需求求教网络,并得到较为深入的分析结果和答案。
教学案例:在《运动生理学》中,有一章单独讲解运动机体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很难一次性理解到位,导致初学者无法理解运动员不同身体阶段和不同强度下机体的改变,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供能系统的改变,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全面解构,利用互联网资源落实知识结构。学生在对资料进行收集的过程中,除了能直观感受到能量系统改变情况,也能有效获取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场景,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和信息来源。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基石,传统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较为繁琐,学生不能建立直观的学习感受,就会出现厌学的问题。[2]但是,利用互联网能在升级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建构更加符合学生学习诉求的教学框架。借助互联网,学生能充分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也能建立互动学习小组,在平等交流的学习心得传递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了从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
(三)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任何学习内容的内化都不是教师硬性要求的,这就需要学生借助互联网学习平台建构有效的学习机制和学习框架,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有效内化知识结构。[3]教师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教学指导,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引导方面要根据时代发展特征,也可以辅助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系统性,在保证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正确的基础上,建构更加有效的自学模式。
三、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之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法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教学机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达成,但是借助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就能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空间,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真正实现目的性学习的教学目标。[4]
(二)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之小组讨论
在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就要从教学结构和实际教学机制入手,强化小组学习的重要性。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明确认知差异教学法的重要性,根据小组情况建立相关教学任务,然后在教学讨论中挖掘学生不同层面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期间进行教学反思,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积极探索而独立创新的教学环境。
(三)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之思维训练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对知识结构和知识内涵进行深度分析和学习,还能通过思维训练提升教学结构的完整性,确保《运动生理学》内容得到有效的内化。[5]
教学案例:教师在讲解《运动生理学》中神经肌肉时,可以利用有效的研究型学习模式不断探究教学内涵。教师可以利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提取学生对于电传递、化学传递、能量代谢、有氧运动和心血管功能之间联系等知识点,提高学生思维过程的连续性。
(四)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之评价反思
在教学结构中,开放性教学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提供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也能有效建立形成性评价,并延伸全过程评价。[6]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建立评价的方式往往只局限在试卷上,而利用互联网环境,教师能升级教学评价的结构,确保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内容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成长。
四、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理学》逐步走向实践课堂
《运动生理学》是重要的实践课程,脱离了实践就会造成严重的知识漏洞。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互联网环境下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建构更加有效的实践课堂,提升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7]
(二)互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理学》逐步建立研究性学习网络
教师在升级《运动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建构有效的知识交流平台,确保学生能在互相学习和知识讨论中获取有效的知识精华。教师可以依据《运动生理学》创建有效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并且形成个性化学习网络,学生能通过检索和学习,获取有效的知识体系。
(三)互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理学》逐步优化评估模式和标准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最直观的评价模式和标准就是要顺应课程的教学流程和教学需求。教师在研究性教学探索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基本指标,提高教师实践学习的能力。[8]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提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进一步在研究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另外,教师要集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诉求,确保研究性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敢于探究和努力求知的能力。
五、結语
总而言之,在网络环境下建构《运动生理学》教学模型,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出发,结合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内化能力,并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建构有效的知识网络,更好地完成《运动生理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只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才能在提高学习技能和学习水平的同时,为学生获得良性学习体验奠定基础,一定程度上为优化互联网教学模式下《运动生理学》研究性教学效果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蔡建光,宋楚林,申伟华.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61-63.
[2]黄玉山,王秋海.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的试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1(1):93-96.
[3]陈铭,吴涛,伍超.基于运动生理学的山地居住区步行空间形态的研究——以恩施市连珠畔岛小区步行轴线上的空间形态为例[J].华中建筑,2014,22(9):78-82.
[4]高丽,郑陆,王明燕.运动生理学课堂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19(1):95-96.
[5]孙兴国,王桂芝,吕婧.目的:运动生理学属于典型的整体整合生理学范畴,以往用系统生理学分析明显受限。通过运动期间心肺代谢等多系统功能的连续动态变化从整体整合角度探讨摄氧效率平台(OUEP)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能(Ve/Vco2最低值)的生理意义和发生机制[J].中国循环杂志,2014,25(z1):184-185.
[6]封飞虎,张雁立,欧阳燕.基于WEB的《运动生理学》网络辅助教学应用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40(3):96-98.
[7]沈勇伟.多媒体教学在运动生理学及其实验中的应用[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11):93-94.
[8]赵亮,毕小晶.普通高校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5(7):44-46+52.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