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2017-05-15尧国军

当代医学 2017年14期
关键词:通率溶栓脑梗死

尧国军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 抚州 344000)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尧国军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 抚州 344000)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0%、血管再通率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5%、52.2%(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促使急性脑梗死患者闭塞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且不会导致颅内出血风险增高,值得推广。

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静脉溶栓;闭塞血管再通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所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发,患者临床症状和既往脑细胞受损情况、梗死部位、受损区域侧支循环等情况密切相关[1-2]。急性脑梗死发病急促,在治疗中需及时挽救患者缺血半暗带,因此需于时间窗内为缺血脑组织实施有效血液灌注,以免导致不可逆性脑组织损伤。静脉溶栓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方法,而近年来相关临床试验[3]证实了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也有一定应用价值。本次研究为探讨此类疾病有效治疗方法,选取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单纯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结果显示后者疗效理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1995年)所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中相应标准明确诊断,且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排除有颅内出血合并症者、血糖水平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者、有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近3个月内有脑部受伤史或卒中病史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23例。对照组男14例,女9例,年龄42~74岁,平均(63.5±8.7)岁;其中前循环梗死14例,后循环梗死9例。观察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42~73岁,平均(63.6±8.6)岁;其中前循环梗死12例,后循环梗死1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时间窗4.5 h内实施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用药为阿替普酶(德国:BoehringerIngelheimPharmaGmbH&Co.KG,注册证号为S20110052),给药剂量为0.9 mg/kg,首先将10%的药物静脉推注,而其余90%药物给予静脉滴注,在1 h内滴完。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介入治疗:展开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查看是否有症状相关性脑血管病变。若造影时发现有血管闭塞则应立刻实施动脉接触溶栓,于导丝引导作用下换用6F动脉鞘,向目标血管内置6F导引导管,之后于微导丝引导下以同轴导管技术送微导管过血栓栓塞处,在远心端进行1 mg阿替普酶推注,送微导管到血栓内并给予18 mg阿替普酶推注,之后拉到血栓近心端,给予1 mg阿替普酶推注,动脉溶栓结束。如有必要可借助球囊或导丝挤压、捣碎栓子,以Solitaire AB支架取出血栓。若血管再通之后仍有70%以上的狭窄,可置入血管成形支架,预防血管再闭塞。两组患者均在溶栓后1 d给予100 mg/d的肠溶阿司匹林(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20113013)口服。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结束后1周实施头颅CT复查,判定闭塞血管再通与否,再通标准为:完全再通或部分再通且缺血再灌注为50%及以内;统计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在治疗后3个月利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并分析治疗效果,基本治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NIHSS减少多于90%;显效:与治疗前相比NIHSS评分减少程度为46%~90%;无效:与治疗前相比NIHSS减少不足46%。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统计治疗后3个月患者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及血管再通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0%、血管再通率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5%、52.2%(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对照组8.7%(2/23),观察组13.0%(3/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血管再通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分析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分)

项目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23)13.6±2.9 7.4±1.6观察组(n=23)13.8±2.7 5.0±1.0t值0.242 6.100P值0810 0.000

3 讨论

在现代社会脑卒中已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三位原因[5],是全世界范围内致残率占据首位的疾病,而脑梗死属于其主要疾病类型。据统计,在我国脑梗死在脑卒中患者中占比为80%[6]。目前,大部分医学研究人员认为急性脑组织是炎症损伤、缺血损伤所致[7],且以缺血损伤为主。对于缺血损伤患者,当其缺血程度不断增大、缺血时间逐渐延长时,脑实质中间的坏死区域边缘可不断向四周推进,而缺血半暗带区域渐渐缩小,导致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最终造成脑部神经细胞受损[8],相应功能丧失,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治疗中,如何在患者发病后促使血管尽快实现再通,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点。

溶栓疗法是现阶段促使血管再通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可促使血供快速恢复,对缺血半暗带加以挽救,故已发展为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方法。静脉溶栓因简便易行,故而受到了广大临床医师的认可。然而同时我们也需看到,静脉溶栓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局限为其时间窗较短,一般需要在3 h内实施静脉溶栓,这就导致其治疗效果受到限制,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只有1%~2%的患者可采取这一方法治疗。另外,静脉溶栓所用药物是经血液循环后对血栓发挥作用,而在血液稀释下血药浓度可明显降低,这就造成静脉溶栓的再通率不够理想。通过介入实施动脉溶栓可扩大时间窗到发病之后6 h,且药物到达靶点处的浓度较高,可插入微导管到血液内部进行溶栓,效果更佳。但同时这一方法也存在一定缺点,即常会造成一定创伤,术前准备时间较长。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可结合这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点,对时间窗短的病人可先行静脉溶栓,以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确保尽早给予药物溶栓;同时为患者实施动脉接触性溶栓,先借助微导管、微导丝疏松血栓使之破碎,之后于局部形成高血液浓度,从而发挥更好的溶栓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无论是临床疗效还是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这一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良好治疗效果,可促使闭塞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且不会颅内出血风险增高,值得推广。

[1]李慎军,程明,唐吉刚,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关系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2):177-182.

[2]徐采保,翟进城,李莲,等.两种用药方案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观察[J].江西医药,2016,51(1):42-44.

[3]王和平,罗志伟,王超,等.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1例的临床分析[J].云南医药,2016,37(1):38-39.

[4]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张东,李勇,沈永玲.小卒中患者再发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6,22(2):311-314.

[6]周婷,李青叶,侯敏.尤瑞克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医学论述,2016,22(5):1000-1002.

[7]李若林,叶子明,凌志安.血塞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183-185.

[8]李慎军,程明,唐吉刚,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关系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2):177-18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4.065

猜你喜欢

通率溶栓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与血浆Lp(a)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