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2017-05-15李红梅
李红梅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是内心感受的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面文字变成大脑中的生动形象。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重要途径之一。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1、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
2、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 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环节中的朗读训练
1.示范朗读,激发兴趣
教师应把握课文的体裁和背景、语句特点,重视朗读的感情色彩。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
2.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通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教师在读课文前,提出朗读要求,有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形式可多种,自由读,同桌合作读、默读。
3.精读课文,细品佳句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心,学习遣词造句,表达达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段尤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进行细细品读与欣赏。教师可以提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反复试读、体会感情。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的途径。
4.研读欣赏,升华情感
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满地读出来,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
三、朗读方法的选择
1、齐读。齐读可以激发情绪,渲染气氛,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2、分角色读。要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可以选择分角色读的方法。低年级不少教材更适合分角色读。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等。分角色读能增添课堂教学的情趣,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验。
3、范读。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的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激发他们情感的冲动。范读可以是教师读,可以是读得好的学生读,还可以利用录音进行。范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机进行。
朗读的方法还有引读、散读、轻读、领读、长文短读等等。总之,任何形式的朗读都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选择,恰当地应用,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四、朗读评价要及时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
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
1、情景语。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
2、修辞语。这一评价似随手拈来,用通感这样的修辞手法来评价,巧妙地暗示学生读得特色。
3、幽默语。它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