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方言对RP语音体系习得迁移作用的实证研究
2017-05-15吴平平
赵 芹, 吴平平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安徽方言对RP语音体系习得迁移作用的实证研究
赵 芹, 吴平平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文章基于行为主义语音理论的语言迁移学说,通过对安徽籍英语被测试者的普通话和英语语音水平测试的实证研究,描述了安徽各方言区的音素性质特征,并进行系统分类。通过语音测试对安徽地区各方言与RP语音的音位系统进行对比,讨论安徽英语语音习得者的发音误区及产生错误的原因,从音段和超音段层面提出语音习得的正确方法,以期提高安徽方言区英语习得者的语音水平,同时也为英语教师在英语语音教学中进行对比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例证。
语言迁移;安徽方言;RP语音;音段;超音段;实证研究
一、引 言
方言是一种在地域上或社会上有自身特点的语言变体, 在发音、词汇、语法和语序等诸多方面特征明显[1]。一般说来,方言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上。安徽方言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Received Pronunciation (RP), 即标准发音,是一种标准正统的英式英语,很少或者不反映出地区变体[2]6。行为主义的语音理论认为,第二语言语音习得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以前的语音习惯对第二语言语音的干扰[3],即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这在中国学生学习RP语音体系中一直存在。然而,一方面,方言对英语语音迁移作用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另一方面,尽管有桂灿昆、何善芬、乐眉云等对汉英语音系统进行过比较,国内也有学者对部分地区方言与英语语音进行对比研究,但对于安徽方言这种多方言系统的综合体与RP语音体系的对比研究甚少,而且英语语音体系繁复,已有的研究缺乏针对性,所做实验的语音对照标准含糊不清。 本文旨在通过对来自安徽五大方言区在校大学生的普通话与英语语音测试,以A.C.Gimson 在其代表作《英语发音导论》(AnIntroductiontothePronunciationofEnglish)中采用的语音体系,即RP语音体系为测试标准,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音段和超音段层面分析安徽方言对RP语音体系习得的迁移作用,并针对英语语音学习提出相应策略,以期提高安徽地区英语习得者的语音水平。
二、语言迁移理论与RP语音体系
语言迁移学说(Theory of Language Transfer)是著名语言学家Robert Lado在二语习得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所谓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4]。二语习得者对于第二语言和母语之间的相似之处容易掌握,这被称为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反之,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所带来的学习上的困难被称之为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由于受某些发音相近的汉语拼音音素的影响,或汉语里缺乏某些音素,从而造成英语语音习得中的困难和错误。
RP是一种标准正统的英式英语,也被称作英国广播公司英语(BBC English)或牛津英语 (Oxford English)。这是一种标准的中性口音,具有不带有某个特定地域方言的特点[2]35。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 BBC把 RP 作为标准发音规范, 使得 RP 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标准英式发音。伦敦大学语音学家A.C.Gimson是20世纪以来英语语音研究的权威学者,他认为 RP音素表包括20个元音和24个辅音。元音包括 /i∶/ /∶/ /∶/ /u∶/ /∶/ /i/ /e/ // // // /u/ // /ei/ /ai/ /i//u//au// i//e//u/, 辅音包括/p/ /b/ /t/ /d/ /k/ /g/ /tʃ/ /d/ /m/ /n/ // /f/ /v/ // // /s/ /z/ /ʃ/ // /h/ /l/ /r/ /j/ /w/[2]47。Gimson概括出RP的音位标准(包括系统、发生率和语音细则),这已成为界定某种发音是否属于RP的公认准则。这一标准也将用于衡量本文所述实验中被测试者所说英语是否属于RP英语体系的唯一标准。鉴于RP语音体系使用范围广,多年来一直用于我国英语语音教学,故本文以RP语音体系作为测试标准,文中音标注音也采用A.C.Gimson《英语发音词典》(EnglishPronouncingDictionary)第14版为依据。
三、安徽方言音系概述
由于受历史、地理、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安徽存在着现代汉语五大方言,它们从北向南依次是: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和徽语。其中,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南北差异极其明显,具有以下突出特征[5], 如表1所示:
表1 安徽五大方言区分布、音素特征及常见发音错误
续表
表1显示出安徽地区方言的显著特点:一是复杂性。方言众多,在不同的方言区音素系统、音位特征差别很大。二是差异性。地区方言与普通话发音差别较大。三是交融性。安徽地处南北交汇处,方言语音兼具南北方言的特点,交融性显著。
四、实证研究
1. 实验说明
(1)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合肥工业大学大一到大四籍贯为安徽,且分属安徽五个方言区,专业为英语、机械、管理、化工、建筑的100名学生,男女生比例为1∶1。测试前每位被测试者需填写表格,注明籍贯及自己所使用方言。
(2) 实验语料 该语音实验旨在反映安徽方言对RP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故被测试者的英语发音水平是测试的重点。测试语料包括单词、词组、绕口令和文章(选自《大学英语(全新版)》第二册),难度适中, 共532个单词,涵盖英语全部音位系统。所选语料有标准录音,便于对比研究和计算机分析实验数据。通过朗读这些英文材料,能全面反映被测试者英语发音的实际情况。
(3) 实验方法 实验地点为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语音实验室。测试过程全程录音。被测试者有10分钟时间熟悉语言材料,录音时要求中等语速朗读,朗读时间约5分钟。同时笔者在实验现场用国际音标进行现场记录,如有问题和疑点,在朗读结束后及时提问或复录。录音结果由英语专业语音教师和外国专家共同打分,结合两者对比进行评估,对错误读音进行统一归纳并作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语音分析一般从音段和超音段两个层次来论述。音段是指每个语音单位(元音或辅音)在语流中所占的时间段。元音、辅音是音素,音素一个个排列组成一段语流,就是音段。超音段是语音学和音系学中用来指覆盖话语中不止一个音段的发声效应,包括声调、语调、轻重音、音长、音高、音渡、节奏、响度和韵律单位等[6]。该实验的数据统计主要是从音段和超音段这两个层面的错误出发,分析得出结论。安徽方言区在校大学生在音段层面的错误统计如下,如表2所示:
表2 安徽五大方言区英语发音常误(音段)
续表
表2显示出依据被测试者所属方言区和发音错误的发生率可将音段层面的发音错误归纳为区域性发音错误和普遍性错误两大类。
(1) 区域性发音错误 皖北中原官话区67%的被测试者将//读成/n/。例如,thank/k/读成/nk/。皖中江淮官话、皖南宣州吴语、皖南徽语有55%的被测试者分不清/n/和/l/。例如:no读成low,night读成light。来自皖中江淮官话区的青阳、广德等地的被测试者,舌叶辅音/tʃ/与/d/, /ʃ/与//,多发成舌面或舌尖辅音/ts/ /dz/ /s / /z/,错误率达31%。除皖南吴语区外,其他四方言区均有相当数量的被测试者把塞擦音/ts/和/dz/发成/ts/和/ds/。例如,gates读成/geits/。除皖西赣语区外,均对半元音/w/误读。一部分被测试者把/w/读成元音/u∶/, 还有一部分读成唇齿摩擦音/v/。
(2) 普遍性发音错误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一些音素错误发生率超过50%,且在安徽五个方言区均存在,故称之为普遍性发音错误。
第一,元音的长短音对立不明显。由于安徽各方言中没有像RP语音体系中/i/与/i∶/, //与/∶/, //与/∶/ ,/u/ 与/u∶/ 这样长短元音的对立,因而,全体被测试者在发这些元音时,长短元音的发音区别不够明显。他们没有注意到虽然称为长短音,其实每组中长短两个音的发音部位、口型大小以及松弛程度都不相同。
第二,忽视英语辅音与汉语拼音声母的区别,混淆汉语拼音中的声母的本音和呼读音。本音指完全按照辅音发音原理发出声母的读音。然而,汉语语音教学中往往在声母后面加上一个元音,便于学生呼读,这就是呼读音。比如,在b,p,m,f 后面加上元音o,读成bo,po,mo,fo; 在d,t,n,l,g,k,h后面加上元音e,读成de,te,ne,le,ge,ke,he; 在j,q,x后面加上元音i,读成ji,qi,xi等。由于受母语汉语根深蒂固的影响,安徽英语学习者习惯性在朗读英语单词时,在辅音结尾的词末加上原本没有的元音音素。例如:lip /lip/读成/ ′lipu∶/,bad读成/′bd/,Marx读成/′m∶ks/。也就是说无故在辅音/p/ /d/ /k/ /s/后面加上了元音/u∶/或//。这一发音问题会严重影响英语语感,是造成中式英语(Chinglish)发音的主要问题之一。安徽方言区有54%的被测试者有此方面的发音错误。
第四,/l/ 的误读。/l/ 为舌侧辅音,在RP语音体系中,其发音方法有两种,分别用音标 /l/ 和 // 表示。/l/ 出现在元音前,如love,late,long, 被称为清晰音;//出现在辅音前及词的末尾,如talk,pencil,small, 被称为含糊音。在测试中,对前一种清晰音/l/的误读主要是/l/与/n/混淆,发生在皖中江淮官话、皖南宣州吴语、皖南徽语的被测试者中,故不属于整体的问题,错误成因已在上文中分析讨论。对含糊音//的错误发音却在所有被测试者中普遍存在。正确的发音方法是,发//时舌尖抵上齿齿根,舌面形成凹槽,舌后部上抬,气流从舌的一侧或两侧逸出,并在凹槽中产生共鸣。但是在实际朗读中,有48%的被测试者将其读成元音/∶/,例如:pencil/′pensl /读成/′pens∶/,apple/ ′pl/读成/′p∶/,这与汉语拼音声母的呼读习惯有很大关系。另外,有27%的被测试者把//发成卷舌音/r/, 例如:pencil / ′pensl /读成/′pensr/, small /′sm∶l/读成/′sm∶r/。
第五,/r/的误读。测试中出现两种错误,一是33%的被测试者/r/和/l/不分。例如:war/w∶r/读成wall /w∶l/,word/w∶d/读成world/w∶ld/。实际上发/r/时,舌头卷起靠近上齿龈后部,双唇突出并收圆。只从舌位就能看出/l/与/r/有很大区别。二是57%的被测试者在没有卷舌音的地方加入/r/音。例如:famous/′feims /读成/′feimrs/, campus /′cmps/读成 /′cmprs /, was /wz /读成/wrz/。
安徽方言区在校大学生在超音段层面的错误统计如下,如表3所示:
表3 安徽五大方言区英语发音常误(超音段)
表3显示出在超音段层面安徽五个方言区的大部分被测试者在语流音变、语调、重音和节奏、音渡等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英语语流音变包括不完全爆破、连读、浊化,同化、弱读、辅音连缀等。例如:不完全爆破是连贯语流中自然产生的语音现象,出现在一个语音单位内,即单词内部或一组意义上和语法上紧密联系的词。如:breakfast /'bre(k)fst/; good night /gu(d) 'nait/。在测试中,安徽方言区只有30%的被测试者正确处理了不完全爆破时的语流音变。同时在其他语流音变方面,如连读、浊化、同化、弱读等也缺乏技巧。其次,43%的被测试者有语调缺失或不当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不会使用升降调,句中平铺直叙,句间没有适当的语调衔接;未能注意到陈述句、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以及特定语境下的语调变化。再次,重音和节奏。在朗读时,重读音节要念得重些、长些、慢些;相反,非重读音节要念得轻些,短些、快些。这种自然形成的轻重、长短、快慢等有规律的交替就构成了英语里的基本节奏。在测试中,70%的被测试者只是将每个音节读出来, 整个句子没有重音和强调,没有适当的断句,缺乏层次感。最后,音渡。音渡指的是在谈话中语音衔接的方式和界限。英语交流中,音节间和单词间无明显界限,对连续出现的音节应是圆滑流畅无间断。超过一半的被测试者单词的音素音节读音尚可,但是整篇文章朗读不流畅,没有英语语流的舒展之感。
3.发音错误原因分析
在音段层面上,安徽方言对英语发音的迁移作用有正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正迁移作用表现在汉语拼音音素与RP语音体系音素有一定的对应性,汉语拼音中的某些发音与英语相似。只要能区分两者口型、舌位、发声部位的细微不同,通过比较和对比的教学方法,了解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完全可以消除汉语拼音对英语学习者的负迁移作用。另一方面,负迁移作用主要表现在音素空缺和音素不完全对应两个方面。英语的元音分得特别细,比汉语中的韵母细得多。对于长短元音的发音区别,如/u/与/u∶/,长音符在这里以示两者音值的不同。安徽被测试者不能很好区分两者原因在于汉语的音值并不是构成其语流特征的主要因素,且汉语语音体系中并没有与之短音对应的音位。在辅音方面,英语清、浊成对的辅音占绝大多数,而安徽方言则是送气与不送气的清辅音占绝大多数。另外汉语拼音的呼读法,加之安徽五大方言区各自的口音,长期形成的方言习惯严重影响英语发音。
在超音段层面上,中式发音习惯,尤其是安徽方言区的入声对于英语发音具有负迁移作用。第一,就语调这一问题而言,汉语是声调语言,汉字有四声;英语是语调语言,英语单词并没有声调,它的声调分布在语句上,所以语调在表达思想感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这一差异,汉语的句调是要受字调限制的,所以语调不可能如英语那样自由地、大幅度地起伏,受这种语音结构和发音习惯的影响,被测试者在说英语时语调平平,升降起伏不大。第二,安徽方言区被测试者英语表达不注意重音和节奏以及语音衔接的方式(音渡),这是因为汉语是音节节拍语言(syllable-timed),节奏和音节数密切相关,每个字(音节)所占时间大致相等,所以说汉语时是一个字一个字吐出的。而英语是以重音为节拍(stress-timed),说话时轻重音节交替出现,通常重读音节响度较大、声调较高,慢而清晰;轻读音节响度较小、声调较低,快而含糊。安徽籍被测试者习惯将每个音节以同样的节奏(时间)读出,没有节奏感。 皖北中原官话区和皖西赣语区的被测试者容易将最后一个音节加重和拖长;皖南吴语区和徽语区被测试者语速较快,句间缺少应有的停顿。
4.实验结论
实验中发现,在音段层面,如果汉语语音音素与RP英语音素近似,有对应关系时,普通话发音标准的被测试者在英语对应发音上表现良好,发音标准;如被测试者带有与普通话发音不同的地方口音,则此时有76%的被测试者对这些音素的发音不准确。从这点可以看出安徽方言对于RP语音习得有负迁移作用。其次,如果汉语语音音素与RP英语音素无对应关系时,被测试者的错误则不呈现地域性特点。在超音段层面,无明显地域性特点。综合被测试者的籍贯、学习背景及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超音段层面的问题来自语音学习的习惯和对中英文发音语流的差异的认知。从以上实验得出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安徽方言音系结构复杂,与RP英语发音体系差别很大。虽然汉语拼音音素与RP语音体系音素有一定的对应性,在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可以在英语语音习得中发挥积极作用,即有一定的正迁移作用,但是受根深蒂固的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安徽方言区的英语学习者忽略了两种语音体系的差异,导致音段和超音段层面都有一定的偏误。负迁移作用在RP语音体系习得过程中较为明显。
五、标准RP语音习得建议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语发音教学和习得的新手段层出不穷。Baez-Urdaneta语言习得的行动模式框架,可以为解决完善安徽方言对RP语音习得中的问题提供借鉴[7]。
有执行能力的教师或研究者加上行之有效的策略选择是解决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负迁移作用的有效途径。首先,人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要素,没有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对错误语音的纠正就无法进行。教师可以从英汉语音系统发音规则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入手,语言学习者可以根据已有的英汉语音对比知识有意识地规避母语或方言的负迁移作用,从而在实践中最大程度地排除母语语音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作用。通过上述实验证明,安徽方言区学生的某些语音错误源自汉语语音音素与RP英语音素缺乏对应关系,或者汉语语音音素与RP英语音素有对应关系,但学习者的汉语发音不标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建议学习者从汉语音素和英语音素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纠正,双管齐下,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其次,策略选择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素,其中沉浸式教学,即英语习得者在校的一半或全部时间被浸泡在第二语言(英语)环境中是解决问题的重点。教师不但讲授语言知识,而且用英语讲解非语言类课程,也就是说语言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工具。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利用音频视频教育资源,特别是触觉强化和动觉强化模式,例如影视、音乐、动画以及其他权威材料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发音能力。这种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给学生提供模拟的真实语言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从模仿入手到真正掌握RP语音的音素、音节、语调、重音、节奏、音渡等方面,有利于摒除安徽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作用。通过持续不断的沉浸、输入、交流与纠正,最终达成问题的解决。
[1] 戴敏.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综述 [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45.
[2] RICHARDS J C.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Z]. London, UK: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2.
[3] ELLIS 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3.
[4] 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154.
[5] 孟庆惠.安徽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38.
[6]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42.
[7] KRAL T (ed). Teacher Development: Making the Right Moves [M].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1994: 141.
(责任编辑 郭立锦)
An Empirical Study on Transfer Effect of Anhui Dialects on Received Pronunciation
ZHAO Qin, WU Pingp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guage Transfer of the Behavioral Phonetics,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 through a phonetic test of the standard Chinese and English phonological skills for the English learners in dialect areas in Anhui.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features of phonemes in the Anhui dialect areas and categorizes them systematically. Through the phonological comparison of the Anhui dialects and the Received Pronunciation(RP) system,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istakes made by Anhui English learner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It attempts to provide proper phonological acquisition approaches for the Anhui English learn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gmental and supersegmental phonology.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honological skills of Anhui English learners are to be enhanced, and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an empirical experiment case are provided to benefit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phonetics.
language transfer; Anhui dialects; Received Pronunciation(RP); segment; supersegment; empirical study
2016-10-1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3HGXJ0272)
赵 芹(1979-),女,安徽巢湖人,讲师,硕士。
H311
A
1008-3634(2017)02-004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