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城更新中建筑风貌的延续与重构
——以合肥市“中隐于市”街区改造案例为例

2017-05-15

关键词:旧城风貌重构

童 星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9)

旧城更新中建筑风貌的延续与重构
——以合肥市“中隐于市”街区改造案例为例

童 星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9)

从建筑学角度论述了旧城更新中的建筑风貌相关问题,探究对原有建筑风貌有所取舍地进行延续与重构的意义。通过案例分析,归纳了旧城更新中建筑风貌延续与重构的方法并针对旧城更新现状提出了融合多元风貌因子、注重呼应城市意识、引入创意文化产业三个方面的更新策略,以期对未来的相关实践研究及解决旧城更新中的相关问题起到参考作用。

旧城更新;建筑风貌;城市意识

作为改造旧城风貌、更新旧城功能、激发旧城活力的有效手段,旧城更新在我国经历了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建筑风貌是构成城市风貌的核心组分,在如今面对大量城市问题、如何抓住旧城更新机遇的时期,能否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延续与重构城市的建筑风貌,是能否打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的核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旧城更新概述

1.旧城更新的定义与发展

“旧城更新”诞生于20世纪,其目的是为了改善或解决城市及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城市问题,而今已从物质层面扩大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并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国外的旧城更新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包括工业革命后为解决环境污染加重、人口数量增多等问题而重建城市或将产业移至周边城镇营造田园城市的萌芽时期;二战时期由城市美化运动展开的通过规划理论及城市运动改造旧城的发展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随着大规模改造城市计划推行而受到批判的反思时期;及20世纪70年代后运用激发旧城活力或社区更新等方式的成熟时期。国内的旧城更新则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建国后以发展工业生产、扩建基础设施为主的建设时期;1958年-1978年由于政策原因导致逆城市化,城市建设混乱失序的衰败时期和改革开放后通过城市规划手段矫正畸态、维护城市健康发展及更新的发展时期。见下表1。

表1 国内外旧城更新发展历程对比

上表可见,目前国外的旧城更新相对成熟,而我国正处于向成熟时期发展过渡的进程中。

2.旧城更新的方式与分类

旧城更新的手段分为三种,即改造、整治与保护。其中,改造是指将现有环境中的某些方面通过替换、增减、更新等方式改善原有功能、提高环境质量;整治是对现状中的组成元素加以删选和补充;保护则指对现状给予保护与维持,其功能与风貌一般都不予改变[1]。我国旧城更新的侧重点目前正由大规模的推倒重建演变为保护为主、整治为辅、部分改造,并赋予旧城新的功能、风貌与活力。

旧城更新按照用地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社区、公共区域、工业用地等类型。我国的旧城更新以政府规划为主,老城区的小规模更新模式比较常见。城市的老城区往往包含着复杂的用地性质和多样的使用功能,对城市的特色与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建筑风貌的相关问题

1.建筑风貌的构成因素

辞海对风貌一词的解释是“风采容貌,亦指事物的面貌格调”。建筑风貌,是城市风貌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特色塑造的最为直观的部分,是建筑的物理属性(颜色、高度、形态等)及其社会人文取向的总和[2]。其物理属性,主要指建筑物的外形面貌问题,即平面形态、空间构成、表皮肌理、建筑色彩、建筑材料、装饰细部和组合方式等内容。而社会人文取向则体现在建筑风格和业态两个方面。建筑风格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3],其形成受到包括社会制度、历史潮流、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思想文化及审美取向等在内的社会人文影响。此外,城市建筑风貌是社会的物化载体,实现建筑与人的和谐互动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目标[4]。因此,建筑的业态作为人对建筑物的需求与互动的具象反映,是影响建筑风貌的另一要素。建筑物的风貌会因为业态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例如餐饮业态的建筑为吸引顾客营造满座的气氛一般表现为底层立面通透,高层设包厢会考虑私密性,正常开窗保持通风,门面多采用个性化装修饰面。零售业态为展示商品则一般以橱窗为主,外立面显得晶莹剔透,高层多以实面为主张贴各种海报和广告牌,一般无自然采光、开窗较少,商业气息浓厚。书店业态的建筑风貌则一般表现为简洁的立面,一般以自然采光为主,以清新脱俗的装饰风格营造安静文艺的氛围,商业气氛较弱。

综上所述,建筑风貌的构成因素可粗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面貌、风格和业态。除此之外,它的内涵还囊括了建筑周边的环境、与人密切相关的城市街道、区域以及空间、建筑的地域文化等,在微观上表现为建筑单体的风格特质和精神外延,中观上表现为一定区域内建筑物的组合方式与总体风貌,宏观上则表现为城市特色与意象的构建与表达,扩展到了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地缘文化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2.建筑风貌延续与重构的意义

旧城更新时保护和延续城市的原有建筑风貌不仅能避免千城一面、欧陆风情泛滥、工业化过度等现象的出现,更能防止城市意象模糊、文脉流失等问题的发生。但如果只是照搬旧貌,不对建筑风貌进行重构,又难以达到提升城市品质、升级城市形象的旧城更新目标。正如不是所有的历史风貌都需要保留,也不是所有的旧城风貌都需要翻新,在旧城更新中,建筑风貌的延续和重构问题是相辅相成并且必不可少的。

此外,城市问题还包括城市的肌理、心理认知、城市意象等。其中,城市肌理是表现城市特色的关键要素[5],表现在空间形态、功能性质、街区尺度、建筑组合等方面。城市的心理认知是构建城市内涵的一部分,人们对城市的心理感受也决定了人们对于城市风貌的解读。城市意象则指出人与城市之间通过观察认知和记忆思考产生某种联系的双向作用,通过要素对城市拆解和拼凑而产生的认知地图是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成果,城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更是人们主观意象中的产物[6]。延续和重构具有城市特征的建筑风貌,可使城市肌理、人们对于城市的心理认知和城市意象得到维护与新生。

因此,延续和重构具体的关键在于对城市建筑风貌中富有特色或意义的部分进行延续、对失去活力混乱失序的部分给予重构。防止城市被侵略性的元素和符号覆盖,避免城市失去自身特色和历史文化是旧城更新中要延续和重构建筑风貌的主要意义。

三、合肥市“中隐于市”街区改造案例分析

根据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建筑风貌延续与重构的具体方法,以建筑风貌是否得到改善为标准,可知验证方法是否有效。合肥是我国旧城更新迅猛发展的城市之一,中隐于市是合肥市旧城更新的重点项目,此案例运用的延续与重构建筑风貌方法的主要有以下五点。

1.控制空间形态

城市的空间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进行着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城市中建筑的组合方式、尺度规模、风格特征与建筑轮廓线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建筑的空间形态是形成建筑风貌的内因,属于建筑风貌中面貌要素的子集。旧城更新时,对空间形态的塑造进行把控,有利于传承城市历史特色、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原有空间形态。

中隐于市街区是合肥市老城区中一条具有历史沉淀的老街,记录了本土文化与市民记忆。更新时地块中原有的旧建筑被保留下来,依据老建筑的布局与风格进行有机的更新改造。更新后的区域保留了原有空间形态中具有趣味和历史价值的部分,既承袭了积极的空间形态,又重组了消极或无序的空间形态,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重塑装饰与细部

建筑的装饰与细部是影响建筑风貌的重要外因之一,是建筑风貌中面貌要素的外在表现。建筑装饰是指对建筑的内外表面与空间上进行的处理,细部指代更小而精致的处理,建筑的装饰与细部包括建筑表皮肌理、建筑色彩、建筑风格等内容。

合肥中隐于市将徽派民居黑白灰的建筑色彩与现代建筑色彩相结合[7]。建筑饰面囊括了涂鸦艺术、马赛克饰面、清水砖墙、拉毛混凝土等等各式创意元素,建筑细部采用了马头墙、门钉等传统元素。装饰与细部更新后激发了区域内的活力,将拥挤杂乱的空间营造出富有鲜明特色的氛围,渐进式地形成了新的建筑风貌,完成了对建筑外立面与室内设计风貌的延续与重构。

3.挖掘并体现地域文化

建筑作为城市文化与精神的具象表现,往往体现了城市的性格特征,它不仅要整合自身的功能与形体关系,也要呼应城市,在城市的肌理中实现建筑与环境、共性与个性的平衡[8]。地域文化对建筑风貌中风格要素具有重要影响,延续与重构建筑风貌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深度关注与挖掘。

古合肥以农耕文化为主、多种文化交融,建筑风貌较为混杂,整合程度较高。合肥市旧城风貌表现为小尺度的民居建筑及田园乡土意境,中隐于市保留了地块上原有建筑和巷道的尺度,入口处的沿街建筑采用了马头墙的元素,对地域文化进行了有效呼应,街区巷道中的商铺使用木材等传统建筑材料进行装饰,沿街大门有硕大的年画门神,恍惚间一派老城风光、昔年景象(见图1)。

4.营造消费场景

随着时代演替,进入消费时代的城市出现了新的建筑风格,逐渐成为市场的一部分。建筑外观呈现的是最直接的可放在橱窗里的符号,这种符号指应给人们以生活在其内、外、左右的生活联想,从而建立起符号化的消费链条[9]。建筑风貌作为人们在建筑外部能直观感受到的要素受到了消费文化的渗透。旧城更新中,处理消费文化的渗透、营造消费场景可以解决建筑风格与现代商业相适应的问题。

中隐于市对于消费符号的态度是支持包容的,建筑立面上的广告标语、大型招牌、灯箱彩旗等都是消费文化渗透的痕迹。对消费文化不卑不亢,街区的建筑风貌未被过度的商业化侵蚀,街区具有创意和地域文化的建筑风貌。这也是此项目在众多旧城更新项目中的一个亮点,其成功之处也证明了通过营造消费场景的方法在建筑风貌的延续与重构中完成建筑风格更新的可行性。

5.调整业态模式

曾经的城市被各种单一型业态瓜分,如今则需要将不同业态合理排布在一定区域内,使之和谐共生。调整落后无序的业态能使建筑风貌协调相溶。 合肥中隐于市根据业态的不同分设四个功能区,即都市时尚区、创意时尚区、人文休闲区和创意休闲与创意用品区[10]。不同功能的建筑有着不同的建筑风貌,居酒屋是挂着暖帘的日式木屋、陶瓷手作店是镶着透明玻璃的岩洞、糖果店的落地橱窗外面挂着彩色灯箱、音乐餐吧用电视机堆砌起一小片墙面、主题客栈是有着地中海风情小镇建筑风貌的三层小洋楼。相比更新前老城区里居住区与商业混杂模糊的业态模式和建筑风貌,更新后的中隐于市完成了业态的分离与整合,不同业态的建筑风貌相互隔离又多元统一(见图2),解决了建筑风貌中业态要素的相关问题。

四、建筑风貌的现状与更新策略

依据现有理论及实践研究,我国在关于建筑风貌的探索研究中产生了保护历史文化建筑、进行建筑风格管控、制定建筑色彩导则、控制天际线等一系列策略。与此同时,旧城更新出现了风貌因子复杂、城市意识混乱、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等不足的新趋势。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语境,本文提出了针对新趋势下旧城更新中建筑风貌的延续与重构问题的三个更新策略,以期能起到参考作用。

1.融合多元风貌因子

建筑风貌原义指代单体建筑的单一型风貌特征。如今的建筑风貌概念逐渐由单体扩大到了整体,由单一风格演化成多元风格。旧城的风貌因子多含糊不清,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尤其要注重延续建筑风貌的多元化,运用建筑设计手段使其达到融合统一。

合肥市老城区的建筑风貌呈现出多元化明显的特征,囊括了江淮民居、徽派建筑、四合院建筑、民国建筑、欧风建筑、苏式建筑、现代建筑等等,建筑风貌多样,风貌因子复杂。中隐于市的建筑风貌在保留老城区原有风貌因子的基础上,将各种建筑元素拆解重构,共同构成了中隐于市包容共生的新的建筑风貌,亦证明了此策略的有效性。

2.注重呼应城市意识

凯文·林奇曾指出,保护特征鲜明和充满历史联想的区域是变化城市景观的良机。 在旧城更新时,对具有城市特色或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风貌进行延续或是重构具有新城市特色的建筑风貌,可以强调其独有的城市意识,对城市起到积极的作用。

城市视角下,建筑的风貌的延续和重构关系着城市的形象。抛弃了城市意识,更新后的区域就失去了对所在城市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旧城更新时,建筑物不仅要完成自我更新,更要考虑到城市风貌的整体更新问题。中隐于市项目地处合肥的中心城区,在其建筑风貌塑造中,进行老城区建筑风貌整理的同时,也对合肥市建设创新城市的精神内涵进行呼应。其建筑风貌展现了对地缘文化的思考和对未来合肥的设想,表现出对城市意识的呼应,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注重呼应城市意识是旧城更新中延续与重构建筑风貌的可行途径。

3.引入创意文化产业

阮仪三教授曾呼吁,新时代要创造自己的新风格。城市更新不能一味地保留与模仿,应当关注时代的潮流。在创意产业即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城市的创造力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城市地位。例如合肥市就提出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新形象,同时喊出了打造“创意之都”的口号[11]。

有研究指出合肥市的旧城区城市功能过于集中,需要积极引导[12]。完成旧城更新后的中隐于市最终被定位为一条文化创意街区,体现出设计者综合创意能力及整合表达高度,成为创意产品及服务与城市空间之间、城市与市民之间的桥梁,成为一个成功的更新案例。证实了引入创意文化产业、完成创意文化业态升级对建筑风貌进行延续与重构能起到积极作用,其不失为新视角下旧城更新的一条新策略。

五、结 语

旧城更新是一种为了改善或解决城市问题的城市规划手段,亦是思想、观念、传统本身的更新,本文在此范围内探讨了建筑风貌的延续与重构的构成要素、意义与方法等问题。

合肥中隐于市作为一个成功的旧城更新案例,提供了一种在城市中心城区进行旧城更新的可能,成为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拆建资本和商业代入完成建筑风貌延续和重构的旧城更新样本。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及与其他理论研究相结合,尝试提出了满足旧城更新新趋势的三条策略,以期为今后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1] 吴春.大规模旧城改造过程中的社会空间重构[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0.

[2] 王晓明.城市新区建筑风貌特色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14.

[3] 鲁华东.论建筑风格与设计理念[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8下):246.

[4] 贾凡.城市建筑风貌管控策略研究-以株洲市为例[D].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2014 .

[5] 顾震弘.以南京中华门地区为例考察影响城市肌理的若干因素[J].现代城市研究, 2002(1):66-69.

[6] 方晨阳,王中锋,孔素芳,等.基于认知地图的嘉兴市城市公共意象的研究[J].山西建筑, 2015(6):3-4.

[7] 陈清.合肥城市色彩规划浅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73-174.

[8] 王后军,黄晶.建筑创作中的城市意识[J].华中建筑, 2008(1):66-69.

[9] 廉毅锐.生活在别处——浅谈2003年消费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J].建筑师,2005(2):66-71.

[10] 吴运法,杨亚.老街区改造更新策略研究:以合肥市曙光路“中隐于市”创意文化改造项目为例[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5(4):88-92.

[11] 合肥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EB/OL].(2015-08-12)[2016-10-09].http://wenku.baidu.com/link?url=xuOEb18rxeXk5Dza6mPoYm1jDdH6

PWKRCiH-YWh7-jHoT147EDAZxOzavWgBJkTBDwkTNjZuYWiTGwrYtneorbNsChl3qdffM5RSwVOba0S.

[12] 蔡爱民,查良松.合肥市城市形态特征及其演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0):1651-1655.

(责任编辑 刘 翠)

Continu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ural Style in Urban Renewal: A Case Study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ding in the City” District in Hefei

TONG X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in the urban renewal from the architectural perspective, and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selectively continu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original architectural style.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Hefei Cit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ethods of reconstruc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in the urban renewal and puts forward three renewal strategie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renewal including integrating the diverse styles, responding to city consciousness and introducing the creative cultural industry. The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making further research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urban renewal.

urban renewal; architectural style; urban consciousness

2016-10-14

童 星(1992-),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生。

TU-80

A

1008-3634(2017)02-0119-06

猜你喜欢

旧城风貌重构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秋日忆绍兴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